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2、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以及板块运动对地表的影响
(1)内容:
地球岩石圈由一些断裂构造(如海岭、海沟等)分成6大板块P97图4-11
板块不断运动,板块内部较稳定;
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带)
(2)板块运动对地表的影响--形成海陆分布、陆地地貌格局
板块张裂边界(生长界):形成裂谷与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
板块挤压边界(消亡界):常形成山脉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挤压--海沟;岛弧、海岸山脉
陆陆板块挤压--巨大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是亚欧板块与印度
洋板块挤压形成
第三单元 陆地与海洋环境
1、主要造岩矿物和三大类岩石
化学元素--矿物--矿产
造岩矿物--岩石
主要的造岩矿物:石英、云母、长石、方解石等
按成因分为三大类岩石:
(1)岩浆岩:
分为侵入岩(如花岗岩--长石、石英、云母组成)和喷出岩(如玄武岩)
花岗岩是优良的建材和装饰材料
(2)沉积岩:由外力作用形成;如石灰岩;形成岩层(其中往往有化石)
石灰岩是烧石灰和制水泥的重要原料
(3)变质岩:如大理岩(主要由方解石组成,是优良的建材和装饰材料)
1、大气的组成及氮、氧、二氧化碳、水汽、臭氧和固体杂质等主要成分的作用
低层大气组成:稳定比例的干洁空气(氧氮为主)、含量不稳定的水汽、固体杂质
氮--生物体基本成分
氧--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原料;保温作用
臭氧--地球生命保护伞,吸收紫外线
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杂质:凝结核
2、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大气分层 |
气温随高度变化 |
气流状况 |
其它特征 |
与人类关系 |
对流层 |
越高越低 |
对流 |
占3/4大气质量;水汽和尘埃;各纬度层高不一致 |
天气现象 |
平流层 |
越高越高 |
平流 |
|
高空飞行;存在臭氧层 |
高层大气 |
|
|
|
存在电离层(无线电通讯;太阳活动干扰短波通讯 |
3、大气的受热过程
(1)根本能量源:太阳辐射(各类辐射的波长范围及太阳辐射的性质--短波辐射)
(2)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热力作用)--太阳晒热大地,大地烤热大气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三种形式及各自现象(用实例说明)
影响削弱大小的主要原因:太阳高度角(各纬度削弱不同)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了解地面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大气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
保温作用的过程:大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
(图示及实例说明--如霜冻出现时间;日温差大小的比较)
保温作用的意义:减少气温的日较差;保证地球适宜温度;维持全球热量平衡
4、大气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的成因
(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各纬度之间;海陆之间)
(2)大气运动形式:
最简单形式:热力环流(图示及说明);举例:城郊风;海陆风;季风主要原因
热力环流分解:冷热不均引起大气垂直运动
水平气压差 水平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
大气水平运动(风):
形成风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
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压差(或水平气压梯度力)
影响风的三个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地表磨擦力
风向的决定:1力风(理论风)--垂直于等压线,高压指向低压
2力风(高空风)--平行于等压线,北右偏,南左偏
3力风(实际地表风)--斜穿等压线,北右偏,南左偏
注意北半球实际地表气压场中的某点风向的画法
5、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1)无自转,地表均匀--单圈环流(热力环流)
(2)自转,地表均匀--三圈环流
(3)三圈环流的组成:0-30低纬环流;30-60中纬环流;60-90高纬环流
地表形成7压6风:纬向分布的理想模式(带状)
各气压带的干湿状况(低压湿;高压干)
各风带的风向及干湿状况(信风一般较干;西风较湿)
极锋:60度附近,由盛行西风和极地东风相遇形成
气压带和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季节性南北移动而移动
(4)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实际地表状况(块状)
最重要的影响:海陆热力差
表现(大气活动中心):北半球7月(夏季):亚欧大陆-亚洲低压;太平洋上高压
北半球1月(冬季):亚欧大陆-亚洲高压;太平洋上低压
(5)季风环流(重视图示)
概念理解:是全球性大气环流的组成部分;东亚季风最典型
季风的成因:主因--海陆热力差(可解释东亚的冬夏季风;南亚的冬季风)
南亚夏季风的成因--南半球东南信风北移过赤道右偏成西南风
(或概括说: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季风的影响:季风的共性特点:雨热同期;降水量季节变化大,易有旱涝灾
东亚的两种季风气候及各自分布区(以秦淮一线为界);各自气候特点
--温带季风气候:秦淮以北季风区;冬干冷;夏湿热
--亚热带季风气候:秦淮以南季风区;冬温和少雨;夏湿热
--东亚两种季风气候的冬夏季风风向相同,成因相同
--注意季风区城市工业布局中大气污染企业的分布
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
--全年高温,旱季(东北季风控制)和雨季(西南季风控制)交替
季风区是世界上水稻种植业主要分布地区
--东亚、南亚和东南亚的季风气候区和东南亚的热带雨林气候区
6、大气环流与水热输送的关系--是对大气环流作用的总结
(1)全球性的大气环流:
促进了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与水汽的交换;
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
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2)几类重要气候的成因:
地中海气候:
南北纬30-40之间大陆西岸;冬受西风控制,暖湿;夏受副高控制,干热
热带草原气候:
南北纬10-20度之间;全年高温,雨季受赤道低压控制,干季受信风控制
温带海洋性气候:
南北纬40-60之间大陆西岸;全年受西风控制,气候暖湿
热带雨林气候:
赤道附近;全年湿热,终年受赤道低压控制
三种季风气候:(见以上分析)
7、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1)锋面系统
锋面类别 |
图示 |
符号表示 |
过境前天气 |
过境时天气 |
降水位置 |
举例 |
冷锋 |
|
|
暖气团控制:晴;气压低 |
阴天、下雨、刮风、降温 |
锋后 |
冬寒潮; 夏我国北方暴雨 |
暖锋 |
|
|
冷气团控制:晴;气压高 |
连续性降水 |
锋前 |
|
(2)低压(气旋)和高压(反气旋)系统
气压:高低压
气流:气旋和反气旋
图:会判断;会画风向
|
中心气压 |
水平气流方向 |
垂直气流方向 |
中心天气状况 |
举例 |
其它影响 |
气旋 |
低 |
北逆南顺 |
向上 |
阴雨 |
亚洲低压 |
沿槽线形成锋面 |
反气旋 |
高 |
南顺北逆 |
向下 |
晴 |
亚洲高压 |
|
(3)锋面气旋(重要!)
要求:图上每一个天气系统的识别;
不同地点所受天气系统的控制及出现的天气现象
8、地理位置、大气环流、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8-1气候因子分析
(1)地理位置
A纬度位置:决定太阳辐射--气候差异的最基本原因--决定热量或气温
B海陆位置:
例如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温差小,湿度较大;大陆性反之
大陆东岸季风气候形成是由于海陆之间的热力性质的差异
(2)大气环流(气压带和风带)
特点:双重性质--各纬度、海陆之间水热交换;直接控制某地气候特点(水热状况)
(3)下垫面(地表状况);最近地面大气直接热源与水源
(4)其它影响气候的因素:人类活动、洋流(寒流降温减湿;暖流增温增湿)
8-2气候类型
(1)气候特点(会判断气温降水图;会描述)
气候要素:气温、降水
以温定带--月均温在15度以上,为热带气候
月均温最低在0-15度,为亚热带气候
月均温最低在0以下,温带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除外)
以水定型--热带气候分为四种:
热带雨林气候:全年多雨;
热带沙漠气候:全年干旱;
热带季风气候:旱雨两季
热带草原气候:旱雨两季
--亚热带气候分为两种:
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亚热带地中海气候:冬雨夏干
--温带气候分为三种:
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少雨
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湿润
(2)气候成因
季风气候成因:三种季风气候
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气候:
地中海气候(副高和西风);热带草原气候(信风和赤道低压)
单一气压带和风带控制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赤道低压);温带海洋性气候(西风)
(3)气候分布
大陆东岸气候:三种季风气候
大陆西岸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大陆内部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9、地球温室效应、臭氧层的破坏、酸雨等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危害
现象 |
产生原因 |
污染物 |
危害 |
对策 |
温室效应 |
1、 燃烧矿石燃料 2、 毁林特别是热带森林的破坏 |
二氧化碳 |
1、
海平面上升(原因?)对沿海低地构成直接威胁 2、 引起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进而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具体表现?) |
提高能源利用率,采用新能源; 努力加强国际间的合作; 植树造林 |
臭氧层的破坏 |
使用制冷设备等消耗臭氧物质 |
氟氯烃等 |
太阳紫外辐射增加: 直接危害人体健康; 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业造成破坏 |
全球合作,减少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排放; 积极研制新型制冷系统 |
酸雨 |
燃烧化石燃料(主要是燃煤); 汽车尾气排放 |
二氧化硫和氧化氮等酸性气体 |
水体酸化,影响鱼类生长乃至死亡; 酸化土壤,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 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 危及人体健康 |
1、 最根本途径:减少人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研究煤炭中硫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如清洁煤技术;清洁燃烧技术;废气再利用) 2、 燃烧低硫煤或其它清洁能源 |
本单元内容在会考100分中约占10%;
会考综合题中第一题出自本单元;
1、请参照《会考说明》中试题举例进行练习:
附录一的题型示例P10的三、1;附录二P29的第Ⅱ卷中的1、附录三P53的第Ⅱ卷中的1
2、关于本单元综合题要掌握的基本点:
图1 图2
(1)会画晨昏线、夜半球、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黄道面、赤道面
(2)自转和公转方向
(3)日期及节气
(4)该日直射点的位置、该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
(5)图中各点的正午太阳高度状况
(6)图中各点的昼夜长短状况及今后的变化
(7)图中各点昼长的比较、极圈和赤道的昼长是多少小时
(8)公转速度的变化
(9)能联系的知识点:
北京何日早上6点升旗?(B、D)
北京人影渐长是哪一阶段?(从A到C)
当地球运行到A点(或C点)时:
地中海地区的气候特点是?(干热--夏季/暧湿--冬季)因为受(副高/西风)控制
非洲北部的热带草原呈现(一片葱绿/一片枯黄)景观,因为受(赤道低压/信风)控制
北京此时的气候特点是(高温多雨/寒冷干燥),主要因为(东南季风/西北季风)的影响
亚欧大陆上(亚洲低压/亚洲高压)势力强盛
东亚刮(东南风/西北风),原因是(海陆热力差)
南亚刮(西南风/东北风),原因是(东南季风北移过赤道右偏成西南季风或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冬季刮东北风的原因是海陆热力差)
北印度洋环流呈(顺时针-海水东流-因为刮西南风/逆时针-海水向西流-因为刮东北风)
当地球公转到(A/C)点时,长江口附近海域的盐度最(低/高)
当地球运行到D到A的过程中:珠江、长江处于汛期(因为雨季雨水补给)
从A到B的过程中:黄河(雨季到来)、塔里木河处于汛期(夏季冰川融水最多)
第二单元 大气环境
8、 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黄赤交角
(1)公转方向:同自转相同
(2)公转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近日点和远日点的位置及大致日期
(3)周期:1个恒星年
(4)速度的变化:近日点最快;远日点最慢
(5)黄赤交角(体现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重视黄赤交角的立体图和平面图:
理解图上重要的点、线、面、角及其关系,并要求会画、会描述
地轴、晨昏线、赤道面、黄道面、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太阳直射光线(点)
黄赤交角与地轴的轨道倾角的关系
黄赤交角的影响:太阳直射点在地表位置的移动--地表太阳辐射量的时间分配变化
明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及周期:--以1回归年为周期,在南北回归
线间往返移动(线上有一次直射;线间有两次直射)
黄赤交角的变化会导致五带范围的什么变化?
“二分二至图”
地球位置及相应的日期和节气、公转方向、地轴指向、近远日点的大致位置、公转速度的变化
10、四季与五带的形成
(1)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周年变化:
同日不同纬度的分布规律:由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降低(二分二至日)
同纬度不同季节的变化:近大远小(6月22日前后?12月22日前后?)
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
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
直射点移向的半球昼渐长
6月22日前后,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内有极昼
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及以内有极夜
春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平分
赤道?--全年昼夜平分
四季的划分:(中纬度明显)
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太阳最高、白昼最长的时间为天文夏季
太阳最低、白昼最短的时间为天文冬季
春秋是其中的过渡
三种四季;24节气
五带的划分:
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状况--太阳辐射量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五带形成
五带界线及各自现象;五带是气候划分和自然带划分的基础
11、宇宙探测的意义和现状
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开发宇宙资源(空间资源及特点、太阳能资源、矿产资源)
7、 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影响--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之三
南半球左偏;北半球右偏;赤道处不偏
影响:风向;洋流;河流两岸冲刷和泥沙堆积状况
6、 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之一、二
(1)昼夜更替
晨昏线的含义、位置
太阳高度的概念: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太阳高度?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0
昼夜更替的周期及意义:1个太阳日(24小时)
(2)不同经度地方时不同
自西向东自转:地方时东早西晚;每15经度地方时差1小时
5、 地球自转的方向及周期
自转方向:自东向西;北极逆时针;南极顺时针
周期:1个恒星日
4、 太阳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大气分层 |
太阳活动类型 |
太阳活动比较 |
对地球影响 |
光球层 |
黑子 |
多少和大小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
1、 对气候:降水与黑子数的相关性 2、 干扰电离层,影响短波通讯 3、 干扰地球磁场,引起磁暴 |
色球层 |
耀斑 |
最强烈的太阳活动显示;但两者常相伴出现,活动周期为11年 |
3、 太阳的能量来源及其对地球的重大的影响
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
影响:是自然界水、大气、生物循环的主要动力;生产和生活的能量(太阳能和化石燃料)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