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17.读“沿我国北纬36°纬线所作的剖面图”(图1-3),完成下列要求:
图1-3
(1)图中A、B、C表示我国地势的三级阶梯,其中A为第________级阶梯,B为第________级阶梯,C为第________级阶梯。
(2)图中第一级阶梯与第二级阶梯的分界线是________河的河谷地带,第二级阶梯与第三级阶梯的分界线是________。
(3)这种地势特征对我国自然地理特征和经济发展的影响表现为________(选择填空)。
A.有利于海洋上的湿润气流深入内陆,形成丰沛的降水
B.使我国许多大河自东向西注入海洋,沟通了东部与西部之间的交通
C.在阶梯内部,由于降水丰富,水能资源巨大
D.在阶梯的过渡地带,由于有巨大的落差而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
16.读图1-2和相关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资料:从2001年1月1日起,西部地区将在资金投入、投资环境、对内对外开放、科技教育等方面享受多项优惠政策,这就是我国政府做出的重要战略决策--西部大开发。在这次西部大开发的地区中,包括我国的12个省区,它们是重庆市、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陕西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
图1-2
(1)请在图1-2中相应的位置上填出这次西部大开发所包括的省区。
(2)在这次西部大开发的12个省区中,唯一临海的省区是________,该省区的少数民族主要是________族,该少数民族的人口数在我国各民族中居第________位。
(3)我国的首都是________,请在图中用符号“★”标出它的位置。
(4)黄河的入海口位于________省境内,该省的简称是________。
(5)我国的2个特别行政区是:位于珠江口西岸的________特别行政区和位于珠江口东侧的________特别行政区。
(6)我国第一、第二大岛屿所在的省区分别是________省和________省,它们的简称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
15.我国地形的这种特征,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有( )
A.为发展农、林、牧、副多种经营提供了有利条件
B.耕地资源充足
C.在发展种植业、牧业、旅游业、矿业等方面,往往有优势
D.耕地资源不足
14.我国地形的特征是( )
A.地形多种多样,山地面积广大 B.地形多种多样,以平原为主
C.地形多种多样,平原面积较小 D.地形多种多样,以高原为主
13.假如你正在五层的教室里上课时突然发生地震,此时较好的避震措施是( )
A.马上冲出教室
B.坐在位子上不动,等着老师来救
C.迅速躲避在书桌下、抱头、闭眼
D.迅速蹲或坐在墙角边并用书放在头顶
读“我国各类地形面积比例”表(表1-2),做14、15题:
表1-2
地形名称 |
平原 |
丘陵 |
盆地 |
高原 |
山地 |
所占比例 |
12% |
10% |
19% |
26% |
33% |
12.下列四个省区中,与北京相邻的是( )
A.天津 B.山东 C.河北 D.河南
下列各小题均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两项是符合题意要求的。请将所选答案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1.有关我国领土四端点的组合中,正确的是( )
A.最北端--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
B.最南端--南海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
C.最西端--新疆帕米尔高原
D.最东端--黑龙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上
10.为了缩小这种位次差异,应采取的积极措施是( )
A.大量进口这些资源的数量,以提高人均量
B.加大这些资源开采的力度,大幅度提高资源开采的总量
C.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D.顺其自然,这种差距会自然缩小
9.我国部分自然资源总量和人均量在世界上的位次有显著的区别,产生这种区别的原因主要是( )
A.我国的自然资源十分贫乏
B.我国的人口众多
C.我国的自然资源十分丰富
D.我国人口的总量与自然资源的总量十分吻合
8.下列自然景观与其相应地形区的组合中,正确的是( )
A.“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横断山区
B.“远看是山,近看是川--内蒙古高原
C.“千沟万壑、支离破碎”--云贵高原
D.“石芽、石林、峰林、溶洞等喀斯特地形分布广泛”--青藏高原
分析“我国部分自然资源在世界上的位次表”(表1-1),做9、10题:
表1-1
|
耕地面积 |
年产矿石 |
森林面积 |
水资源总量 |
总量在世界上的位次 |
第4位 |
第3位 |
第6位 |
第6位 |
人均量在世界上的位次 |
第67位 |
第80位 |
第121位 |
第88位 |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