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28.读可持续发展三大子系统与人类调控图回答下面的问题。(18分)
(1)判断数字代表的内容
① ② ③ ④
其中, 是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填数字)
(2)填字母代表的含义
a b c d
(3)根据“公平性原则”,人类目前对④保护的通常做法是建立
(4)德国鲁尔区传统工业经济在20世纪60年代走向衰落,原因有
;在德国振兴鲁尔区经济的所有措施中,属于g类调控的是
,属于f类调控的是 ,属于e类调控的是 。
27.图甲和图乙是1999年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有关资料,读图回答问题。(14分)
图甲 人口、GDP、出口额和外商直接构成
图乙 产业构成
(1)图甲中A、B、C分别代表的是 、 、 经济地带,图乙中与此对应的点依次是 、 、 。
(2)从图 中可知,城市化水平最高的是 ,工业化程度最低的是
。(用图中的字母或数字表示)
(3)下列省份与图中字母所代表的经济地带对应正确的是( )(2分)
a、云南――A b、广西――B c、吉林――C
(4)①②③中产业结构较优的是 ,其原因是
26.解决该地区缺水问题的正确途径有
A.停止开采地下水 B.人工降雨,增加水资源
C.进行跨流域调水 D.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
25.地下水漏斗可能造成的危害有
A.引发构造地震 B.引起地面沉降
C.引起沿海地区土壤盐渍化 D.引发风沙危害
24.该地区缺水的主要原因有
A.旱涝灾害频发 B.水土流失严重 C.地面径流缺乏 D.用水需求量大
读我国某省级行政区一月平均气温示意图,回答22-23题: 22.有关①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风吹来的高原 B.窑洞是传统民居 C.地面平坦开阔 D.矿产资源贫乏 23.与①②两地相比,③地区( ) A.生长期长 B.人口稠密 C.工业发达 D.降水量大 河北省沧州市是我国严重缺水的地区之一,因超采地下水资源,使地下水漏斗区的面积不断扩大。据此回答24-26题。
(二)双项选择题(共24分)
下表代表寒潮、酸雨、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对四省区的危害程度(+号越多代表危害程度越高),回答33-34题:
环境问题 程度 地区 |
甲 |
乙 |
丙 |
丁 |
广东 |
++ |
|
++ |
++++ |
四川 |
+++ |
|
+ |
+++ |
新疆 |
+ |
++ |
++++ |
|
山西 |
++++ |
+++ |
+ |
+ |
19.甲和丙代表的环境问题分别是( )
A.寒潮 B.酸雨 C.水土流失 D.土地荒漠化
20.乙类环境问题在广东省不严重的原因是( )
A.森林覆盖率高 B.地形 C.降水充沛 D.纬度位置
21.欧洲西部河流发展航运条件优越,从自然因素考虑是因为欧洲( )
A.经济发达 B.地形平坦 C.水能丰富 D.降水丰富
区域内部具有一定的共同性或相关性,而区域与区域之间则存在着差异性。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明显。在自然环境方面,我国形成了特点各异的三大自然区(如右图)。据此,回答16-18题:
16.我国自然地理要素的分布规律,叙述正确的是( )
A.地形从西向东表现为山地-高原-平原
B.气温无论冬夏均为由南向北递减,等温线和纬线大致平行
C.降水量从东南向西北递减
D.河流水量从北向南依次增大
17.区域内部也存在差异性。以下关于三大自然区域内部差异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东部季风区内部差异的形成以热量为基础
B.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内部差异的形成以水分为基础
C.青藏高寒区的垂直差异主要随海拔的升高而发生变化
D.三大自然区存在内部差异均以热量的变化为基础
18.不同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也存在差异。以下关于三大自然区的人文差异正确的是( )
A.东部季风区从南向北民居的屋顶坡度逐渐增大
B.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是三大区域中最微弱的
C.青藏地区现在还处于区域发展的初期阶段
D.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土地利用方式以种植业为主
读“我国能源调运图”,回答13-15题。
13.图中①②③三条运输路线输送的主要能源分别是( )
A.煤炭、天然气和水电
B.石油、天然气和煤炭
C.天然气、石油和水电
D.煤炭、石油和天然气
14.为降低运输成本、减少环境污染,“坑口电站”适用于( )
A.①输送线路 B.②输送线路 C.③输送线路 D.三条输送线路均可
15.“西电东送”设想的主要目的是 ( )
A.保护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 B.治理东部地区的大气污染
C.解决中东部地区的能源短缺问题 D.增加西部地区的河流航运能力
11.该河位于我国( )
A.西北地区 B.华北地区
C.东北地区 D.南方地区
12.该河流域适合种植的经济作物是( )
A.小麦 B.甜菜
C.棉花 D.小米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