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224141  224149  224155  224159  224165  224167  224171  224177  224179  224185  224191  224195  224197  224201  224207  224209  224215  224219  224221  224225  224227  224231  224233  224235  224236  224237  224239  224240  224241  224243  224245  224249  224251  224255  224257  224261  224267  224269  224275  224279  224281  224285  224291  224297  224299  224305  224309  224311  224317  224321  224327  224335  447348 

4. 下列哪个地区一年中有两次直射机会

A.上海      B.莫斯科   C. 新加坡   D.开普敦

试题详情

3、关于黄赤交角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轴与公转轨道的夹角    B.夹角度数永远不变 

C.随公转有规律的增大或减小  D.赤道面和和公转轨道面的夹角

试题详情

2、关于地球公转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轨道近似椭圆  B、一月初最快,远日点最慢

C、自西向东    D、周期为一个回归年

试题详情

3.地转偏向力

(1)地转偏向力只有物体相对于地球进行运动时才会产生,静止状态时的物体,是不会受地转偏向力作用的。

(2)偏向情况是:北右南左赤道无偏向。

(3)地转偏向力是假想力。它只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不改变物体相对于地面运动的速度。

(4)地转偏向力的大小随纬度而变化,在两极偏转的现象最大。

试题详情

2.区时的计算

公式:区时=已知时间±相隔时区数

说明:(1)“+”或“-”表示,如果“相隔时区数”在已知时间东边,则取“+”,反之则取“-”号。

  (2)相隔时区数的计算方法:如果两地都在东经度,则“大东-小东”;如果两地都在西经度,则“大西-小西”;如果两地分别在东经度和西经度,则“东+西”。

试题详情

1.太阳高度:包括两个方面的难点,一是太阳高度的概念;二是在任一瞬间,全球各地的太阳高度情况。

(1)“太阳高度”的概念,可用下图表示,需说明的是,图中a角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是不一样的。

(2)在一瞬间,太阳高度的分布可结合教材P19图,列表如下:

太阳高度角(H)表示意义

昼半球H>0°太阳在地平线之上

晨昏线H=0°太阳刚好位于地平线上

夜半球H<0°太阳在地平线之下

试题详情

3.教材较大幅度地降低了关于水平运动物体偏移问题的难度。原高中地理教材中用了较大篇幅讲解水平运动物体的地转偏向问题。尽管教材是用定性的方式解释地转偏向现象产生的原因,但是学生理解起来仍感困难。地转偏向问题始终是教学的难点。新的《高中地理教学大纲》中,仍把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列为教学内容要点,因此,教材在落实大纲要求的同时,考虑教学的实际情况,对这个内容作了浅化处理。一是只讲现象,不讲道理,让学生知道物体在沿水平方向运动时,受地球自转的影响,其运动方向会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即可,而不分析这种现象是怎样产生的。至于地转偏向力,教材只是结合地转偏向现象作了简单的说明,因为地转偏向力涉及到非惯性系,要讲清楚这个问题是高一学生力所不能及的。教师在讲地转偏向问题之前,可以指导学生做“活动”中的第2题。这题让学生通过小实验,来验证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存在着地转偏向现象。实验中需要的红色胶水,教师要自行配制(用其他代用品也可)。二是联系实际,用事实说明地转偏向力在水平运动中的重要作用,这是教材的重点内容。教材以长江三角洲的发育过程为例,用图示的方式,直观、形象地说明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在讲述这个问题时,有两点应该明确:第一,长江三角洲的形成是受多种力的综合作用,地转偏向力只是其中之一。第二,“长江三角洲的发育”是一幅简化了的模式图,教师在讲解这幅图时,只要求学生能够从图中看出长江入海口河道右偏,北岸淤塞,发育了广阔的三角洲即可。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