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读某省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变化图和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图,回答1-2题。
1. 目前该省人口增长的特点是
A.总量呈下降态势 B.总量仍呈增长态势
C.总量呈零增长态势 D.增长模式没有变化
2.按联合国标准,如一地区60岁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10%或
65岁的人口达7%,则可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该省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时间在
A.1990年以前 B.1990-2000年之间
D.2000-2004年之间 D.2004年以后
31.读“世界人口、资源、环境污染相关曲线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9分)
(1)图中三条曲线表示20世纪前人口曲线呈 状,资源曲线呈 状,环境污染曲线呈 状。
(2)三条曲线发展趋势,说明当前世界上人口与环境的主要矛盾是 。
(3)要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降低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等,我们必须走 的道路。
30.钢铁工业是四川省攀枝花市的主导工业部门。图①是“攀枝花市及其附近地区简图”,图②是设想的以攀枝花钢铁工业为基础的生产流程模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3分)
(1) 简述攀枝花市发展钢铁工业的主要区位条件。(5分)
(2)图②所示的生产流程中,字母A表示 ,B表示 ,C表示 。
(3)试分析此生产流程模式的优点。(3分)
(4) 图示地区还可发展炼铜工业,其主要优势条件有
。
29.下图是我国公路、水运、铁路和民航四种运输方式在客运、货运中所占周转量的变化曲线,读图回答下列问题。(7分)
(1)甲、乙、丙、丁分别代表何种运输方式?
(2)分析丁运输方式在货运和客运所占比例差距大的原因。
(3) 分析丙运输方式占周转量一直很低的原因。
28.下图是农场A和农场B的有关资料。分析回答下列问题。(8分)
(1) 两农场农业生产类型属于( )
A. 商品谷物农业
B. 大牧场放牧业
C. 混合农业
D.乳畜业
(2)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该农业地域类型具有哪些优点?
(3)两农场中降水尤其稀少的是 ,判断理由是 。
(4)两农场中,比较接近人口稠密地区的是 ,判断理由是 。
27.读下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5分)
(1) A和B两个城市的等级相同,在其他情况也相同的前提下,李军会毫不犹豫地选择
地来消费,原因是 。
(2)由于个人消费观念和行为习惯 两个统计城市之间的居民在选择城市时可能
。
(3)从图上可矣明显看出,两个相邻城市的服务范围有可能发生 。
26.读1985年7月至1990年6月我国人口迁移原因结构表,回答下列问题。(8分)
原因分类 |
占迁移人口的比重 |
性别比 |
原因分类 |
占迁移人口的比重(%) |
性别比 |
经济原因 |
56.2 |
217.3 |
家庭性原因 |
34.5 |
39.0 |
1. 工作调动 2. 分配录用 3. 务工经商 4. 学习培训 5. 退休退职 |
11.5 5.9 24.3 12.9 1.6 |
268.4 243.5 223.8 149.7 603.9 |
6.投亲靠友 7.随迁家属 8.婚姻迁入 |
9.9 10.4 14.2 |
75.9 67.4 9.7 |
其他原因 |
9.3 |
215.0 |
|||
合计 |
100 |
123.1 |
(注:性别比是指平均每100个女性所相对应的男性人口数量。如果性别大于100,表明男性人数多于女性;若小于100,则说明男性人数少于女性)
(1)表明所列影响人口迁移的各种因素中,经济因素占迁移人口的比重是 。其中又以 人员比例最高,且该时期的人口流动与前往主要受国家政策影响不同,因为该时期的人口流动是 。
(2)在所有经济性人口迁移中,就性别而言, 性人口数超过 性人口数;在家庭性人口迁移中, 性人口数超过 性人口数。这是由于男性与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的 不同造成的。
25.由于大气、水和土壤等环境污染,食品安全问题受到广泛的关注。为避免蔬菜和水果到各种污染,并保护生态环境,生产中可采取的有效措施是
①采用无土栽培(水培法)②使用绿肥等有机肥③是用高校化肥④使用农药防治虫害
⑤采用生物防治虫害
A.①②③ B.①②⑤ C.②③④ D.③④⑤
请将II卷答案填在7、8页答题纸上,没有I卷答题卡的学校的学生也将I卷的答案填在答题纸上。
II卷
24.2005年9月22日是“国际无车日”,北京、上海等许多城市都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无车日”活动。“无车日”的目的是为了
A.反对私家车,拒绝汽车
B.以自行车或步行的方式替代所有的机动车辆
C.节省能源,彻底改变我国目前能源短缺的状况
D.旨在通过“无车日”引导人们选择更节约的方式生存和发展
23.下列关于“可持续发展”的认识,正确的是
A.停止开采非可再生资源,为子孙积累巨大财富
B.加大加快各类可再生资源的开采力度
C.控制人口增长,使人口数量维持在目前的水平
D.在资源开发利用时,不能危害未来人类的生活需求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