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2.在“地方时”一段中,增加了地方时与地理经度的关系这一知识,并在初中时区和日界线知识的基础上,举例性地介绍了世界实际上采用的计时方法。选择这些内容的出发点是增加教材联系实际的力度。
地方时、时区和区时等内容在初中地理和高中地理中均有讲述。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初中地理主要介绍理论上的时区和区时的知识,高中地理在初中地理的基础上,主要通过举一些例子,说明各国在理论时区的基础上所采用的计时系统各不相同。使学生了解到的情况更加符合实际。
1.在“昼夜交替”一段中,安排了太阳日的知识。原高中地理把太阳日的内容放在地球自转的周期中讲述,并把恒星日同太阳日作比较。这样安排有利有弊。利在通过比较,便于学理解太阳日比恒星日长的原因;弊在出现两个地球自转的周期,头绪较多。现在教材中把恒星日放在“地球的自转”中讲述,因为它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把太阳日放在“昼夜交替”中讲述,因为它是昼夜交替的周期。这样处理,不把恒星日与太阳日比较,学生也不从地球自转周期的角度理解太阳日,显然知识的头绪减少了。同时,在“昼夜交替”中讲昼夜交替的周期比较顺理成章,也使得这段内容比较丰富。
这段内容可以看成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对昼夜的静态描述,即在任一时刻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划分,以及不同地区的昼夜状态。教材中是用太阳高度来说明不同地区的昼夜状态的。教材分别说明了昼半球、晨昏线和夜半球上的太阳高度情况。第二部分是对昼夜的动态描述,即昼夜交替的原因和周期。最后教材还简单说明了太阳日对人类的重要意义。教师在讲完这段内容之后,让学生完成“活动”中的第1题。这题要求学生会用实物说明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形成,以及晨昏线的位置。北京和纽约分别在昼半球或夜半球,时间大约相差12小时。
3.歌谣法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2.图示法,四季的形成。
1.列表法:如二分二至日全球的昼夜长短分布规律;正午太阳高度在同一天的分布规律等。
3.节气。我国古代天文学家和劳动人民,将地球绕日运行的轨道分为二十四段,每一段叫做一个节气。二十四节气十二个中气和十二个节气的总称。
方法指导:
2.五带的划分
(1)划分依据:地表不同纬度地区一年内获得太阳辐射总量的多少。直接依据是看该纬度地区有无阳光直射、有无极昼极夜。
(2)五带的分界线、名称:见教材P23图1.28。
(3)五带划分的意义:是进一步研究地球表面地域分异规律的基础。
1.四季的划分
(1)从天文含义看四季:夏季是一年中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冬季是一年中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春秋二季是冬夏的过渡季节。
(2)各国四季的划分方法:
①欧美各国:把二分二至日作为划分四季的特点:春分——夏至为春季;夏至——秋分为夏季;秋分——冬至为秋季;冬至——次年春分为冬季。
②我国:以四立日作为划分四季的起点:立春——立夏为春季;立夏——立秋为夏季;立秋——立冬为秋季;立冬——次年立春为冬季。
③北温带各国:3、4、5月为春季;6、7、8月的夏季;9、10、11月为秋季;12月、次年1、 2月为冬季。
(3)四季划分的意义:科学成就;指导人们生产与生活。
2.变化规律
(1)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纬度北极圈以内0°<ψ<66°34′Nψ=0°0°<ψ<66°34′S南极圈以内
春分日昼=夜昼=夜昼=夜昼=夜昼=夜
夏至日极昼昼>夜昼=夜昼<夜极夜
秋分日昼=夜昼=夜昼=夜昼=夜昼=夜
冬至日极夜昼<夜昼=夜昼>夜极昼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以北半球为例):
①同一天,正午太阳高度角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春分日: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夏至日: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冬至日: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②同一纬度,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
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大值,冬至日达到最小值;南回归线以南地区,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小值,冬至日达到最大值;南北回归线之间地区一年有两次太阳直射。
1.变化原因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