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下图中甲、乙是某河流上、中、下游的分界点,读图回答11-13题。
11.b、c两地是城市选址的是良好场所,其最主要的原因是……………………………( )
A.这里土壤肥沃,农业发达
B.这里生活和生产用水方便
C.有大量人流和物流在此集聚、中转
D.这里风景优美,环境清洁
12.在a、b、c、d四地中,最有利于发展成大城市的是……………………………………( )[
A.a地 B.b地
C.c地 D.d地
13.下列城市区位与b地相似的是…………………………………………………………( )
A.赣州 B.武汉
C.广州 D.大庆
[解析] 本题组主要考查河流对城市分布的影响。第11题,b、c两地均位于河流干、支流交汇处,具有三个方向上的水运优势,有大量人流、物流在此集聚、中转,是城市选址的良好区位。选项C正确。第12题,在a、b、c、d四地中,d地位于河口处,便于河海联运,最有利于发展成大城市。选项D正确。第13题,赣州位于赣江通航河段的上游起点,武汉位于汉水与长江干流的汇合处,广州位于珠江入海口处,大庆是在石油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城市区位与b地(b地位于干、支流汇合处)相似的是武汉。
[答案] 11.C 12.D 13.B
10.若该聚落形态受河流影响,则右图中最有可能是支流的是…………………………( )
A.甲乙
B.乙丙
C.丁乙
D.甲乙丙
[解析] 若该聚落形态是受河流影响,则在河流的干流附近聚落要分布得多一些,支流少一些。从图中可以看出,甲乙处聚落明显较少,故最可能为支流的是甲乙。
[答案] A
下图为我国某史前文明遗址某原始村落的平面复原示意图,请根据图中提供的相关信息,完成7-9题。
7.下列关于此原始聚落的评价,不合理的是………………………………………………( )
A.从图中可以看出,此原始聚落已经有了原始的功能分区
B.图中壕沟主要是出于防御功能而修建的
C.图中居民区位于河流附近,容易受到河流洪灾的影响,所以布局在区域③处更为合理
D.图中聚落是人类对自然环境长期适应的结果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此聚落已经有了简单的功能分区,即已经有了简单的生活区、祭祀区等功能分区;另外,因为地点①位于山前的平原地区,而且距河流较近,地形开阔,地势平坦,所以此处建立聚落是较为合适的。聚落本身就是人对自然环境长期适应、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
[答案] C
8.下列关于此原始聚落居民区布局的论述,不合理的是…………………………………( )
A.居民区选择修建在了与河流距离较近的阶地上,既可以减少河流洪涝灾害的影响,又可以满足居民对淡水的需求
B.位于山前平原区,土壤肥沃深厚,便于发展农业
C.位于河流周围,便于从河流中直接获取食物,例如各种鱼类
D.以上说法均不合理
[解析] 该村落选择建在了山前平原区的河间的阶地上,便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故A、B、C三项说法都合理。
[答案] D
9.随着人口的增加,图中区域②有可能发展成为聚落,其聚落形状可能是……………( )
A.念珠状 B.带状
C.网状 D.棋盘状
[解析] ②处若发展成为聚落,其形状可能是带状,主要是受山地河谷影响。
[答案] B
读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完成5-6题。
5.导致图中铁路线弯曲的主导因素是……………………………………………………( )
A.避开河谷 B.避开山脊
C.联系居民点 D.避开断层
6.图中居民点的分布特点是………………………………………………………………( )
①沿河分布 ②沿交通线分布 ③沿断层线分布 ④聚落的规模与地形有关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 该题主要考查影响交通线走向的主导性因素。图中没有任何信息可以表明该区域有断层;聚落的分布规模与地形虽有关系,但此图中聚落主要是沿河分布,与河流有关。
[答案] 5.C 6.A
下图是喜马拉雅山区某交通不便谷地中的景观图,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地质构造形成并出露地表的主要原因是岩层……………………………………( )
A.受挤压,经侵蚀 B.受挤压,经风化
C.受张力,经搬运 D.受张力,经沉积
4.形成图中乡村聚落最基本的环境条件应该是…………………………………………( )
A.地质灾害少 B.土地可以耕牧
C.河湖密度大 D.旅游资源丰富
[解析] 该谷地所处的喜马拉雅山区是由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挤压而形成,由于地壳隆起抬升久经侵蚀,使得地质构造形成并出露地表。由图可知该乡村聚落主要分布在谷地,因高处风化、侵蚀的产物在海拔较低的谷地堆积,使地势变得较为平坦,土壤肥力较高,利于农耕,故乡村聚落逐渐形成。
[答案] 3.A 4.B
在下图所示的区域内,准备修建从A城(120.5°E,28°N)到B城的铁路。据此完成1-2题。
1.在上图所示的四条线路备选方案中,最佳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若图中四条线路的布局是合理的,等级最高的线路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四条线路中,①②坡度太大,④距离太长,综合考虑,只有③最合适;高等级的线路以直达运输为主,低等级的线路应尽量联系居民点。
[答案] 1.C 2.B
15.下图是北半球自然带的纬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示意图,读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自然带①是________带,它在40°N高山上的分布高度是________米。
(2)自然带②在南半球是否有分布?________。判断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自然带③所属的气候类型在亚欧大陆东岸为______________,在亚欧大陆西岸为____________。
(4)自然带⑤在全球的最大分布地区是________。
(5)从高、中、低纬度地带来看,垂直地带性表现最明显的纬度地带是____________。
(6)雪线最高的地区大致在________附近,其雪线最高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此题,必须读懂图,明确纵横坐标的地理含义,同时要与“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相对照。自然带①分布在北纬70°-85°,可判定为寒带苔原带;根据纵坐标,可读出其在40°N高山上的分布高度为4 000-5 000米左右。自然带②分布在50°N-70°N之间,可判定为亚寒带针叶林带,在南半球因相同纬度绝大部分是海洋,故无此自然带分布。自然带③分布的纬度大致在北纬40°-50°之间,故在亚欧大陆东岸为温带季风气候,在亚欧大陆西岸是温带海洋性气候。自然带⑤是热带雨林带。由于低纬度地区地面气温高,同样相对高度的情况下,山上山下的温差较大,故垂直地带性最为明显。
[答案] (1)寒带苔原带 约4 000-5 000米 (2)没有南半球适宜该自然带分布的纬度范围内绝大部分是海洋 (3)温带季风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 (4)亚马孙河流域 (5)低纬度地区 (6)回归线 回归线附近,终年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降水量少,蒸发量大
14.下图为2008年奥运火炬在我国境内传递的原定路线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奥运火炬在由A地区向B地区传递过程中,沿途主要植被类型有________、________,这种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的________地带性规律,其影响因素是__________。
(2)奥运火炬在由D地区向F地区传递的过程中,沿途所看到的主要自然带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D、E、F三地区自然带的差异体现了地理环境的________地带性规律,其影响因素是________。
(3)下列景观图中,在E所在省区传递中最不可能出现的是( )
(4)下图为奥运火炬新疆到黑龙江传递途中某山峰植被垂直带谱,读图回答。
[来
①该山峰可能位于( )
A.武夷山脉 B.祁连山脉
C.天山山脉 D.阴山山脉
②该山峰针叶林带只分布在北坡原因是北坡( )
A.热量高于南坡 B.降水多于南坡
C.光照多于南坡 D.海拔低于南坡
③关于该山峰雪线高低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南坡气温高,降水少,雪线高
B.北坡气温高,降水多,雪线低
C.南坡气温低,降水多,雪线高
D.北坡气温低,降水少,雪线低
(5)图中①处是此次奥运火炬珠峰传递的大本营,珠峰自然带垂直分异中,其南坡出现的自然带谱比北坡复杂,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奥运火炬传递过程中途径著名的灌溉农业区②________,③________,这反映了地理环境的________分异规律,主要受________影响。
[解析] 考查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第(1)、(2)题,根据我国自然带分布分析。第(3)题,图A是沙丘,图B是草原,图C是温带落叶林景观(梅花鹿是典型动物),图D是喀斯特地貌。第(4)题,根据海拔高度以及针叶林分布(说明北坡降水多)可以判断为天山山脉。北坡处于西风的迎风坡,降水丰富。第(5)题,主要与相对高度有关。第(6)题,两灌溉农业区都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有灌溉水源便成为农业区,体现了非地带性的特征。
[答案] (1)热带雨林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纬度 热量
(2)温带荒漠带 温带草原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温带草原带 温带针阔混交林带 经度 水分
(3)D (4)①C ②B ③A
(5)南坡较北坡相对高度大,且纬度低,降水较丰富
(6)河西走廊 河套平原 非地带性 灌溉水原
读下列A、B、C三幅图,回答11-13题。
11.能够观察到图A所示自然景观变化现象的考察线路是( )
A.甲线 B.乙线
C.丙线 D.丁线
12.图A四地中,气候特征与图C相符的是( )
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
13.在沿图B中丁线考察时,虽然穿越了赤道,但沿途所见几乎都是草原景观,这是因为( )
A.该处的热带雨林被砍伐,次生植被以草原为主
B.该处虽在赤道附近,但受不到赤道低气压带的控制,形成了终年降水稀少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C.该处地势高,气温较低,空气对流不旺盛,出现了非地带性现象
D.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在非洲大陆的体现,非洲赤道附近由西部的森林过渡到东部的草原
[解析] 根据图A的自然景观变化可知,沿考察线路的自然景观自荒漠逐渐向草原、森林过渡;结合非洲气候、植被的变化可知,甲线路的北部位于撒哈拉沙漠、南部位于热带雨林气候区、中部经过热带草原气候区;故沿甲线可见图A的景观变化。根据图C可知,它表示的是热带草原气候,植被以稀树草原为主,如②地所示。沿丁线考察时沿途所见几乎都是草原景观,这是因为丁线附近地区地势高,气温较低,空气对流不旺盛,出现了非地带性现象。
[答案] 11.A 12.B 13.C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