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227173  227181  227187  227191  227197  227199  227203  227209  227211  227217  227223  227227  227229  227233  227239  227241  227247  227251  227253  227257  227259  227263  227265  227267  227268  227269  227271  227272  227273  227275  227277  227281  227283  227287  227289  227293  227299  227301  227307  227311  227313  227317  227323  227329  227331  227337  227341  227343  227349  227353  227359  227367  447348 

33. 地球内部以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为界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层。

试题详情

32.五带反映了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地区向高纬地区减少的规律。

试题详情

31.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恒星。

试题详情

《京华时报》2009年1月17日报道:国家海洋局“2008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的报告显示,我国沿海海平面为近10年来最高,比2007年高14毫米。据此完成29-30题。

29.海平面上升带来的相关影响有

  A.风暴潮灾害减弱           B.海岸侵蚀加重

  C.三角洲面积扩大           D.海水入侵减弱

30.针对我国海平面上升过快所带的负面影响,我们应该

  ①扩大沿海地区地下水开采,以吸纳上升的海水 ②全面建设沿海堤防工程,并升高加固

 ③及时监测和预测海平面的升降  ④加强滨海湿地和红树林等生态系统建设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②③

试题详情

28.下列各组自然灾害,主要由人为原因诱发的是

  A.滑坡、泥石流         B.水土流失、伏早

  C.火山爆发、地震       D.火山爆发、台风

试题详情

长期以来,我国大部分工业部门的发展立足于以煤炭资源为主的能源基础,如我省徐州市工业就形成了高能耗的产品结构特征。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所占比重约为80%-85%。在能源消费量持续增长的同时,徐州地区的煤田经过多年开采,多数煤井已进入后期。2006年,徐州市由煤炭调出地变为煤炭调入地,此后煤炭缺口面不断增大。据此回答26-27题。

26. 过去徐州市煤炭资源丰富,而现在用煤则需要外调,说明自然资源

A. 分布的不平衡性         B. 资源间的联系性 

C. 数量的有限性          D. 利用的发展性

27. 关于如何实现徐州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适当调整能源消费结构        B. 开发新能源,如风能

C. 加大外部煤炭调入力度        D. 降低单位产品产值的能耗量

试题详情

   图9为“某地理事象关联示意图”,读图完成24-25题。

24.图中所示的中心事象“甲”可能是

A.人口数量增多   B.森林破坏

C.气候变化     D.围湖造田

25.该图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A.综合性特征   B.区域性特征

 C.差异性特征   D.整体性特征

试题详情

图6为“长白山望天鹅景区一角”、图7为“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图8为“塔克拉马干沙漠”,读图完成22-23题。  

22. 从图6到图8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

A. 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B. 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

C. 垂直地域分异            D. 非地带性现象

23. 这种分异规律明显的地区是

A. 北半球低纬度地区          B. 北半球中纬度地区

C. 北半球高纬度地区          D. 南半球低纬度地区

试题详情

图5为“气旋和反气旋图”,读图完成20-21题。

20.表示北半球气旋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21.形成我国北方秋高气爽天气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试题详情

图4为“某海区表层海水等温线图”,读图完成18-19题。

18.关于该海区所在半球和洋流性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北半球、暖流      B.北半球、寒流

C.南半球、寒流      D.南半球、暖流

19.关于该洋流对沿岸气候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增温、增湿       B.增温、减湿

C.降温、增湿       D.降温、减湿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