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10.山西省产生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是
A.露天开采 B.矿区道路的铺设
C.开矿井巷道的建设 D.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
水土流失是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自然景观的主要原因,每年流失的土壤约16亿吨,据此回答6-9题:
6.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主要人为原因是
A.长期以来的毁林开荒 B.过度放牧和过度樵采
C.土壤疏松,降水变率大 D.干旱和大风现象
7.保持水土的根本措施是
A.平整土地 B.修水平梯田 C.深耕改土 D.造林种草
8.黄土高原人地矛盾尖锐,关键问题在于
A.植被破坏 B.人口过度增长 C.贫困 D.环境恶化
9.黄土高原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
A.经济可持续发展 B.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C.生态可持续发展 D.减少污水排放量
(一)单项选择题(共36分)
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多选和不选均不得分。
1.以下按综合指标划分出来的区域有
A.干湿地区 B.自然区 C.高原区 D.热带雨林区
2.关于区域的叙述,错误的是
A.区域都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 B.区域都有一定的面积和形状
C.区域都有一定明确的界线 D.区域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有深刻的影响
3.决定我国自然地理环境差异的两个基本因素是
A.土壤和植被 B.气候和地貌 C.水文和土壤 D.植被和水文
读图1“七个省级行政单位某种植被面积占全国该种植被面积的比例图”,回答4-5题:
4.该植被最有可能是
A.草原 B.苔原
C.硬叶林 D.针叶林
5.该植被分布区最普遍的环境问题是
A.酸雨 B.固体废弃物污染
C.土地沙化 D.臭氧层破坏
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因外力作用在成因上具有一定的联系。图12中各字母表示不同的主导外力作用类型,读图回答24-25题。
2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a表示风力侵蚀作用 B.b表示流水搬运作用
C.c表示流水溶蚀作用 D.d表示风力搬运作用
25.在c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地理现象有
A.沙尘暴 B.水土流失 C地震 D.土地荒漠化
许昌市2007-2008学年下学期四校联考第二次月考试卷
土壤空气和土壤水分贮存于土壤孔隙中,两者体积组成比例常因外界因素而此消彼长。回答21--23题
21.利用遥感技术监测土壤水分含量变化,主要依据土壤
A.温度 B.孔隙 C.肥力 D.空气
22.不够合理的治理土壤退化的措施是;
A.东北平原开荒、焚烧秸秆,加速有机质分解
B.黄土高原保塬、护坡、固沟,防治水土流失
C.黄淮海平原实施排灌,调控土壤盐分
D.江南丘陵施用石灰,中和土壤酸度
23.决定中国自然地理环境差异的基本因素是
A.植被和气侯 B.气候和地貌 C.地貌和水文 D.土壤和植物
读下面“108°E的地形剖面图”。据图回答18--20题。
18.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①为青藏高原 B.③为黄河谷地
C.④为喜马拉雅山 D.⑥为黄土高原
19.符合①地地形特征的是
A.有喀斯特地貌分布 B.具有广阔平原
C.海拔较高,起伏不大 D.远看成山,近看成川
20.关于⑤地形区形成原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主要是流水侵蚀形成 B.主要是冰川侵蚀形成
C.主要是断裂陷落形成 D.主要是受挤压凹陷形成
读“沿38°N某地剖面示意图”,完成16-17题。
16.图中铁路M为
A.京九铁路 B.京广铁路
C.包兰铁路 D.成昆铁路
17.平原N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
A.灌溉水源丰富 B.降雨量充沛
C.黑土广布 D.农业机械化程度高
图14为“黄土高原某小流域示意图”,读图完成14-15题。
14.以下关于甲、乙、丙、丁四处,在利用和治理措施方面,叙述不合理的是
A.甲处平整土地,发展耕作业
B.乙处开垦梯田,种植水稻
C.丙处封坡育林育草
D.丁处打坝建库
15.除黄土高原外,上述小流域治理的措施还可以推广到
A.水土流失严重的丘陵山地
B.荒漠化严重的地区
C.盐碱化严重的干旱半干旱地区
D.中低产田集中的华北平原
读图13,回答12-13题。
12.图中①、②两地区在国土整治方面应重点做好的共同工作是
A.治理水土流失 B.防止土地沙漠化
C.改良酸性土壤 D.整治盐碱地
13.①地区进行农业资源综合开发的主要做法是
A.发展立体农业 B.发展鱼塘一台田
C.小流域综合治理 D.盐碱、低湿地的综合治理
图12是我国部分地区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读图回答9-11题。
9.图中甲地气温偏低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纬度因素 B.经度因素
C.海陆分布 D.地形因素
10.甲地所处省区发展经济的限制性条件主要有
A.矿产资源匮乏 B.交通的通达条件较差
C.荒漠化严重 D.水资源短缺
11.对本区生产建设影响最大的自然灾害是
A.台风与洪涝 B.干旱与风沙
C.滑坡与泥石流 D.寒潮与霜冻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