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2.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 )
A.太阳辐射能 B.重力能
C.潮汐能 D.地球内部的热能
[答案] D
1.“沧海桑田”之说是指( )
A.太阳辐射能 B.内力作用 C.地壳变动 D.地球内部的热能
[答案] C
3.产生地方时
(1)地方时的概念:因 而不同的时刻,统称为地方时。通常以一个地方太阳升到最高时的时间为正午12时;经度相同的地方,地方时相同;东经数值越大的地方,地方时的值越大。
(2)经度每相差 ,地方时相隔 小时;每相差 度,地方时相差4分钟。
0
°
S
第一章第四节 |
课题名称 |
地球的结构 |
||||
授课时间 |
第6周星期
第 节 |
课型 |
新课 |
主备课人 |
仉美清 |
|
学习目标 |
1. 知道地球具有明显的圈层构造 2.了解地球的内部圈层,划分依据及其主要特点 3. 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及其主要特征 4. 培养自学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和正确的环境观 |
|||||
重点难点 |
1. 地球的内部结构及划分依据 2. 地球的外部圈层的特点 |
|||||
学习过程 与方法 |
一.自主学习 1 地壳,地幔,地核是依据什么来划分的? 2. 什么是地震波?地震波的波速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3. 地球的外部圈层共分几层?各层的特点? |
|||||
二.精讲互动 1.地球的内部圈层及结构 2.两个界面三个圈层 3.划分的依据--------地震波 4.地震波的特点, 学生讨论后总结写出要点: 在莫霍面上下地震波转播的速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在古登堡面上下地震波转播速度怎样的变化? 5.地球的外部圈层的各层特点 |
||||||
三.达标训练 1.目前人类对地球内部结构的研究主要依靠 A.地质钻探 B.研究地震波 C.地层和化石 D.理论建模 2.在地球的内部圈层中,其物质形态接近于液态的是 A.下地幔 B.外核 C.上地幔 D.软流层 3.下列地区地壳厚度最薄的是 A. 青藏高原 B.死海 C.马里亚那海沟 D.贝加尔湖 4.地壳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最快的圈层是 A.地壳 B.地幔 C.地核 D.软流层 5.下列关于地震波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震发生后,由于纵波传播速度快,地面上人总是感觉到先左右前后摇晃, 然后上 下颠簸 B.地震波传播速度越快,能量越大 C.地震波能量越大,传播速度越快 D.地震波是一种弹性波 6.某海域海底发生地震时,位于该海域的海轮将出现 A.只上下颠簸 B.不产生运动 C.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D.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
||||||
课堂小结 |
本节课重点是要理解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课后结合地图册做该部分习题。 |
|||||
作业布置 |
新课标同步课堂第四节课后习题训练 |
|||||
课后反思 |
|
|||||
第二章第一节第一讲 |
课题名称 |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
||||
授课时间 |
第6周星期
第 节 |
课型 |
新课 |
主备课人 |
仉美清 |
|
学习目标 |
1.了解地壳的物质组成,矿物与岩石的关系 2.了解三大岩石的成因,相互转化 3.通过对常见矿物的简易识别,了解矿物的基本特征.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 |
|||||
重点难点 |
有关地壳物质的概念: 三大岩石的成因,相互转化 |
|||||
学习过程 与方法 |
一.自主学习 1.地壳的物质组成主要有哪些? 2.岩石的概念?按照成因可以分为哪几类? 3.三大岩石的形成原因?相互转化 |
|||||
二.精讲互动 1.地壳的物质组成 结合 集聚 化学元素---------矿物----------岩石------------岩石圈包括地壳 富 包 集 括 矿产 矿石 注意:①.概念中提到的“地壳中”的化学元素,以区别于大气或生物体中的化学元素 ②.矿物必须是在自然界中天然形成的,不能是人工合成的 ③.单质或者化合物,不能是混合物,例如钢铁,泥沙都不是矿物 2.矿物:有气态( ),液态( ),固态( ) 3.矿物的分类:金属矿物: 非金属矿物: 矿产:有用矿物在自然界富集到有开采价值 矿石:含矿产的岩石。矿石的优劣常用品位表示 沉积岩, 岩石按成因分类: 变质岩 岩浆岩 讨论:沉积岩的特点 三大岩石的相互转化是否均为直接转化?试举例说明。 |
||||||
三.达标训练 1、下列地质名称按组成或被组成的关系排列正确的是( ) ①岩石 ②化学元素 ③矿床 ④矿物 ⑤矿产 ⑥地壳 ⑦变质岩 ⑧沉积岩 ⑨岩浆岩 A、②→⑤→①→⑨ B、②→④→⑥→⑦ C、②→④→①→⑥ D、②→④→③→⑤ 2、贮煤地层的岩石类型,一般是( ) A、侵入岩 B、喷出岩 C、沉积岩 D、变质岩 3、花岗岩、砂岩和石英岩分别属于( ) A、变质岩、岩浆岩和沉积岩 B、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 C、岩浆岩、变质岩和沉积岩 D、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
||||||
课堂小结 |
本节课的内容中矿物,岩石等是学生较生疏的,今后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还会多给学生看一些矿物的标本,增加学生对不同矿物的认识。 |
|||||
作业布置 |
新课标同步课堂第一节课后习题训练 |
|||||
课后反思 |
|
|||||
第二章第一节第二讲 |
课题名称 |
地壳物质的组成和物质循环 |
||||
授课时间 |
第7周星期
第 节 |
课型 |
新课 |
主备课人 |
仉美清 |
|
学习目标 |
学会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 |
|||||
重点难点 |
地壳物质的循环图 |
|||||
学习过程 与方法 |
一.自主学习 1.结合地图册看看地壳物质循环是怎样进行的? 2.三大岩石之间有什么联系? |
|||||
二.精讲互动 首先回顾上一节的有关知识: 1.三大类岩石的成因 请同学们根据三大类岩石的成因,思考绘出三大类岩之间的内在联系。 请1-2名同学到黑板上绘图 同学们绘出的三大类岩石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图是否合理?在转化过程中有哪些条件? (此空间绘图) A:岩石熔融成岩浆 B: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沉积岩 C:岩石在高温、高压下,变质成变质岩 D:岩浆进行侵入或喷出活动冷凝成岩浆岩 地壳物质的运动,构成了大大小小的物质循环过程,其中规模最大、历时最长、影响最为深远的就是地质循环。 2、地壳的物质循环 研究表明,从3 5亿一3 6亿年前原始地壳形成至今,在漫长的地质历史岁月中,地壳物质是不断转化的。 ①.地质循环的概念:岩石圈和其下的软流层之间存在着大规模的物质循环,即地质循环。 在地质循环的过程中,在一些地方岩石圈不断地诞生,在另一些地方岩石圈则逐渐地消亡。与之相伴的则是大地的沧桑巨变以及地壳物质形态的持续转化。 2.岩石的转化(演示三大类岩石的转化) 看“三类岩石转化示意’’图,请大家想想三大类 岩石的转化过程 三大类岩石与岩浆的关系? 岩浆 各类岩石 新岩浆的产生 请同学们将“三类岩石转化示意’’图转绘成简图 |
||||||
达标训练 1、被称为是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和“文字”的岩石是( ) A、岩浆岩 B、火山岩 C、沉积岩 D、变质岩 2、为重要建筑材料的花岗岩和大理岩在成因上分属于( ) A、岩浆岩和沉积岩 B、岩浆岩和变质岩 C、沉积岩和变质岩 D、变质岩和沉积岩 3、写出你所知道的沉积岩: 写出你所知道的变质岩: 4、读右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箭头表示外力作用的是 ;表示变质作用的是 。 (2)在a、b、c中,a表示的岩石名称是 ,b表示的岩石名称是 。 (3)在a、b、c中,可能有生物遗体存在的是 ,由岩浆冷凝而形成的是 。 |
||||||
课堂小结 |
本节课要求学生课后多看地图册中三大岩石的循环图,加深对三大岩石的循环图的理解 |
|||||
作业布置 |
新课标同步课堂第一节课后习题训练 |
|||||
课后反思 |
|
|||||
第二章第二节第一讲 |
课题名称 |
地球表面形态 |
||||
授课时间 |
第7周星期 第 节 |
课型 |
新课 |
主备课人 |
仉美清 |
|
学习目标 |
1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作用 2.了解板块构造学说,板块运动与地形的关系并能够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 3. 理解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并能够准确判断地质构造类型 |
|||||
重点难点 |
板块运动与地形的关系并能够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 |
|||||
过程 与方法 |
一.自主学习 1.导致地表形态变化的力量主要来自那些方面? 2.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那里?主要表现有哪些? 3.板块运动主要有哪些类型? 4.怎样判断向斜和背斜? |
|||||
二精讲互动, 1.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例如:今天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曾经是海洋 今天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罗布泊曾经是丝绸之路上的驿站,曾经地肥水美……它们都是沧桑巨变的实例 2.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内力的来源:地球内部,主要是地球内能释放而引起的 内力的主要表现形式:岩浆活动,地震,变质作用,火山喷发等,尤其是火 山喷发和地震都是地球内部能量强烈释放的形式。 结果往往造成地壳断裂和错动。 3. 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论:(演示课件) ① . 地球的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板块处于不断地运动之中; ② . 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地带活动比较剧烈; ③ . 板块张裂地区常形成裂谷或海洋,相撞地区常形成山脉,海沟,岛弧等 板块构造学说是近几十年解释大地构造运动和海陆分布规律(地表山川河流分布)较为盛行的一种学说。 4.地壳运动的形式: ①.水平运动:造成板块与板块之间的互相挤压碰撞,在陆地上形成高大的褶皱山脉和巨大的高原;在海洋则形成海沟和海岸山脉及弧形岛屿。 在陆地板块内部的张裂地带,形成巨大的裂谷;在海洋上 则形成新的大洋地壳。 ②.垂直运动:当岩石受力超过一定的强度时,就发生断裂。两侧的岩层 沿断裂面产生显著的位移,称为断层。 5.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播放课件演示 ①.褶皱:强烈碰撞和水平挤压可以使地表岩石发生弯曲 形态:背斜成山,向斜成谷,受外力作用后形态与此相反 在自然界地形往往是被倒置,地形倒置后又如何判断:依据岩层的新老关系 沉积岩的特点之一就是具有层理构造,(沉积时有层次),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 去判断,背斜:中心岩层老,两翼岩层新;向斜:中心岩层新,两翼岩层老。 举例说说你所熟悉的高大的褶皱山: ②.断层:岩石受力达到一定的强度发生断裂 形态:地垒成山,地堑成构造盆地或谷地 举例说说你所熟悉的著名的地垒山,著名的大地堑 总之,内力作用的结果: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不平 |
||||||
三.达标训练 新课标同步课堂第第二节课后习题训练 |
||||||
课堂小结 |
本节课主要问题是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其中有大量的图需要学生课后看地图册加深理解,并通过习题掌握这些知识点 |
|||||
课后反思 |
|
|||||
第二章第二节第二讲 |
课题名称 |
地球表面形态 |
||||
授课时间 |
第8周星期 第 节 |
课型 |
新课 |
主备课人 |
仉美清 |
|
学习目标 |
1.理解地质构造的类型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并能准确的判断地质构造的类型; 2.掌握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3.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
|||||
重点难点 |
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
|||||
学习过程 与方法 |
一.自主学习 思考题: 1.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有怎样的关系? 2.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是什么? 3.有人在台湾海峡底发现有古河道的痕迹:科学家在喜马拉雅山顶上发现海洋生物的化石,试解释其原因 4.外力作用对地表的改造主要有哪些表现形式? |
|||||
二精讲互动, 1.首先我们来讨论.判断向斜和背斜以及断层的意义 提示:隧道工程等 找油,找气 找水 水库大坝,桥梁建设,找泉水 2.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①外力的来源:来自地球外部的力,如太阳辐射能,重力能等 外力对地表的改造是长期的,缓慢的不易觉察 ②外力的表现形式: 风化作用:岩石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地方,在温度变化,水,大气及生物的影响下发生的破坏作用 侵蚀作用:风,流水,冰川,海水等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物的破坏作用. 搬运作用:在流水,风,冰川等的作用下,经风化和侵蚀作用破坏后的碎屑物质离开原来位置的过程 沉积作用:被搬运的物质在一定条件下沉积,堆积的过程 固结成岩作用 3.教学课件演示: 课堂互动:看新课标同步课堂37页,外力作用在不同地区的表现形式(用20分钟)举例说明 启示: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是一个连续的缓慢的过程,在漫长的地质时期,在不同的地方以不同的表现形式塑造着地表。 结论:.外力作用的结果使地表趋向于平缓 问题:今天的地表形态是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为什么? 4..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讨论:A.课本42页图2-----22梯田 图中梯田景观多分布在我国哪些地形区? B.为什么在梯田上耕作更有利于农业生产? C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哪些人类活动会导致土地荒漠化? |
||||||
三,达标训练 教辅资料第二章第二节习题训练 |
||||||
课堂小结 |
本节课的核心是理解外力作用对地表的改造过程, 一、风化作用 二、侵蚀作用 三、搬运作用 四、沉积作用 五、固结成岩作用 六、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改变哪些做法是有利的,那些做法是不可取的。 |
|||||
课后反思 |
|
|||||
第二章第三节第一讲 |
课题名称 |
大气环境-------大气的垂直分层和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
||||
授课时间 |
第8周星期 第 节 |
课型 |
新课 |
主备课人 |
仉美清 |
|
学习目标 |
1.了解大气的垂直分层结构,各层的主要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 2.理解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3.通过读图,画图来分析掌握大气热力过程 |
|||||
重点难点 |
理解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通过画图来分析大气热力过程 |
|||||
学习过程 与方法 |
一.自主学习 1.看课本43页图,想想与人类有关系的大气层是哪几层?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表现有哪些? 3.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与太阳辐射是什么关系? 4.为什么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会太高?而冬季多云的夜晚感觉不会太冷? |
|||||
二精讲互动, 1.大气垂直分层及特点 讨论:参考课本43页图和教辅材料42页图,41页表格内容回答: ①为什么对流层的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下降? ②解释“逆温”现象,他出现在大气的那一层?高度大约是多少?逆温的出现对大气有什么影响? 2.电离层:地球大气的一个电离区域。地面向上约60千米到500千米的整个地球大气层都处于部分电离或完全电离的状态,也有人把整个电离的大气称为电离层,除地球外,金星、火星和木星都有电离层。 电离层对电波传播的影响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如无线电通讯、广播、无线电导航、雷达定位等。电离层作为一种传播介质,当太阳活动的高峰年(课本中14页讲的磁暴)电离层突然骚扰,对电离层通讯和广播可能造成严重影响,甚至讯号中断。 3.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看课件演示后回答: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有哪些途径: 学生作答: 根据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其保温过程,写出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之间的关系网: 学以致用-------课堂训练 A.交通信号“红灯停”的科学依据? B. 日出前,日落后天空仍然明亮,为什么? C. 说说“日出江花红胜火”的原理? 4.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 ①.纬度因素:纬度不同的地区,年平均正午太阳高度角不同,因此,纬度越低,受到太阳辐射的强度越大,地面辐射越强 ②.下垫面因素:指大气下层直接接触的大气表面。下垫面的状况不同吸收和反射的太阳辐射比例也不同,地面实际获得的热量就不同,导致世界各地地面辐射的变化并不完全与纬度的变化相一致。 |
||||||
三,达标训练 新课标同步课堂43页习题 |
||||||
课堂小结 |
这节课要求学生能通过图理解四种辐射的关系,尤其要理解大气的双重作用,以及影响地面辐射的因素 |
|||||
课后反思 |
|
|||||
第二章第三节第二讲 |
课题名称 |
大气环境-----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及对气候的影响 |
||||
授课时间 |
第9周星期 第 节 |
课型 |
新课 |
主备课人 |
仉美清 |
|
学习目标 |
1.掌握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 2.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近地面摩擦力对大气水平运动的影响 3.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掌握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4.利用图表资料正确判断气候类型,并分析其成因,特点 5.理解海陆分布对大气运动的影响,掌握东亚,南亚季风环流及其成因 6.运用等压线分布图,分析高低气压的分布,判断某地风向,风速的大小 7.绘制三圈环流图,理解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对气候的影响 |
|||||
重点难点 |
1.掌握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掌握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2.利用图表资料正确判断气候类型,并分析其成因,特点 3.理解海陆分布对大气运动的影响,掌握东亚,南亚季风环流及其成因 4.绘制三圈环流图,理解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对气候的影响 |
|||||
学习过程 与方法 |
一.自主学习 1.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地面大气运动受到几个力的影响?高空受几个力的影响? 3.全球有几个气压带?是怎么分布的? 4.地处北纬23度26分------30度的西亚和北非地表绝大部分是荒漠,而处在同一纬度地区的我国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却形成降水丰沛的“鱼米之乡”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 5.季风环流的成因都一样吗/ |
|||||
二精讲互动, 1.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 要点: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一种环流形式 课堂互动:看新课标课堂同步训练47页城市与郊区的热力环流图谈谈你的看法,为什么地面气流从郊区流向城市? 2.大气的水平运动: 看课件演示理解: ①.水平气压梯度力与风速,风向 要点: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在它的影响下在水平面上风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风向垂直等压线。梯度力越大,风速越大。 ②.地转偏向力与风向 地转偏向力促使物体水平运动方向产生偏离,它作用于风,只改变风向,不影响风速,在北半球风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在赤道上不偏转 ③.摩擦力与风速 摩擦力的方向始终与风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使风速降低 当三力共同发挥作用时,风向与等压线有一个夹角 3.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课件演示气压带和风带的成因 ①.形成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因素:热力因素和动力因素 ②全球的气压带 ③全球的风带 ④理解,识记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图 学生动手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图 ⑤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 移动的原因: 地球公转使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南北移动(太阳直射点在南北纬23度26分之间往返移动),气压带和风带也随季节有规律地移动 4.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①东亚季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导致的 冬季 夏季 ②南亚季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和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造成的 冬季 夏季 |
||||||
三,达标训练 新课标同步课堂第三节习题训练 |
||||||
课堂小结 |
这节课的内容是本章的难点,课后还要通过看书和做题加深理解 |
|||||
课后反思 |
|
|||||
第二章第三节第三讲 |
课题名称 |
大气环流------常见的天气系统 |
||||
授课时间 |
第9周星期 第 节 |
课型 |
新课 |
主备课人 |
仉美清 |
|
学习目标 |
1.掌握冷,暖锋的特点以及它们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状况 2.掌握低压(气旋)系统,高压(反气旋)系统的特点,对天气的影响 3.了解锋面气旋的特点 4.初步识读天气形势图,天气预报图 |
|||||
重点难点 |
低压(气旋)系统,高压(反气旋)系统的特点及对天气的影响 了解锋面气旋的特点 |
|||||
学习过程 与方法 |
一.自主学习 1.什么是气团?有哪些分类? 2.锋面系统有哪些类型?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3.为什么低压控制的区域常常出现降雨? 4.气压和气旋有区别吗? |
|||||
二精讲互动, 1.锋面系统与天气 看课件演示 ①需要理解记忆的概念 气团:在水平面上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分布比较均匀的大团空气。 按属性分为冷气团,暖气团。 锋面:冷暖气团的交接面。一般冷气团在锋面下面,暖气团在锋面上面 按性质分为冷锋,暖锋,准静止锋. ②锋面与天气: 冷锋与天气:冷锋过境时,出现阴天,下雨,刮风,降温等天气现象 过境后天气转晴,气温变低,气压变高, 例如我国夏季的暴雨,冬季的寒潮 暖锋与天气:暖锋过境时,出现连续性降水天气现象 过境后,天气转晴,气温变高,气压变低 准静止锋与天气:出现长时间的,连续性的慢性降雨过程 ③互动:影响我国的准静止锋的成因: 小组讨论后小结: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所描述的是什么天气现象? 我国北方地区的“秋高气爽,天高云淡”的天气现象是如何形成的? 看课件演示冷锋和暖锋的主要降水范围在分布上有什么不同? 画出冷锋暖锋图 并描述主要降水范 围的不同 2.低气压,高气压系统与天气 看课件演示 ①高低气压区:高气压区:等压线呈闭合曲线,中心气压较高; 低气压区:等压线呈闭合曲线,中心气压较低; ②气旋,反气旋与天气: 气旋:中心气压低形成低压,四周气流向中心辐合,北半球逆时针旋转, 南半球顺时针旋转,在低压控制下气流做上升运动,多阴雨天气。 反气旋:中心气压高形成高压,气流由中心向四周辐散,北半球顺时针, 南半球逆时针旋转,在高压控制下气流做下沉运动,天气晴朗。 ③互动练习:(两个同学在黑板上画,其他同学在下边画) 画出北半球反气旋 画出南半球气旋 |
||||||
三,达标训练 新课标同步课堂第二章第三节57页练习题 |
||||||
课堂小结 |
本节课的两个常见的天气系统不仅要求学生理解,还要会分析,会画 |
|||||
课后反思 |
|
|||||
2.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
(1)偏移原因:地球自转产生的 力。
(2)偏转规律:北半球 偏,南半球 偏,赤道上 ,
(北右南左赤道不偏,并且要落实到图上,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判断)
(3)影响:(1)大气的水平运动;(2)水体的水平运动:如北半球河流右岸 ,左岸 。
1.导致昼夜交替现象:地球是一个既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任何时刻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这样就形成了昼夜现象,而地球自转运动导致了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
昼夜交替的周期是1个太阳日,就是 小时。
晨昏线(圈):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线和昏线的判读:
(1)晨线:自西向东,由 半球进入到 半球的界线;
(2)昏线:自西向东,由 半球进入到 半球的界线。(P23)
判断右图中A点在 线上。
35.(14分)分析下表,回答下列问题。
下表是1750-1940年世界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的地区差异,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从1750年到1940年,世界发达与不发达两类地区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1750-1940年世界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的地区差异
时期(年) |
发达国家和地区(‰) |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
||||
年平均 出生率 |
年平均 死亡率 |
年平均 增长率 |
年平均 出生率 |
年平均 死亡率 |
年平均 增长率 |
|
1750~1800 |
38 |
34 |
4 |
41 |
37 |
4 |
1800~1850 |
39 |
32 |
7 |
41 |
36 |
5 |
1850~1900 |
38 |
29 |
9 |
40 |
38 |
2 |
1900~1910 |
34 |
21 |
13 |
41 |
34 |
7 |
1910~1920 |
26 |
23 |
3 |
40 |
37 |
3 |
1920~1930 |
28 |
16 |
12 |
41 |
31 |
10 |
1930~1940 |
22 |
14 |
8 |
41 |
29 |
12 |
(1)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1750~1940年世界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两类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变化特点不同,发达国家由原始型向___________转变,最后过渡到______型;发展中国家则仍然处在______________型阶段。
(2)产生差异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历史上看,我国人口增长的变化同表中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变化相类似,但是我国目前人口自然增长的类型已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前我国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是_________________,结合国家发展,分析制定该政策的主要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4、读2000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图(下左)和我国人口增长预测图(下右),回答:
(1)若我国进人婚育的平均年龄为25岁,则下一次生育高峰出现的时段大约为 年。
(2)如上右图所示,目前我国人口再生产具有 等特点;我国人口总数达到最高峰的时间大约在 年。
(3)未来20年,我国面临的人口问题主要有哪些?将给我国社会和环境造成哪些影响?
32、读人口迁移与行政区划的关系图,回答问题。
(1)图中四个箭头中,不属于人口迁移的是 、 。因为人口迁移一般指的是人口在 之间的空间移动,而且这种移动通常涉及人口居住地与迁入地 或长期地改变。
(2)人口迁移有多种分类标准。把人口迁移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是按
划分,把国内人口迁移分为农村到农村、农村到城市、城市到城市和城市到农村是按 划分。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是 。
(3)目前影响人口迁移最主要的是 因素。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