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224189  224197  224203  224207  224213  224215  224219  224225  224227  224233  224239  224243  224245  224249  224255  224257  224263  224267  224269  224273  224275  224279  224281  224283  224284  224285  224287  224288  224289  224291  224293  224297  224299  224303  224305  224309  224315  224317  224323  224327  224329  224333  224339  224345  224347  224353  224357  224359  224365  224369  224375  224383  447348 

2.傅科摆实验——地球自转运动的有力证据

 1851年法国物理学家傅科在万神庙的圆顶上安装了一个摆线长67米,摆捶重27公斤,悬点摩擦减少到最低限度的自由摆动的单摆。这样的单摆,摆动周期长,动量大,减少空气对它的摩擦阻力,从而可使摆持续摆动很长时间;同时,由于悬点的特殊装置,其摆动平面可以超脱地球自转对它的影响。因为摆的摆动平面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摆动方向是不会改变的。然而傅科所作的实验,摆的摆动平面却按顺时针方向慢慢地转动(如左图)。为什么?原来摆动平面的宇宙方向(即恒指一定方向)并没有改变,而是摆下面的地球不停地按逆时针方向转动所造成的。若在南半球做这个实验,摆的摆动平面则按逆时针方向慢慢地转动。在赤道上做这个实验,摆的悬点挂在赤道上空。因赤道上的经线相互平行。所以,摆面永远保持它初始摆动的方向,并不因地球自转而发生偏转现象。

试题详情

 这段课文的重点是用图示的方法说明黄赤交角。对于学生来说,空间概念的建立是一个难点。教师可以借助地球仪来演示。地球公转轨道平面可以用桌面来表示。教师拿着地球仪沿桌面运动一圈,然后指出,在地球仪上过球心的、与桌面相平行的大圆,可以看作是地球轨道面,即黄道面。很显然,黄道面与赤道面有一个夹角。演示说明之后,再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图。

 关于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初中地理第1册已经讲过,本课中讲同样的问题,主要区别是:第一,说明了太阳回归运动起因于两个重要因素,即地球公转和地球以黄赤交角倾斜着自转。如果地球不公转,直射点纬度就不会变化;如果地球不倾斜着自转,直射点将永远在赤道上。这也说明了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是地球自转和公转共同作用的结果。第二,比较细致地说明了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过程。第三,与前面讲到的太阳高度日变化周期太阳日相对应,说明了太阳直射点的回归周期回归年。

1.恒星日——是地球自转一周360°所需要的时间。其长度为23时56分4秒。它是地球自转一周的真正周期。以春分点为参考点进行度量:以春分点某一次在某地上中天为起点,以春分点下一次在同地上中天为终点。由于春分点的向西移动,在恒星日和地球自转周期之间还存在细微的差别。

试题详情

 第一,注意与初中地理相同知识点的衔接。本课主要介绍地球运动的基本规律。学生在初中一年级的地理课中已经学习过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知识。限于初一学生的接受能力,教材中的这部分内容比较浅显,侧重说明地球运动的平均状态。高中地理的这部分知识比初中地理有了一些深化,体现在概念的表述更加严谨、图像的选择更接近实际情况,并注意说明地球运动的变化等方面。比如,以往教材在说明地球公转轨道时,把地球公转轨道半长轴和半短轴的比例夸大很多,学生对比较真实的地球公转轨道形状印象不深。本教材选择了一幅按照真实比例绘制的地球公转轨道图,并介绍了地球公转运动速度的不均匀性,目的是能够把地球公转的状况更接近实际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第二,注意用图来说明问题。教材中涉及的一些知识,尤其是比较抽象的概念,注意用图来使其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

 第三,减少了知识头绪。以前的高中教材在介绍地球自转周期时,出现了两个名词,即恒星日和太阳日。这是两个不完全相同的概念,让学生搞清楚这两者的区别,是以往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本课在讲地球自转周期时,采取了难点分散的办法,这里只讲恒星日,而把太阳日放在讲昼夜变化时,作为昼夜变化周期给出。同理,地球公转的周期有恒星年和回归年之分,在这里只讲恒星年。本课中只讲恒星日和恒星年还有一个考虑,即恒星日和恒星年都是以恒星为参考点,作为参考点的恒星与地球相距十分遥远,以至无论地球怎样运动,指向遥远恒星的方向,都可以看作是不变的方向,以它们为标准考察的运转周期,才是地球真正在宇宙空间运转一周的历时,才是有力学意义的运转周期。教材内容的这种选择,还使知识内容头绪减少,更加精练。

试题详情

3.5  1、D  2、C  3、C  4、C  5、B  6、A  7、BC  8、CD  9、AC  10、AB  11、(1)地表径流  (2)京杭大运河  (3)海、黄、淮  (4)A  (5)节约用水 防治水污染  保护生态环境   12、(1)冲积扇  是由于山区河流流出山口  大量的碎石和泥沙堆积形成的  (2)潜水  承压水  (3)最可能的是植被的垂直地域差异(根据图上方向可以排除纬度地带性的可能) (4)湖泊对该河有明显的调节作用,主要表现在河流径流量变化幅度减小,最高水位出现的时间推迟 (5)河流年平均入海量=(年平均降水量–年平均蒸发量)×面积(从长期来看,各地储水变化量为0),则入海水量=(450×10-3-420×10-3)×200×106 (6)该地气候类型可能是B,判断理由:①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  ②降水量450mm 降水较少  ③河流径流量变化较大 且夏季流量丰富,反映出降水集中在夏季。综合以上信息可判定为温带季风气候。

试题详情

12、读图3-31回答:

(1)图中A为_________________(地形),其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2)图中B处地下水属于_______________(类型),C为________________(类型)。

(3)从A到D植被变化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

(4)右为①②两地水文站测得的河流水量变化曲线,请说明湖泊对该河流径流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  图中流域面积约200km2,多年平均降水量约450mm,多年平均蒸发量约420mm,则该河流平均年入海水量约为__________m3

⑹ 综合以上信息判断,该地可能是___________气候。

A.温带海洋性气候   B. 温带季风气候

C.  地中海气候     D. 亚热带季风气候

试题详情

11、我国“十五”计划提出,要“加强南水北调工程的前期工作,尽早开工建设”。读“南水北调东线方案”示意图3-30回答:

(1)在水循环的各个环节中,南水北调工程体现人类活动对      施加的影响。

(2)在东线方案工程中,可利用    河主干线及周边平行水道作为输水渠道。

(3)东线方案主要能缓解我国最缺水的地区(自北向南)   河、   河、   河三大流域用水的紧张状况。

(4)在图中A、B、C各段输水道中,可依靠自流输水的是   段。

(5)在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中,为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水资源,必须同时采取的措施是           

试题详情

10、近年来,苏南地区封闭了大量的机井,其原因主要是            

A.减缓地面沉降      B.保护地下水资源

C.地下水开采成本高   D.苏南地表水丰富,不需要开采地下水

试题详情

9、图3-29为某地两条河流两侧的潜水位等值线示意图,可反映河流与潜水补给关系的一般情况,图中数字表示潜水位(单位:米)。读图判断。          

A.a图河流和b图河流均自北向南流

B.a图河流自北向南流,b图河流自南向北流

C.a图潜水补给河流,b图河流补给潜水

D.a图河流补给潜水,b图潜水补给河流

试题详情

8、图3-28为长江全年补给水源示意图,读后判断:(   )

A、b是雨水补给,a是冰雪融水补给

B、a是地下水补给,c是冰雪融水补给

C、a是雨水补给,b是冰雪融水补给

D、c是地下水补给

试题详情

7、关于水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陆地水占全球水体总量的0.3% 

B、冰川储水量占全球淡水总储量的三分之二

   C、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水体是河流水

D、目前人类可用的淡水资源储量仅占全球淡水储量的3.5%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