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下图显示了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据图回答17-19题。
17.18世纪60年代开始工业化起飞的国家中,最典型的反映出这种关系的城市是( )
A.柏林 B.伦敦
C.旧金山 D.圣彼得堡
18.根据这种关系,发展中国家应认识到( )
A.环境污染不可避免,只能采取“先污染,后治理”的策略
B.后工业化阶段环境问题会自然解决
C.保护环境至关重要,必须杜绝兴建大量排污工业
D.可以采取措施减少或避免发展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
19.这种关系反映了环境质量的提高主要取决于( )
A.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
B.人的认识能力不断增强
C.发展中国家工业化战略的不断调整
D.发达国家环保政策的不断完善
[答案] 17.B 18.D 19.A
[解析] 第17题,英国是最早进行工业革命的国家,走过了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第18题,发展中国家应采取措施避免或减少发展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第19题,这种关系反映了环境质量的提高主要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
(2010年南京高一质检)秸秆发电,能有效解决广大农村秸秆合理利用问题,增加当地农民收入,是造福一方百姓的重要举措。2007年安徽首座“秸秆电厂”建成。据此回答15-16题。
15.该电厂的主要燃料是( )
A.大豆、高粱秸秆
B.水稻、小麦秸秆
C.林木的枯枝落叶
D.甜菜、棉花秸秆
16.利用秸秆发电的好处,正确的是( )
①改善能源结构
②缓解当地电力紧张的状况
③增加农业有机肥
④减少大气污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 15.B 16.C
[解析] 第15题,秸秆发电的原料是由当地的农业生产提供的,安徽省的主要农作物是水稻和小麦,而缺少大豆、高粱、林木、甜菜等。第16题,秸秆发电不同于沼气,因此秸秆发电不能缓解燃料、肥料与饲料的矛盾。而秸秆发电作为可再生的新能源,能缓解当地能源紧张状况,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减少长期用煤等造成的大气污染。
下面左图为某地区地形图,右图为该地区人口密度分布情况图,读图回答13-14题。
13.该地区主要的环境问题是( )
A.凌汛
B.水土流失
C.森林面积减少
D.泥石流频发
14.造成这种问题的人为原因是( )
A.人口密度超过土地承载力
B.A地区的人口密度高于B地区
C.人口密度在北部最合理
D.本区人口合理承载力较大
[答案] 13.B 14.A
[解析] 第13题,根据图中的信息可知,该地区位于黄土高原,受黄土土质疏松、植被覆盖差以及多暴雨的影响,该地水土流失现象严重。第14题,读图可知,本区的人口合理承载力为每平方千米30人,北部合理承载力为10人/平方千米,而目前A、B地区的人口密度已分别高达64人/平方千米、47人/平方千米,说明该地的人口密度已超过该地区的承载力,从而导致人为破坏植被,造成水土流失的现象。
下列是我国最大的自然保护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有关问题。回答10-12题。
10.下列有关“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
B.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地处我国青藏高原腹地
C.近年来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恶化日趋严重
D.三江是怒江、澜沧江、长江
11.三江源河流中属于国际性河流的是( )
A.长江 B.黄河
C.澜沧江 D.怒江
12.建立自然保护区的主要目的是( )
A.创建旅游胜地,发展地方经济
B.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和各种生态系统
C.便于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D.拯救濒临灭绝的珍稀野生动植物
[答案] 10.D 11.C 12.B
[解析] “三江”是指长江、黄河、澜沧江。澜沧江属国际性河流。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各种生态系统。
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据此完成8-9题。
8.下列环境问题中,属于生态破坏的是( )
A.轧钢厂的噪声传到附近居民区
B.氮肥厂的废水排入附近河流
C.焦化厂的废气排放到天空
D.黄土高原区严重的水土流失
9.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最佳方法是( )
A.节约资源
B.加强国际合作
C.减少人口数量
D.限制重工业发展
[答案] 8.D 9.A
[解析] 第8题,生态破坏是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而A、B、C是由于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而导致的环境污染。第9题,环境污染归根结底是人们限于一定认识水平和经济水平,把各种氧化物、重金属盐类和有机物等不加利用直接排入环境所致,是资源浪费的结果。因此节约资源不仅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也是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最佳方案。
7.人类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矛盾尖锐的时期是( )
A.自然经济时期
B.采猎文明时期
C.农业文明时期
D.工业文明时期
[答案] D
[解析] 工业文明时期,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人类试图成为自然界的主宰,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积累了巨大的财富,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
“API”是英文“Air Pollution Index”的缩写,意思是空气污染指数。我国的空气质量周报采用空气污染指数(API)的形式报告。监测的项目有:总悬浮颗粒物(TSP)或飘尘、二氧化硫(SO2)、氮氧化合物(NOx)。总悬浮颗粒物是飘浮在空气中的尘粒的统称,二氧化硫主要是含硫的煤燃烧造成的,而氮氧化合物主要是汽车尾气产生的。这两类污染都会造成对人体呼吸系统和眼部的刺激,还会造成酸雨现象。据此回答3-6题。
3.API的大小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但也是与一定的大气状况相关联。下列大气状况,能促使API增大的是( )
A.晴朗微风天气
B.大风阴雨天气
C.空气强烈对流
D.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烈
4.近年来,我国北方城市在春季时,总悬浮颗粒物(TSP)明显偏高的原因主要是( )
A.大量燃烧煤炭用于取暖
B. 沙尘暴时有发生
C.春耕播种,土地裸露
D.春运高峰,交通流量剧增
5.我国下列地区中,由于首要污染物以二氧化硫为主而形成重酸雨区的是( )
A.河西走廊 B.松嫩平原
C.四川盆地 D.黄土高原
6.氮氧化物(NOx)的主要来源和产生的危害分别是( )
A.燃烧煤炭、酸雨
B.燃烧石油、臭氧层破坏
C.汽车尾气、酸雨
D.空调冰箱、光化学烟雾
[答案] 3.A 4.B 5.C 6.C
[解析] 晴朗微风天气,不利于大气污染物的扩散。在我国北方春季时,沙尘暴天气增多,使大气中总悬浮颗粒物增多。四川盆地是我国以SO2形成的重酸雨区。氮氧化物主要来自汽车尾气,可产生酸雨危害。
“牧童经济”是英国著名经济学家K·E·博尔丁提出的一种现有的对自然界进行掠夺、破坏式的经济模式。其主要特点是把地球看做一个取之不尽的资源宝库,并且进行无限度的索取,使自然生态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同时造成废物大量积累,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恶果不是由“牧童经济”模式造成的是( )
A.土地沙漠化
B.大气污染
C.温室效应
D.森林火灾
2.下列经济模式属于“牧童经济”的是( )
①刀耕火种,毁林开荒
②南水北调,发展生产
③围湖造田,开垦荒山
④发展工业,随意排污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 1.D 2.B
[解析] 森林火灾不符合牧童经济的特点。南水北调符合客观规律,不属于牧童经济。
35.读下面“世界城市化发展趋势”表,分析回答下列问题。(8分)
年份 |
世界 |
发达国家 |
发展中国家 |
|||
|
城市 人口 (亿) |
城市 化水 平% |
城市 人口 (亿) |
城市 化水 平% |
城市 人口 (亿) |
城市 化水 平% |
1950 |
7.43 |
29.2 |
4.47 |
53.8 |
2.87 |
17.0 |
1960 |
10.32 |
34.2 |
5.71 |
60.5 |
4.60 |
22.2 |
1970 |
13.71 |
37.1 |
6.98 |
66.6 |
6.73 |
25.4 |
1980 |
17.04 |
39.6 |
7.98 |
70.2 |
9.66 |
29.2 |
1990 |
22.34 |
42.6 |
8.77 |
72.5 |
13.57 |
33.6 |
2000 |
28.54 |
46.6 |
9.50 |
74.4 |
19.04 |
39.3 |
2010 |
36.23 |
51.8 |
10.11 |
76.0 |
26.12 |
46.2 |
(1)发达国家,在1950-1980年间,城市化水平上升__________%,从1980年-2010年,上升了__________%,这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发展中国家,在1950-1980年间,城市化水平上升了________%,从1980-2010年,上升了________%,这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城市人口数量看,在__________年代内,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逐渐超过发达国家城市人口;到2000年,两者之比约为__________,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6.4 5.8 发达国家城市化速度变慢 (2)12.2 17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加快 (3)70 2∶1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成为世界城市化的主体
34.(2010·长沙一中高一期末)下图是某发达国家城市用地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在城市形成________阶段,由于同一类经济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________,开始出现城市功能分区。
(2)阶段Ⅱ商业用地分布的特点是________。阶段Ⅲ商业用地出现的新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工厂在城市区位中的变化趋势总体上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4)阶段Ⅲ中住宅区出现了分化,分析判断图中甲为________住宅区,乙为________住宅区。
[答案] (1)Ⅱ 集聚
(2)位于城市几何中心 在交通干线相交处出现了新的商业中心
(3)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保护城市环境 降低生产成本
(4)低级 高级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