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4.不能直接用观察法得出的结论是
A.氯气是呈黄绿色的气体 B.氯气有强烈的刺激性
C.氯气有毒 D.氯水中含氯气分子
3.非金属溴与氯气的性质很相似。在探究溴单质的性质时,其基本程序应该是
A.做实验并观察实验现象→分析、解释,得出结论
B.观察溴的外观性质→做实验并观察实验现象→分析、解释,得出结论
C.观察溴的外观性质→预测溴的化学性质→做实验并观察实验现象→分析、解释,得出结论
D.预测溴的性质→做实验并观察实验现象→分析、解释,得出结论→观察溴的外观性质
2.当不慎有大量Cl2逸出污染周围空气时,可以用浸有某种物质的一定浓度的水溶液的毛巾捂住鼻子,该物质适宜采用的是
A.NaOH B.NaCl C.HCl D.Na2CO3
1. Na2O和Na2O2的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Na2O比Na2O2稳定 B.均可作供氧剂
C.均可与CO2反应 D.均是白色固体
29.有H2和O2的混合气体aL,经点火反应后,其体积减小为bL(反应前后气体的体积在同温同压下测定,且在100℃以下)。计算混合气体中H2和O2的体积。
28.现有X、Y、Z三种非金属元素,A、B、C三种金属元素,已知有如下情况:
(1)X、Y、Z的单质在常温下均为气体
(2)X的单质在Z的单质中燃烧,生成XZ,燃烧时火焰呈苍白色。
(3)XZ易溶于水,XZ的水溶液可使石蕊试液变红。
(4)两摩尔X的单质可与一摩尔Y的单质化合生成两摩尔X2Y,X2Y常温下为液体。
(5)Z的单质溶于X2Y中所得溶液具有漂白性。
(6)A的单质可以在Z的单质中燃烧,生成棕褐色固体,该固体溶于水呈棕黄色溶液。
(7)B与Z形成的化合物BZ2溶于水加入NaOH溶液有蓝色沉淀生成。
(8)C的单质与Y单质反应可能得到两种产物,其中一种为淡黄色。
请完成下列问题:
①写出XZ、X2Y和BZ2的化学式:XZ ,X2Y ,BZ2 。
②Z的单质溶于X2Y中所得溶液中起漂白作用的物质是 (填化学式)
③A的单质与Z的单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④C的单质与Y单质反应生成淡黄色物质的化学方程式: 。
⑤Z单质能否与NaOH溶液反应? (填“能”或“不能”)。若能,请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若不能反应,则此空不必填写)。
27.现有含Na2O杂质的Na2O2试样ag。研究性学习小组从实验室提供下图中的实验装置中选取合适的装置,并设计简单的实验,测定Na2O2试样的纯度(可供选用的试验药品有CaCO3固体,6 mol·L-1盐酸和蒸馏水)。
请填写下列空白:
Ⅰ、同学甲选用图中①、④、⑤作为实验装置。
(1)该同学选取的药品是 。
(2)写出该试验中Na2O和Na2O2分别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
(3)所选用装置的连接顺序应是(填各接口的字母;连接胶管省略)
。
(4)连接好装置后,首先应做的一步实验操作是 。
Ⅱ、同学乙选用了图中①、②、④、⑤、⑥、⑦作为实验装置。
(5)该同学选取的药品有 。
(6)写出该试验中Na2O和Na2O2分别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
(7)所选用装置的连接顺序应是(填各接口的字母;连接胶管省略)
。
(8)其中,装置②的作用是 ,装置⑦的作用是 。
Ⅲ、同学丙认为:乙同学的实验在装置②前应加一装有饱和NaHCO3溶液的洗气瓶,用来除掉HCl气体(CO2难溶于饱和NaHCO3溶液)。
(9)你认为是否有必要? 。(填是或否)
IV、丁同学认为:乙同学的实验中不用装置②仍可以达到实验目的。
(10)你是否同意丁同学的观点? 。(填是或否)
(11)若实验最终测得装置④中液体体积为bml(标况下),请算出该试样中Na2O2的质量分数 。(写出表达式即可)
26.铅笔芯的主要成分是石墨和黏土,这些物质按照不同的比例加以混和、压制,就可以制成铅笔芯。如果铅笔芯质量的一半成分是石墨,且用铅笔写一个字消耗的质量约为1mg。那么一个铅笔字含有的碳原子数约为
A.2.5×1019个 B.2.5×1022个
C.5×1019个 D. 5×1022个
25.有BaCl2和NaCl的混合溶液aL,将它均分成两份。一份滴加稀硫酸,使Ba2+离子完全沉淀;另一份滴加AgNO3溶液,使Cl离子完全沉淀。反应中消耗xmol H2SO4、ymol AgNO3。据此得知原混合溶液中的c(Na+)/ mol·L-1为
A.(y-2x)/a B.(y-x)/a
C.(2y-2x)/a D.(2y-4x)/a
24.如果ag某气体中含有的分子数为b,则cg该气体在标准状况下占有的体积应表示为(式中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
A. B. C. D.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