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13.杭州市形成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A.旅游 B.气候
C.地形 D.河流
12.下图中从自然条件考虑,最可能发展为港口城市的是 高☆考♂资♀源?网
A.① B.② C.③ D.④
辽宁在清王朝时是地广人稀的地区,由于是清王朝的发祥地之一,按大清律制禁止大规模地开垦,清王朝覆灭之后短短百年时间,辽宁成为全国人口超过百万的特大城市最多的地区。读后回答9-11题。
9.导致清朝辽宁城市发展缓慢的区位因素
A.政治 B.宗教
C.交通 D.军事
10.使辽宁成为我国现在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最多地区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A.资源开发 B.交通
C.自然要素 D.宗教
11.上述现象的出现,说明
A.城市区位因素是发展变化的
B.军事因素的衰弱是城市发展的条件
C.交通运输是辽宁城市发展的主导因素
D.人口迁移是辽宁城市发展的主导因素
读下图中四个城市某年人口资料,判断回答6-8题
6.若四城市人口规模相当,则人口自然增长率按递增排序为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②④①③
D.④③②①
7.四城市中,经济发展较快.就业水平最高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8.四城市中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
突出的有
A.①② 高☆考♂资♀源?网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进入“人口红利”期,“人口红利”期指的是在一个时期内,社会抚养指数相对较小,总人口中劳动适龄人口比重较大。回答3-5题。
3.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口红利”期提前到来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发展速度很快
B.医疗卫生事业进步,人口死亡率低
C.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
D.城市化速度快
4.“人口红利"期,在我国主要表现为
A.劳动人口比重不断上升 B.抚养指数不断下降
C.家庭人口规模减少 D.失业人数增加,人均收入降低
5.预计2015年前后,我国达到“人口红利"高峰,“人口红利"期结束后,我国面临的突出问题是高☆考♂资♀源?网
A.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 B.人口总量减少
C.就业困难 D.经济衰退
“人口、资源、环境”工作是强国富民安天下的大事,读我国人口年龄构成比重图,判断1-2题。
1.据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全国共有12.95亿人,图中“*”表示我国人口年龄构成状况,其中0-14岁人口的比重约是
A.93% B.23%
C.13% D.60%
2.与10年前相比,我国人口中0-14岁人口比重下降了4.8%,65岁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1.39%,而总人口仍增加了近1.3亿。因此,我国新世纪人口问题的主要任务是
A.控制人口盲目流动
B.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
C.遏制人口老龄化加速势头
D.适度提高少年儿童人口比重
34、下图表示1984~1995年我国流动人口的折线统计图。(10分)
|
(1)从图中看出,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是: 。比较之下,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我国人口迁移的特点是: 。(2分)
(2)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这一时期人口迁移和流动的主要方向(2分):
(3)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大规模流动人口的主要原因是(2分):
(4)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分别有何影响?(4分)
33、读下面甲乙两图回答:(10分)
(1)、图中B区最适合的城市功能用地应为 区,原因是
( 3分)
(2)、从图中曲线可以看出,地租因素对 区的布局影响较小,
对 区的影响最大。(2分)
(3)、某市M区,靠近市中心(见乙图),属甲图中A区的范围,按城市功能分区的原理,应该开发为商贸区;但市政府却将其建为公众活动绿地。市民有人支持,有人反对。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要求:必先表明“支持”或“反对”;然后用地理的观点阐明自己支持或反对的理由,至少2条以上。)(5分)
32、某某同学的家乡近几年来,发生了
巨大的变化,绿色田野被楼房所取代,乡间小路也变成了宽广的马路,新办的各种企业不仅将青年农民变成了工人、职员,还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人们的日子一天天富裕起来。但有人对家门口那条不再清澈见底的河流、很少再见蓝色的天空、高分贝的各种噪声及工厂的各种废弃物感到忧心忡忡。(10分)
(1)该同学家乡的变化过程,我们称之为城市化,城市化的主要标志有: (3分)
(2)城市化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许多环境问题,主要有:( (4分)
(3)你认为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避免上述环境问题?(3分)(提示:至少答两项措施)
31、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请分析改革开放前,四季青作为北京市蔬菜生产基地的原因。(3分)
(2)试从社会经济条件分析,是什么因素的变化促使海南岛成为北京蔬菜生产基地?(4分)
(3)海南岛与山东寿光相比,蔬菜生产具有什么自然条件上的优势?(3分)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