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224140  224148  224154  224158  224164  224166  224170  224176  224178  224184  224190  224194  224196  224200  224206  224208  224214  224218  224220  224224  224226  224230  224232  224234  224235  224236  224238  224239  224240  224242  224244  224248  224250  224254  224256  224260  224266  224268  224274  224278  224280  224284  224290  224296  224298  224304  224308  224310  224316  224320  224326  224334  447348 

2.在“地方时”一段中,增加了地方时与地理经度的关系这一知识,并在初中时区和日界线知识的基础上,举例性地介绍了世界实际上采用的计时方法。选择这些内容的出发点是增加教材联系实际的力度。

 地方时、时区和区时等内容在初中地理和高中地理中均有讲述。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初中地理主要介绍理论上的时区和区时的知识,高中地理在初中地理的基础上,主要通过举一些例子,说明各国在理论时区的基础上所采用的计时系统各不相同。使学生了解到的情况更加符合实际。

试题详情

1.在“昼夜交替”一段中,安排了太阳日的知识。原高中地理把太阳日的内容放在地球自转的周期中讲述,并把恒星日同太阳日作比较。这样安排有利有弊。利在通过比较,便于学理解太阳日比恒星日长的原因;弊在出现两个地球自转的周期,头绪较多。现在教材中把恒星日放在“地球的自转”中讲述,因为它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把太阳日放在“昼夜交替”中讲述,因为它是昼夜交替的周期。这样处理,不把恒星日与太阳日比较,学生也不从地球自转周期的角度理解太阳日,显然知识的头绪减少了。同时,在“昼夜交替”中讲昼夜交替的周期比较顺理成章,也使得这段内容比较丰富。

 这段内容可以看成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对昼夜的静态描述,即在任一时刻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划分,以及不同地区的昼夜状态。教材中是用太阳高度来说明不同地区的昼夜状态的。教材分别说明了昼半球、晨昏线和夜半球上的太阳高度情况。第二部分是对昼夜的动态描述,即昼夜交替的原因和周期。最后教材还简单说明了太阳日对人类的重要意义。教师在讲完这段内容之后,让学生完成“活动”中的第1题。这题要求学生会用实物说明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形成,以及晨昏线的位置。北京和纽约分别在昼半球或夜半球,时间大约相差12小时。

试题详情

3.歌谣法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试题详情

2.图示法,四季的形成。

试题详情

1.列表法:如二分二至日全球的昼夜长短分布规律;正午太阳高度在同一天的分布规律等。

试题详情

3.节气。我国古代天文学家和劳动人民,将地球绕日运行的轨道分为二十四段,每一段叫做一个节气。二十四节气十二个中气和十二个节气的总称。

方法指导:

试题详情

2.五带的划分

(1)划分依据:地表不同纬度地区一年内获得太阳辐射总量的多少。直接依据是看该纬度地区有无阳光直射、有无极昼极夜。

(2)五带的分界线、名称:见教材P23图1.28。

(3)五带划分的意义:是进一步研究地球表面地域分异规律的基础。

试题详情

1.四季的划分

(1)从天文含义看四季:夏季是一年中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冬季是一年中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春秋二季是冬夏的过渡季节。

(2)各国四季的划分方法:

①欧美各国:把二分二至日作为划分四季的特点:春分——夏至为春季;夏至——秋分为夏季;秋分——冬至为秋季;冬至——次年春分为冬季。

②我国:以四立日作为划分四季的起点:立春——立夏为春季;立夏——立秋为夏季;立秋——立冬为秋季;立冬——次年立春为冬季。

③北温带各国:3、4、5月为春季;6、7、8月的夏季;9、10、11月为秋季;12月、次年1、 2月为冬季。

(3)四季划分的意义:科学成就;指导人们生产与生活。

试题详情

2.变化规律

(1)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纬度北极圈以内0°<ψ<66°34′Nψ=0°0°<ψ<66°34′S南极圈以内

春分日昼=夜昼=夜昼=夜昼=夜昼=夜

夏至日极昼昼>夜昼=夜昼<夜极夜

秋分日昼=夜昼=夜昼=夜昼=夜昼=夜

冬至日极夜昼<夜昼=夜昼>夜极昼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以北半球为例):

①同一天,正午太阳高度角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春分日: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夏至日: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冬至日: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②同一纬度,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

 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大值,冬至日达到最小值;南回归线以南地区,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小值,冬至日达到最大值;南北回归线之间地区一年有两次太阳直射。

试题详情

1.变化原因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