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4.日本的森林资源极其丰富,但日本每年却要大量进口木材,特别是一次性筷子几乎全靠进口。日本大量进口木材和一次性筷子是因为
A.日本的木材质量太差 B.一次性筷子的生产量是劳动密集型工业,日本不会生产
C.为了大力保护本国的森林资源 D.国内的木材不能满足需求
3.造成我国南北方楼房房间距差异的原因主要是
A.太阳高度 B.地形 C.降水 D.建筑材料
2.松嫩平原主要农作物
A.春小麦、油菜、大豆 B.玉米、春小麦、棉花
C.玉米、春小麦、大豆 D.春小麦、大豆、棉花
1. 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相比,西北地区农业生产的优势条件是
A.热量充足 B.太阳辐射强 C.水资源丰富 D.土壤肥沃
(二)双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两项符合题目的要求,全选对者得2分,只选一项且选对者得1分,其余情况均不得分。将正确答案前的字母填写在答题表中。
27.关于甘肃省年降水量分布与干湿区的划分,叙述正确的是( )
A.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递减 B.降水量北多南少
C.东南为湿润区,西北为干旱区 D.东南为干旱区,西北为湿润区
28.有关《中国21世纪议程》中所制订的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框架的正确叙述是( )
A.只涉及经济领域,而没有考虑社会因素及其发展
B.只涉及团体及公众,没有牵扯个人和决策者
C.涉及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各要素、各领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对策和行动
D.有行动实施方案,也有政策、法律等保障措施
29.区域发展初期阶段的匹兹堡( )
A.资源充足 B.环境恶化
C.人地关系基本协调 D.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较大
30.我国三大自然区域各具特色,从东部季风区到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再到青藏高寒区
A.区域面积依次减小,人口比重依次降低
B.冬季气温逐渐升高,年降水量逐渐减少
C.人类活动逐渐减弱,自然状态变化逐渐减小
D.土壤发育程度逐渐降低,生物种类逐渐增多
31.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可持续发展就是指环境保护
B.社会可持续发展是目的
C.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全球整体协调和国际合作
D.公平性原则是指同代人、代际人之间,不同国家之间对可持续发展所尽义务应公平
26.我国把经济发展摆在各项工作之首的原因是
①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处于可持续发展的初级阶段 ②经济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③我国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并不严重 ④与发达国家比,我国的经济技术比较落后,因此发展经济以赶超欧美发达国家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5.下列观点中蕴含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是
①竭泽而渔,焚薮而田 ②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③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 ④盛世滋丁,永不加赋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4.近年来“绿色GDP”以成为我省苏南一些地区衡量经济的重要指标,以下关于“绿色GDP”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绿色GDP”增长主要靠提高绿地面积和森林覆盖率来实现的
B.“绿色GDP”的含义是不追求经济的增长速度,而追求环境质量
C.“绿色GDP”的提高会增加资源的相对消耗量
D.“绿色GDP”主要是倡导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
23.目前影响我国可持续发展最大障碍是
A.长期存在的资源短缺问题
B.严重的环境问题
C.庞大的人口数量
D.不利的外部环境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6小题,每小题1.5分,共39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将正确答案前的字母填写在答题表中。
1.下列区域的划分以单一指标为依据的是( )
①方言区 ②干湿区 ③我国三大自然区 ④文化区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2.下列区域中有明确界线的是
A.文化区域 B.行政区域 C.气候区域 D.商业区和住宅区
3.“南北对话”、“南南合作”的实施体现了区域特征的( )
A.整体性 B.阶段性 C.开放性 D.综合性
4.在青藏高原上,由于海拔高、气温低,致使动植物种类少并且具有耐寒的特性,这体现的区域特征是
A.开放性 B.差异性 C.整体性 D.层次性
5.以下区域属于均质区的有( )
①我国的南方客家方言区 ②我国北方的旱作农业区 ③京津唐工业基地
④内蒙古高原区 ⑤浦东新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③④⑤
6.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其主要表现是
A.科学技术进步 B.国际贸易 C.跨国公司的发展 D.世界各国的积极参与
7.下列省区中与三个经济地带划分一至的是
A.吉林、辽宁、浙江―――东部经济地带
B.内蒙古、陕西、浙江―――西部经济地带
C.江西、福建、上海―――东部经济地带
D.安徽、湖南、山西―――中部经济地带
8.自然和人文现象在空间分布上的差异性,是地球表层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差异性在区域发展上的指导意义是
A.加强区域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协调发展
B.因地制宜、扬长避短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C.必须综合考虑,正确处理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D.加快全球化进程
9.区域人地关系明显不协调出现在
A.初期阶段 B.成长阶段 C.转型阶段 D.再生阶段
10.某学生通过图书馆和网络得到的客家土楼民居资料
永定位于闽西的龙岩地区,这里分布着历史悠久、风格独特的客家民居建筑群,它们被统称为“永定土楼”。土楼分为圆楼和方楼两种,永定全县有圆楼360座,方楼4000余座。圆楼都由二三圈组成,由内到外,环环相套,外圈高十余米,四层,有一二百个房间,一层是厨房和餐厅,二层是仓库,三、四层是卧室;二圈两层有几十个房间,一般是客房,当中一间是祖堂,是居住在楼内的几百人举行婚丧和庆典的场所。楼内还有水井、浴室、磨房等设施。土楼采用当地生土夯筑,不需钢筋水泥。沿圆形外墙用木板分隔成许多房间,其内侧为走廊。客家土楼建筑闪耀着客家人的智慧,它具有防震、防火、防御多种功能,通风和采光良好,而且冬暖夏凉。该中学生搜集资料和分析区域的方法分别是( )
A.直接搜集法、定性的方法 B.直接搜集法、定量的方法
C.间接搜集法、定性的方法 D.间接搜集法、综合的方法
11.下列对采取综合方法进行资料分析整理的叙述正确的是
A.对区域内的地理事象进行的描述和说明,包括文字叙述、图像展示、列表归纳等
B.在已有资料的基础上,借助数学手段对地理事象进行量化研究
C.对研究对象所涉及的各种要素进行综合分析
D.该方法主要反映区域内地理事象的概况和基本特点
12.下列关于可持续发展的认识正确的是
A.停止开采不可再生资源,为子孙积累巨大财富
B.加大各类可再生资源的开采力度
C.控制人口增长,使人口数量维持在目前水平
D.在资源开发利用时,不能危害未来人类的生活需要
“牧童经济”是指对资源进行掠夺、破坏的经济模式,其主要特点是把地球看成一个取之不尽的资源宝库,并且进行无限度的索取,使自然生态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同时使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据此回答.13-15题。
13.“牧童经济”体现( )
A.地理环境决定论思想 B.人类中心论思想
C.人地相关论思想 D.人地伙伴论思想
14.在该人地关系思想的影响下会造成( )
A.人类征服自然,地理环境向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B.人地关系对立,地理环境向不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C.地理环境恶化,人类社会发展停滞
D.人地关系协调发展,人类社会发展速度加快
15.对个人的调查访问( )
A.可能了解其一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B.可以获得相关资料及因条件图件等
C.便于了解小区域的详细地理特征
D.可作为认识社会和自然现象的重要参考依据
16.为了避免蔬菜和水果受到各种污染,并保护生态环境,生产中可采取的有效措施是
①采用无土栽培(水培法) ②使用绿肥等有机肥 ③使用高效化肥 ④使用农药防治虫害⑤采用生物防治害虫
A.①②③ B.①②⑤ C.②③④ D.③④⑤
17.在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多种原因中,难以人为改变的是
A.高消费、高浪费、大排放的生活方式
B.对资源能源的掠夺性开采
C.生产工艺水平低下
D.自然资源的有限承载力
18.第一次把可持续发展由理论和概念推向行动的
A.1980年的《世界自然保护大纲》 B.1987年的《我们共同的未来》
C.1992年的《21世纪议程》 D.2002年的《里约宣言》
下表中人口数、GDP、铁路长度为1999年资料。读表完成19-22题
|
云南 |
贵州 |
陕西 |
甘肃 |
青海 |
人口(万人) |
4192 |
3710 |
3618 |
2543 |
510 |
GDP(亿元) |
1856 |
912 |
1488 |
932 |
238 |
铁路(km) |
1873 |
1654 |
1941 |
2323 |
1092 |
年平均降水量(mm) |
1000-1500 |
1100-1400 |
500-1000 |
30-860 |
20-700 |
面积(万km2) |
38 |
17 |
19 |
39 |
72 |
19.按人口密度从大到小排列,名省依次是
A.青海、甘肃、陕西、贵州、云南
B.贵州、陕西、云南、甘肃、青海
C.陕西、云南、贵州、甘肃、青海
D.云南、贵州、陕西、甘肃、青海
20.各省人均GDP远低于全国平均6350元的水平,其中
A.云南的人均GDP约为5500元
B.青海的人均GDP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C.贵州的的人均GDP仅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50%
D.陕西的人均GDP约为4100元
21.国家为了改变这些地区的落后状况,加大经济投入、给予优惠政策,改善交通状况,提高人均GDP水平,缩小东西差距,实现共同富裕,这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是
A.共同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 C.阶段性原则 D.公平性原则
22.表中各省区制约其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是
A.农业基础薄弱
B.自然资源不足
C.资金技术、人才匮乏
D.劳动力不足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