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223508  223516  223522  223526  223532  223534  223538  223544  223546  223552  223558  223562  223564  223568  223574  223576  223582  223586  223588  223592  223594  223598  223600  223602  223603  223604  223606  223607  223608  223610  223612  223616  223618  223622  223624  223628  223634  223636  223642  223646  223648  223652  223658  223664  223666  223672  223676  223678  223684  223688  223694  223702  447348 

由于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晨昏线始终与太阳光线垂直,并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在地球表面自东向西移动。因此,晨昏线与纬线、经线的关系就不断地发生变化。昼夜长短就不断发生变化。

上图为夏至日地球的侧视图,此时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晨昏线始终与太阳光线垂直,因此,偏离极点的角度最大,把与其相交的各条纬线圈分割为不等的两段弧线的差距最大。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南半球与之相反。

当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时,晨昏线与经线相交的夹角变小,各纬线分割成的减小,当秋分时,晨昏线与经线重合,此时,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如图中的箭头1。太阳直射点继续向南移动,晨昏线与经线相交的夹角又变大,冬至日时,昼弧和夜弧差距又最大,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南半球与之相反。如图中的箭头2。此后,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情况与上述相反。

对不同日期昼夜长短变化规律的叙述,应说出以下内容:

(1)南或北半球是昼长还是夜长;(2)南或北半球是否各地都一致;

(3)变化规律的适用范围。

例如,当太阳直射在10°N纬线上时,全球昼夜长短的分布规律是:(1)北半球昼长夜短;(2)越向北昼越长,夜越短;(3)北纬80°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南半球相反。

试题详情

晨昏线是一个不断移动的大圆,它随着地球公转、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在极圈内作跨纬度的移动。例如,北极圈内,随着太阳直射点由北回归线→赤道→南回归线的移动,晨昏线由北极圈→北极点→北极圈移动,南极圈内作跨越极点的直线前进。晨昏线在有关地球运动的题目中,往往作为一个隐含的时间条件起着很关键的作用。其应用一般有下列几种情况:

①据晨昏线与极圈相切时,如北极圈内为极昼则日期为6月22日前后,如北极圈内为极夜,则为12月22日前后,南极圈则相反;当晨昏线过极点, 即与经线圈重合时,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

晨昏线与经线圈有时相交,有时重合。重合时间一年只有两次: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

②据晨线或昏线的倾斜方向,判断太阳直射半球。如从“北京和上海同时被昏线通过时” 一句话,可推知昏线是西北--东南向倾斜,因昏线东侧是夜半球,西侧是昼半球,说明纬度高的北京夜长于上海,由此可判定此时太阳直射南半球。

③据晨昏线判断时间:在光照图中,晨线与赤道的交点处为6时,昏线与赤道的交点处为18时。

④判断黎明、黄昏就是判断晨线、昏线。方法是借助地球自转方向,从白天进入黑夜的界线是昏线,处在昏线附近的地区为黄昏;从黑夜到白天的界线是晨线,晨线附近的地区为黎明。

⑤晨昏线上的地方是日出和日落的地方,晨线或昏线上的地方时往往不同(只有在春分或秋分时晨昏线与经线重合时相同),而地方时在同一条经线上相同,不能把两者混淆。

试题详情

(1)判断节气

主要是通过图中晨昏线是与经线圈重合,还是与极圈相切来判断。任何形式的光照图晨昏线总是与太阳光线垂直。如果晨昏线与地轴或经线圈重合,此时为春分、秋分,如A、B两图;如晨昏线与极圈相切,是二至图,北极圈极昼时,为北半球夏至日,如C图;南极圈极昼时为北半球冬至日,如D图。

(2)判断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根据以上分析,E图是二分日图,故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是赤道上(0°)。经度判断方法如下:①确定图中每条经线的经度:经度间隔为180°/6=30°,因此,晨线的经度应为30°W。②与晨线组成经线圈的昏线经度为150°E。③太阳光与晨昏线垂直,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应在晨线和昏线中间的经线(-30°+150°)/2=60°E(东经和西经由数值大的决定)。

(3)时刻的计算

太阳直射的经线为正午12时,相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

(4)判断日出的时刻或昼夜长短

如E图所示的春分和秋分时,太阳直射在赤道,全球因此昼夜平分,昼夜等长都为12小时,日出时间均为6点,如果某地的昼长14小时,那么日出时应为12-(14÷2)=5点。有时根据昼弧和夜弧所跨经度来计算昼夜长短或确定日出时刻。如C图中A点的日出时刻,A点的昼孤所跨经度为240°(图中只表现一半),昼长是16小时,日出时应为4点。

试题详情

知识链接

试题详情

(二)地理意义

产生五带:五带名称及划分界线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太阳高度角的概念、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四季的更替

试题详情

(一)    概况

中心:太阳

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1月初位于近日点,7月初位于远日点。

方向:自西向东 

角速度:59´/日

周期 

黄赤交角及其影响:概念、度数、影响

试题详情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试题详情

[引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自转的概况及其地理意义,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地球运动的另一种重要形式公转的概况及其地理意义。

[板书]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试题详情

●分析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标准解读  

要分析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需要认识地球公转的运动规律。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同时进行的,两种运动叠加、合成了地球的运动。因此,应关注地球自转和公转之间的关系,避免孤立地分析某种运动。

地球自转和公转形成了黄赤交角,决定了地球表面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导致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从而形成四季和五带。

(2)教学重点

l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3)教学目标

l          描述地球公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和速度等公转规律。

l          画图解释黄赤交角是怎样产生的。

l           

l          能准确画出和识读“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并能说明地球上不同地带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昼夜长短及季节的变化。

l           

l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l           

l           

l          用几何方法推导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

(4)教学方法

l          小组讨论法、图表分析法、比较分析法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