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图7为四地区的农业产值结构和商品率示意图,读图回答11-12题。
11.四地区可能的农业地域类型对应正确的一组是( )
A.甲地:乳畜业 B.乙地:商品谷物农业
C.丙地:大牧场放牧业 D.丁地:季风水田农业
12.关于四个地区农业生产特点的说法,最可能正确的是( )
A.甲主要生产水稻,只分布在中国
B.乙主要生产小麦和玉米,商品率高,生产规模大
C.丙主要种植小麦和玉米、饲养牛羊,机械化水平很低
D.丁主要生产鲜奶及乳产品,分布在离城市较远的地区
图6是我国某地城市化过程中不同发展阶段人口移动示意图,回答 9-10 题.
9.阶段 I 所表示的城市化阶段是 ( )
A.初级阶段 B.加速阶段
C.逆城市化阶段D.再城市化阶段
10.引起阶段Ⅱ形成的最主要原因是 ( )
A.城市内部经济的衰退 B.乡村和小镇发展超过城市
C.地铁交通的发展 D.城市环境状况的不断恶化
图4是我国某城市平均地租等值线(单位:元/㎡)分布示意图,图5是该城市某一区域不同时间的地铁使用量统计图。据此回答7-8题。
7.图5反映的地区最可能是图4中的哪个地点 ( )
A.M B.L C.N D.P
8.图4中,等地租线沿虚线向外凸出,主要影响因素是 ( )
A.地形 B.交通C.人口密度 D.建筑物高度
读某地区人口分布示意图(图3),回答5-6题。
5.图3说明该地区 ( )
A.城市化程度很高 B.城市人口是2 500万
C.大约10%的人口在郊外居住 D.人口密度较大
6.形成上述地区这种人口状况的根本原因是 ( )
A.受国家政策的影响
B.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C.作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城市对农村人口有很大的吸引力
D.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出现
1.图1为甲、乙两国人口变化曲线图,读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①.19世纪中期甲国人口急剧减少
②.20世纪初期乙国人口增长最快
③.最近乙国人口增长过于缓慢,城市化进程明显减慢
④.老年人口比率,乙国高于甲国
⑤.甲国人口增长过快,人均粮食及资源占有量明显减少
⑥.乙国人口增长过快,是因为经济发展迅速
⑦.在欧洲发达国家中人口增长出现了与甲国相同的情况
⑧.最近甲国人口增长过于缓慢,出现了劳动力不足的情况
A. ①② B. ③④ C. ⑤⑥ D. ⑦⑧
7. 充分认识区域地理特征,因地制宜发展经济,保护生态,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
下图为A地所在省、浙江、广东及全国2001-2008年第二产业占各自GDP比重的变化图。
读图回答问题。(3分)
对A省工业的发展,有人提出今后应大力发展外向型农副产品深加工。你是否赞同,请说明理由。
2009-2010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6.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8分)
材料1:随着环渤海经济圈的崛起,黄河经济带的振兴,2000年到2006年山东从事第二产业的人口从1286万增加到1870.3万。近年来山东已成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省份之一。
材料二:读图
(1)山东省工业化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方面。 (2)山东省城市化快速推进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____两个方面。 (3)山东是我国著名的水果之乡,你认为城市化对这一地区水果生产是否有利,试说明理由。
材料3:2008年山东省矿产资源勘查取得重大突破:在莱州又发现一特大型金矿,探明金矿资源量103吨;在济宁新发现一处特大型铁矿--济宁铁矿,其中兖州颜店矿段已控制资源量高达10亿吨,是迄今为止我省发现的最大铁矿。 (4)若两地的矿产资源大规模开发,试简要分析将给当地带来哪些影响。
5.根据下列材料,结合珠三角部分区域图和珠三角地区产业构成图,回答下列问题。(6分)
材料一: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两次大规模产业转移。20世纪70-80年代,香港和台湾等地的企业大量向珠江三角洲地区转移,这次产业转移使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产业结构有所调整。但90年代中后期,珠江三角洲地区又开始了第二次产业转移,原先从香港.台湾等地迁来的部分产业逐步转移到粤东、粤北等欠发达地区。
材料二:
(1)试说明第一次产业转移中的产业部门具有哪些特征?
、 。
(2)90年代以来,导致珠江三角洲地区第二次产业转移的原因是:
、 。
(3)在上述产业转移过程中,产业转移给转入区域地理环境带来的主要影响:
、 。
4. 读甲乙两区域图,完成下列问题。(6分)
(1)图乙中C湖泊的名称:
C: 。
(2)图中大庆是我国的
工业基地,美国南部工业区中的 也有该工业分布。这反映了当今世界工业布局的新趋向是
。
(3)简述甲图中A和乙图中B附近地区农业生产的相同点。
3.
读下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6分)
(1) ①城市为 。
(2) 丙地区采取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式防止流沙侵袭,其中工程措施主要是 。
(3) 甲、乙两地均属图示区域农业发达的地区。试对比分析两地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措施。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