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2.我国西北内陆气候干旱,形成大面积戈壁和沙漠的原因是( B )
A. 植被稀少,无水分蒸腾 B. 踞海遥远,海洋水汽难以到达
C. 地表水贫乏,河流不发育 D. 土壤疏松,降水渗透地下
1.陆地环境的整体性主要表现在构成陆地环境的各要素是( C )
A. 彼此孤立存在的 B. 相互影响和相互排斥的
C. 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 D. 彼此间杂乱无章的
28. (12分) 材料 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在答记者问时说到:我国目前人口达到13亿,人均可耕地面积不足世界1/3,人均淡水占有量仅为世界的1/4;草地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2,石油已连续多年进口,2010年以后70%以上的石油需要进口。按世界人均占有淡水量计算,中国能养活3.2亿人,按世界人均耕地计算,中国能养活2.6亿人,按世界人均占有林地计算,中国能养活1.7亿人。
小林老师和他的学生针对上面的材料,对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展开了以下讨论:
学生甲:资源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由于我国的耕地、淡水、林地等资源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目前13亿人口已经远远超出了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
学生乙: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呈负相关。我们可以把消费水平降低,这样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扩大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
学生丙:科技水平的提高,必然带来获取和利用资源在手段、方法等方面的改变。我国可以发展科技,发展高科技产业,把所有能耗大、有污染的企业全部关掉,保护生态环境,以提高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
学生丁:地区的开放程度对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也很大。我们可以加大我国的开放程度,尽量进口他国的资源,少开发本国资源,就能极大地提高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
小林老师:请同学们用辩证的眼光全面分析。
你认为他们的分析是否正确,并说明原因。
27. (28分) 世界部分地区“二战”前人口迁移示意
图1-10,回答下列问题。
(1)。(2分)当时人口迁出的地区主要是_________洲和__________洲。
(2)(2分)当时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是______。
(3)(4分)当时国际人口迁移的流向为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8分)分析引起当时人口迁移的主要社会经济原因:
①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
(5)(10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流向)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是否相同?为什么?
25.根据统计资料,目前我国65岁及以上的人口约有1.6亿人,那么下列关于我国目前及未来人口问题的表述正确的是 ( )
①我国目前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过快 ②我国目前劳动力严重不足 ③我国目前社会养老负担较重 ④我国未来人口死亡率可能会上升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24.从图中可以看出,这个地区人口变化趋势的特征有 ( )
A.青壮年劳动力充足
B.人口老龄化显著
C.自然增长率上升
D.人口出生率较高
年龄结构比重状况。读图回答12-13题。
23.据图示资料推测,该国( )
A.自20世纪70年代,人口再生产进入现代型
B.可能位于欧洲
C.1990年人口达到900万
D.20世纪末青壮年人口比重偏大
右图是某地区人口年龄结构组成
图,图中a、b、c分别表示1940年、1970年和2008年的人口
22.1951-2000年,该国( )
A.是人口净迁入国
B.人口迁入是维持人口增长的主要方式
C.人口的出生率一直高于死亡率
D.人口增长了15.1%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