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12.“朝是庄园夕是沙,不知何处是我家”所描述的人口迁移现象,形成的原因主要是
A.自然原因 B.社会因素 C.经济因素 D.政策因素
根据国家农调总队的抽样调查,中国每3个产业工人中就有2个来自农村地区。2007年到乡镇企业就业和外出务工的农民有2.26亿。读图4“各省人口迁出数”和图5“各省人口迁入数”,完成10-11题。
10.我国人口净迁入最多的3个省区和人口净迁出最多的3个省区分别是
A.新疆、山东、北京,四川、贵州、河南 B.山东、福建、海南,安徽、四川、江西
C.广东、浙江、上海,四川、湖南、安徽 D.上海、新疆、福建,四川、贵州、江西
11.我国目前的这种人口流动将
A.严重阻碍沿海地区经济发展 B.加重沿海地区的环境压力
C.加快北方地区的农业发展 D.加速中部地区的城市化进程
9.根据各洲人口状况和下表资料,正确的结论是
地区 |
亚洲 |
非洲 |
欧洲 |
北美 |
拉丁美洲 |
大洋洲 |
人口自然增长率 |
1. 9% |
2. 8% |
0. 3% |
0. 7% |
2. 2% |
1. 2% |
A. 非洲人口的出生率最高、死亡率最低 B. 欧洲的新增人口最少
C. 非洲新增人口最多 D. 拉丁美洲的新增人口至少是北美的3倍
图3为“甲、乙两国人口变化曲线”,读图完成6~8题:
图3 甲、乙两国人口变化曲线
6.有关甲乙两国人口增长模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A.1900-1950年两国人口增长模式皆为传统型
B.1850-1950年甲国人口增长模式为传统型
C.1950-2000年乙国人口增长模式为原始型
D.20世纪末甲国的人口增长模式已是现代型
7.从图中可以看出,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开始于
A.出生率的下降 B.死亡率的下降 C.自然增长率的下降 D.自然增长率上升
8.目前人口增长模式与乙国2000年人口增长模式一致的是
A.英国 B.日本 C.印度 D.新西兰
5.通过人口普查发现,深圳市人口的死亡率低于全国城市平均水平,其原因是
A.营养好 B.女性比例高,寿命长 C.人口结构年轻 D.文化教育水平高
读图2“人口再生产模式示意图”,读后回答3-4题。
图2 人口再生产模式示意图
3.引起Y时期人口出生率波动的最主要原因是
A.经济增长与衰退的周期性波动 B.全球气候冷暖的周期性波动
C.国家人口政策的周期性波动 D.全球传染性疾病传播的周期性爆发
4.X时期社会处在
A.由畜牧业向定居农业转变 B.由农业向畜牧业转变
C.由农业向手工业转变 D.由手工业向现代工业转变
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是强国富民安天下的大事,读图1“我国人口年龄构成比重图”,据此回答1-2题。
图1 我国人口年龄构成比重图
1.据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国共有12.95亿人,图中“*”表示人口年龄构成状况,其中0-14岁人口的比重约是
A.93% B.33% C.13% D.60%
2.与10年前相比,我国人口中0-14岁的人口比重下降了4.89%,65岁以上的人口比重上升了1.39%,而总人口增加了1.3亿。因此,解决新世纪人口问题的主要任务是
A.控制人口的盲目流动 B.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
C.遏制人口老龄化加速势头 D.适度提高少年儿童人口的比重
奥运会的成功举行,特别是北京奥申委提出的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科技奥运三个主题,更是塑造了北京的新形象。北京市政府在“2002年首都绿化建设总动员大会”上提出,在五、六年内把北京建设成为“环境友好型城市”,实现绿色奥运的目标。据此回答28--30题:
28.“环境友好型城市”中的“环境友好”重在强调
A.人类与环境的对立 B.人类与环境的和谐统一
C.环境的客观属性 D.人类的主观能动性
29.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CO2浓度明显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①人类消耗的化石燃料急剧增加
②地震等地质灾害频繁发生
③森林毁坏,其面积大量减少
④人类填海造陆面积过大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②
30.为延缓和减轻由于CO2浓度增加而导致的气候变化与危害,各国政府应
A. 改变能源结构,提高天然气的使用比例
B. 遵守国际公约,控制和消减CO2排放量
C. 采用固碳技术,增加新能源污染税费
D.扩大耕地面积,培育新的农作物品种
2009-2010 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27.下列关于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做法,正确的是
① 将林地和草地都开垦为耕地 ②积极推广喷灌等节水浇灌技术
③加大科技投入,改造一批中低产田 ④在陡峻的山坡上修梯田以扩大耕地面积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26.读图,从城区环保角度考虑,四个工厂布局比较合理的是
A.砖瓦厂 B.有色金属冶炼厂 C.纸浆厂 D.电镀厂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