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229508  229516  229522  229526  229532  229534  229538  229544  229546  229552  229558  229562  229564  229568  229574  229576  229582  229586  229588  229592  229594  229598  229600  229602  229603  229604  229606  229607  229608  229610  229612  229616  229618  229622  229624  229628  229634  229636  229642  229646  229648  229652  229658  229664  229666  229672  229676  229678  229684  229688  229694  229702  447348 

6、水循环及其地理意义

(1)知道水循环的概念。(去年要求)

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地理环境中通过各个环节循环运动的过程。水循环按其发生的空间范围不同,可分为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陆上内循环。

(2)了解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如图1-13所示,主要有: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植物蒸腾等。台风登陆属水汽输送环节,江河入海属地表径流环节,跨流域调水是人类改变了地表径流。外流河参与了海陆间循环,内流河(如塔里木河)只参与了陆上内循环。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①联系四大圈层、促进水体更新;②促进物质迁移和能量传输;③流水作用改造着地表形态。

试题详情

5、主要天气系统的特点

(1)结合实例,说明锋面系统的特点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冷、暖锋面与天气

冷锋

天气
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的锋叫冷锋。冷气团前缘插入暖气团下部,使暖气团被迫抬升,水汽在上升冷却过程中成云致雨。冷锋过境时,会出现大风,云层增厚和雨、雪天气。冷锋过境后,冷气团占据原来暖气团位置,气温下降,气压上升,天气转好。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冬春季节的大风或沙暴天气,以及冬季的寒潮,属冷锋天气。(此图要会画,过境前、时、后天气特点)
暖锋

天气
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的锋叫暖锋。在暖锋上,暖气团沿冷气团主动地徐徐爬升,冷却凝结产生云、雨。当暖锋过境时,云层加厚,形成连续性降水;暖锋过境后,受单一暖气团控制,气温升高,雨过天晴。春季,长江以南和东北地区,常有暖锋活动。(此图要会画,过境前、时、后天气特点)
准静止锋与天气
准静止锋是指移动幅度很小的锋。其时,冷、暖气团势均力敌,或遇地形阻挡,锋面移动缓慢,或较长时间在一个地区摆动,造成阴雨连绵的天气。夏初,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就是准静止锋造成的;冬半年的昆明准静止锋使得昆明和贵阳天气有很大差异。

(2)结合实例,说明低压、高压系统的特点及对天气的影响。

 气旋、反气旋是对天气系统气流状况的描述,低压、高压是对天气系统气压状况的描述。实际上气旋就是低压系统,反气旋就是高压系统。

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系统的特点与天气

气流(气压)状况
气流的水平运动方向
中心气流及天气状况
实例
气旋
(低压中心)
北半球按逆时针方向、南半球按顺时针方向由四周向中心辐合
中心气流上升,多阴雨天气
台风
反气旋
(高压中心)
北半球按顺时针方向、南半球按逆时针方向由中心向四周辐散
中心气流下沉,多晴朗天气
“伏旱”天气

试题详情

4、全球气压带、风带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1)理解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

由于太阳辐射对各纬度加热不均,全球近地面形成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如图1-9所示。

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而移动,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其移动规律如图1-10所示。把三圈环流补充完整

(2)理解季风环流的形成原因。重点参考笔记中季风的形成。

 季风环流是全球性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海陆分布的影响,实际的气压带并不完全呈带状分布,而在海洋和大陆分别随季节变化形成高、低气压中心,并引起冬、夏季风向的变化。人们将盛行风向随季节作有规律变化的风叫做季风,全球季风环流以亚洲东部和南部最为典型,如图1-11和下表所示。

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成因、风向比较表

地区
季节
形成原因
风向
特征
东亚
冬季
空气由亚洲高压吹向太平洋低压
西北季风
寒冷干燥
夏季
空气由太平洋高压吹向亚洲的印度低压
东南季风
高温多雨
南亚
冬季
空气由亚洲高压吹向赤道低压
东北季风
温和干燥
夏季
东南信风向北越过赤道偏转成西南风
西南季风
炎热多雨

(3)结合实例,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重点掌握)

一般地说,高气压带气流下沉,气候干燥,低气压带气流上升,降水较多;由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的风带,气流较湿润,由较高纬度流向较低纬度的风带,气流较干燥。而由于气压带、风带的移动会使同一地区的气候呈季节性变化规律。

气候类型
大气环流状况
降水特征
热带雨林气候
常年受赤道低压带控制
年雨型
温带海洋性气候
位于温带大陆西海岸,常年受西风带影响
地中海气候
位于亚热带大陆西海岸,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冬季受西风带影响
冬雨型
热带草原气候
夏季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冬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夏雨型
热带、亚热带、温带季风气候
夏季盛行来自海洋的偏南风,冬季盛行来自大陆内部的偏北风
热带沙漠气候
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降水稀少
少雨型

试题详情

3、大气受热过程

(1)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

太阳辐射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来源。大气的受热过程可以用图1-5或图1-6表示,在此过程中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进行吸收、反射、散射,从而使到达地面的能量大为减少。大气的吸收具有选择性,臭氧和氧原子主要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红外线,而可见光的绝大部分可以到达地面。右边图看图方法:先左边,后右边,然后中间。

(2)理解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

 地面的长波辐射除少部分透过大气返回宇宙空间外,绝大部分被对流层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使大气增温。大气同时向外辐射红外线,其中大部分朝向地面,即通过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从而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3)结合实例,说明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一定要弄清楚热力环流的过程。(参考课本)

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如图1-7所示,近地面空气受热引起气流上升运动,近地面空气冷却引起气流下沉运动。空气上升使高空气压升高,等压面向上凸起;空气下沉使高空气压降低,等压面向下凹陷。高空气流由高气压流向低气压,导致近地面气流上升处气压下降,等压面向下凹陷,近地面气流下沉处气压升高,等压面向上凸起。近地面空气由高气压流向低气压。特别指出的是:高压、低压是同一水平面比原来受热均匀时的增加或减小,而在同一地点的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始终越低。

在自然界中,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有山谷风、海陆风、城市风等,如图1-8所示。

谷风理解:白天山坡温度高,山谷温度低。高的上升,低的下降。

试题详情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1)了解褶皱、断层的特点及其地表形态。

地质构造
成因
对地形的影响
实践意义
褶皱
 
岩层受到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力后,发生的弯曲变形。岩层向上拱起的是背斜,向下弯曲的是向斜。
正态地形: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倒置地形:背斜顶部受到张力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物质不易被侵蚀反而成山岭。
石油、天然气多储存于背斜构造中;
向斜盆地中多地下水
断层
 
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或张力,使岩层发生断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错动、位移。
大的断层常形成谷地或陡崖。
隧道、水库选址尽量要避开断层

(2)结合实例,说明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注意书上图片)

分布区
外力作用形式
侵蚀地貌
沉积地貌
主要在湿润、半湿润地区
流水
沟谷、瀑布、峡谷,如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
冲积扇、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
干旱地区
风力
风蚀蘑菇、风蚀洼地
沙丘、沙垄
高纬度、高海拔地区
冰川
U谷、冰斗、刃脊、角峰

试题详情

1、地壳内部物质循环

(1)知道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了解地壳内部物质的循环过程。

三大类岩石的比较表

分 类
形成过程
典型岩石
岩浆岩
侵入岩
岩浆在地下压力作用下侵入地壳上部,冷却凝固而成。
花岗岩
喷出岩
岩浆在地下压力作用下喷出地表,冷却凝固而成。
玄武岩
沉积岩
裸露地表的岩石在外力作用下被风化成碎屑物质,再经风、流水等外力搬运、沉积,经过压紧固结作用而形成的岩石。其典型特征是具有层理构造、常含有化石。
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
变质岩
原有岩石在地壳深处承受着高压,并受到岩浆活动、地壳运动产生的高温作用,岩石的成分和性质发生改变,形成新的岩石。
石灰岩变质为大理岩

  地壳物质循环:地球内部的岩浆,经过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岩浆岩受流水、风、冰川、海浪等的侵蚀、搬运、堆积作用,形成沉积岩。同时,这些已生成的岩石,在一定温度和压力等作用下发生变质,形成变质岩。各类岩石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发生重熔再生作用,又成为新的岩浆。从岩浆形成各类岩石,再到新岩浆的过程,就是地壳内部的物质循环。请在空白处画出三大类岩石的转化,并写出转变的条件(第四章第一节)

试题详情

4、地球的圈层结构及特点

(1)知道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地球的圈层结构比较表

地球的圈层结构
重要特点
外部圈层
大气圈
大气圈是包裹地球的气体层,主要成分是氮和氧
水圈
水圈由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还可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其中陆地水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生物圈
是地球生态系统中最活跃的因素。
内部圈层
地壳
在横向上,地壳可分为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其中大洋地壳远比大陆地壳薄。请在空白处画出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幔
地幔中有一软流层,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软流层以上的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被称为岩石圈。
地核
地核由铁和镍组成,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核呈固态。

试题详情

3、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1)知道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理解黄赤交角的地理意义。

比较项目
地球自转
地球公转
示意图


方向
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
自西向东,从北天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天极上空看呈顺时针。
周期
(1)自转3600,23时56分4秒
(2)昼夜更替周期为24小时
(1)恒星年,公转3600,365天6时9分10秒。
(2)回归年,太阳直射点移动一个周期,365天5时48分46秒。
速度
(1)角速度,除极点为0外,其它各点均为150/小时。
(2)线速度,自赤道向极点逐渐减小为0。
位于近日点(1月初)时速度快,位于远日点(7月初)时速度慢。

黄赤交角是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交角,目前为23026′,在数值上与地轴的倾角互余。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上的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作周年回归运动,移动情况如图1-1所示:

图1-1
 
 

(2)理解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能够进行简单的区时计算。

昼夜更替的成因: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因此有昼半球和夜半球之分(见图1-2);由于地球持续不停地自转,因此昼半球、夜半球所处部分不停地变化,就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昼夜交替的周期是一个太阳日,即24小时。(注意:昼夜更替与昼夜现象的区别)

地方时的成因: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不同的经线有不同的时刻,东边地点的时刻总是早于西边,这就产生了地方时,同一条经线上的地方时相同。

区时计算:全球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东西跨15个经度。划分方法如图1-3所示。按自西东的方向,从自西12区到东12区,每过一个时区,时间增加1个小时。东12区比西12区多24个小时,即1天。国际上规定,把东、西12区之间的1800经线作为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日界线,自西向东过日界线日期减一天;自东向西过日界线日期加一天。日界线并不与1800经线完全吻合,它是一条折线。

(3)结合实例,说明地球自转偏向力对地表物体水平运动方向的影响。(去年考纲要求)

   受地球自转偏向力的影响,在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无偏向。地球自转偏向力对风向、洋流的流向、河流的运动都有影响,如北半球的河流对右岸冲刷显著,南北半球的河流对左岸冲刷显著。

(4)了解四季更替的现象,并解释其成因。

地球公转产生的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使地球表面的能量分布也具有周年变化的规律,从而产生了四季的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纬度变化规律:太阳直射点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为900,分别向南、向北逐渐递减。

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规律:春、秋分日全球昼夜相等;赤道上昼夜长短无变化,全年昼夜相等;春分→夏至→秋分:由南向北昼越来越长,夜越来越短,南极附近有极夜现象,北极附近有极昼现象,夏至日时极昼、极夜范围最大,到达极圈;秋分→冬至→次年春分:由南向北昼越来越短,夜越来越长,南极附近有极昼现象,北极附近有极夜现象,冬至日时极昼、极夜范围最大,到达极圈。(重点 需要掌握)

试题详情

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了解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辐射向地球提供巨大能量,维持生物的生存与发展;是地球大气运动、水循环的能量来源。

(2)了解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①   太阳活动主要表现为光球层上的黑子和色球层上的耀斑。一般以太阳黑子数的增减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主要标志,其最明显的变化周期约为11年。

②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引起电离层挠动,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磁暴现象;产生极光现象;对地球气候产生影响。

试题详情

1、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1)了解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说明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天体系统的结构:

地球

月球

银河系
 
其它行星系

其它恒星系

河外星系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是太阳系中八大行星之一。按距太阳由近到远顺序排列,八大行星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和原因。

地球的普通性:地球与其它行星的运动特征相似,都按自西向东的方向绕太阳公转;公转的轨道都近似圆形;公转轨道面几乎在同一平面上,即具有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的特征。

地球的特殊性: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存在的天体。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和原因如下表所示。

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形成生命条件的原因
外部条件
太阳光照稳定
太阳从诞生至今没有明显的变化
运行轨道安全
地球附近的大、小行星绕日公转具有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的特征,它们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自身条件
有适宜的温度
日、地距离适中,自转周期不长不短,使地表平均气温约为150C,地球表面温度的日变化和年变化都较小。
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吸引气体形成大气层,并经过漫长的演化形成以氮和氧为主的大气
有液态的水
地球内部的水随物质运动带到地表,形成原始海洋。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