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229510  229518  229524  229528  229534  229536  229540  229546  229548  229554  229560  229564  229566  229570  229576  229578  229584  229588  229590  229594  229596  229600  229602  229604  229605  229606  229608  229609  229610  229612  229614  229618  229620  229624  229626  229630  229636  229638  229644  229648  229650  229654  229660  229666  229668  229674  229678  229680  229686  229690  229696  229704  447348 

6、城市化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⑴结合实例,说明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城市化:一般指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区,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通常以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标志。城市化不久包括物质形态上的变化,还包括居民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变化。

以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为例:一般经历了三个阶段

缓慢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低于30%,城镇人口增长缓慢,区域经济中第一产业占比重较大。

加速发展阶段:人口和经济活动向城镇集聚,城市数量增加,用地规模拓展。在这个阶段,第一产业的比重下降,第二产业成为区域经济的主导产业。

成熟阶段:城市化水平超过70%,第三产业逐步成为区域经济的主导产业。

⑵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城市是人类对环境影响最深刻、最集中的区域,也是环境变化最大的地区。由于部分地区城市发展不合理,出现了①土地被占,耕地减少②地面下沉,水质恶化③环境污染④就业困难,秩序混乱⑤交通拥挤,住房困难等一系列问题。所以要积极引导和推动合理有序的城市化。

试题详情

5、城市服务功能

⑴知道城市服务功能的含义

  城市作为区域的核心,是区域的管理中心,服务中心和经济增长中心。城市活动一部分为城市本身服务,另一部分主要是为城市以外的地区服务,这是城市的基本活动,也是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

⑵理解城市规模与其服务功能的关系,比较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城市规模越大,等级越高,功能越强,服务范围越大;城市规模越小,等级越低,功能越弱,服务范围越小。

  以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功能案例分析:

一级中心:上海,全国最大的城市和经济中心。服务范围不久覆盖整个区域,其影响还辐射到全国甚至国外。

二级中心:南京和杭州,服务范围主要是江苏省及周围省区的部分地区。

三级中心:苏州、无锡、常州、宁波。

四级中心:扬州、镇江等城市,服务范围主要局限于是域内大多数城镇和乡村。

试题详情

4、城市空间结构

⑴结合实例,了解城市主要功能区的分布特点,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

城市功能区:城市的各项活动都需要占用一定土地,由于城市土地面积相对有限,不同地块的交通可达性和地价等也各不相同,因此,各项活动之间必然发生竞争,并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的高度集聚,形成了城市功能区。

城市三大功能区的比较

城市功能区
分布特点
商业区
交通便捷的市中心和街道两侧
工业区
城市外围,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住宅区
分布面积最广,高级与低级住宅区有背向发展的趋势

⑵了解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

城市功能分区的成因

①   历史原因:城市原有的土地利用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功能分区的现状。例如北京市中心城区成为行政区。另一方面,城市的功能分区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②   经济原因:一方面城市各地的地租不同(主要受地理位置和交通通达程度的影响),另一方面商业、工业和住宅用地的付租能力也不同(商业用地大于住宅用地大于工业用地)。

图2-3城市土地利用与付租能力

读上图(城市土地利用与付租能力示意图)

字母
距离
地租
功能区
对应地租线
成因
A

最高
商业区

 与市中心的距离对商业影响大,地租变化大
B
中等
中等
住宅区
较平缓
 与市中心的距离对住宅影响较小,地租变化较小
C

较低
工业区
最平缓
 与市中心的距离对工业影响最小

③ 社会因素:社会因素主要影响住宅区的分化。

 在历史、经济、社会和政策等因素的作用下,城市功能分区在空间的分布与组合上,形成了各种不同的空间结构模式。如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和未来“田园城市”等模式。

试题详情

3、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

⑴区别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含义

环境承载力:指在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也就是能够承受的人口数量的极限,是一个警戒值。

人口合理容量:指地球以及它的各个部分对人口的合理负载能力,是一个理想值。

比如: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国科学院研究估算出,中国的环境承载力是16亿人,而人口合理容量是7亿人。

试题详情

2、人口迁移

⑴结合实例,说明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人口迁移:指人口在地区之间迁入或迁出,而发生居住地的永久性或长期性改变的人口移动现象。

人类早期的人口迁移

时期
迁移原因
原始社会
追逐生活资料
农业社会
土地开垦的吸引或逃避灾荒、战乱、宗教迫害

15-19世纪的世界人口迁移

迁移原因
流向
①地理大发现结束了“旧大陆”和“新大陆”长期隔绝的局面
②新航线的开辟,便捷了新旧大陆之间的联系
③资本主义发展和殖民主义扩张
①欧洲人(西、葡、英、法、荷等国)移往美洲、大洋洲
②欧洲殖民者贩卖黑奴到美洲
 

二战后的人口迁移

迁移原因
具体表现
 
政治原因
①东欧一些国家重新划分国界,人口相互迁移
②印巴分治,形成亚洲最大的一次国际人口迁移
③取得独立的非洲国家,原殖民者被遣返回国
经济原因
欧洲、北美洲成为人口主要迁入地
新兴城市和新兴产业的发展
美国人口从东北部向西部新兴工业城市转移

举例:“我国80年代中后期务工经商流动人口示意图”

20世纪年代末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快速推进,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形成了一种特殊大人口流动--“民工流”

试题详情

1、人口增长模式

(1)知道人口增长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特点。

(2)结合实例,说明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主要特点。

 

人口增长的阶段对比

阶段
原始低增长阶(A)
加速增长阶段(B)
增长减缓阶段(C)
低速增长阶段(D)
人口增长模式
“高高低”模式
“高低高”模式
“过渡”模式
“低低低”模式
 
 


出生率

较高
开始下降,较低
进一步下降,低
死亡率

迅速下降,较低
继续下降,低

自然增长率
低,波动大
提高,高
逐渐降低

人口增长
相对静止或低速增长
急剧增长
开始减缓
零增长或负增长
社会发展阶段
农业社会
工业化初期
发达国家20世纪50年代前后,发展中国家目前
欧洲发达国家现在
典型地区
热带原始森林深处的土著居民
非洲东部的坦桑尼亚、肯尼亚等国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
德国、英国、法国等国

试题详情

2、  寒潮与冷锋有关、与反气旋有关。

高中地理(必修)学业水平测试内容解读

地 理 2

试题详情

1、  寒潮的危害

试题详情

4、  台风危害的预防?

以寒潮为例:

试题详情

3、  台风的危害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