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1、遥感(RS)
(1)知道地理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
地理信息技术(3S技术)是指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主要包括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
(2)了解遥感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遥感(RS)是人们在航空器(如飞机、高空气球)或航天器(如卫星、飞船)上利用光学仪器或电子仪器等技术装备,对地表物体进行遥远的感知,并传送到地面进行分析。
遥感(RS)普通用于资源评估、环境监测和灾害监测,具体应用见下表。
应用领域 |
具体内容 |
实例 |
资源普查 |
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野生动物资源等 |
对全国土地利用类型分析和量算、对农作物进行估产 |
环境监测 |
荒漠化、土壤盐碱化、环境污染、海洋生态、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植被变化、海上冰山漂流等 |
对南极臭氧空洞面积的测算 |
灾害监测 |
旱情、水灾、滑坡、泥石流、地震、农林病虫害、森林火灾等 |
对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水受灾面积的统计 |
5、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
(1)结合实例,理解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了解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说明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
以珠江三角洲为例:
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工业化)的优势条件:①地理位置优越:位于广东省南部,毗邻港,与东南亚相邻;②自然条件优越:面积大,平原广阔;热量丰富,降水丰沛;河流纵横交错,水资源充足;③社会经济条件好:人口稠密,城市密集;具有对外开放的历史传统,是我国著名的“侨乡”;④改革开放政策。
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发展:以轻工业为主、重化工业较为发达的工业体系。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结构:第一产业下降、第三产业上升、以第二产业为主导。
改革开放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城市数目、、城市规模、城市密度、城市化速度、城市化水平等指标的变化),主要原因是工业化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问题与对策:
问题 |
生态环境形式严峻 |
人地矛盾加剧 |
重复建设突出 |
对策 |
治理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
优化产业结构 |
搞好城镇和区域规划 |
4、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1)结合实例,了解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开发条件,分析开发利用中的主要问题,说明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以山西煤炭资源为例:
山西煤炭资源开发条件:①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②市场广阔;③位置适中,交通比较便利。
山西煤炭资源开发利用中的问题:见下图。
山西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的对策:①扩大煤炭开采量;②提高晋煤外运能力;③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④提高煤的利用技术;⑤调整产业结构;⑥治理污染。
3、区域农业生产与农业持续发展
(1)结合实例,了解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分析其布局特点和主要问题,说明该区域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①土地资源丰富;②土壤肥沃:黑土和黑钙土分布广泛;③宜农荒地多;④气候温和湿润;⑤山地多。
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社会经济条件:①人口少;②农业机械化程度高;③农场经营;④商品率高。
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农林基地:①农业结构比较完整;②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③全国最大的甜菜生产基地;④重要的林业生产基地。
东北地区农业发展中的问题及措施:
问题 |
措施 |
黑土层变薄、土壤肥力下降 |
①改革耕作制度,加强黑土的培肥,增施有机肥,提高黑土肥力;②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保护黑土 |
森林资源减少、覆盖率降低、质量下降、破坏严重 |
①以营林为主;②合理采伐;③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 |
湿地系统破坏、湿地面积减少 |
①建立湿地保护区,保护现有湿地;②“退田还湿”;③采取工程措施,恢复已退化的湿地 |
2、流域的开发
(1)结合实例,了解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说明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和综合治理的措施。
以长江流域为例:
|
上游 |
中游 |
下游 |
开 发 条 件 |
水能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是发展重点。水能主要集中在源头自宜宾段;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是我国众多大江大河的水源地 |
平原面积广大;土地肥沃,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棉、油、肉类和水产品生产基地;矿产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 |
平原为主,江河密布,气候温暖湿润,人口稠密,有利于农业发展;农业基础好,是鱼米之乡和丝绸之乡;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有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
存 在 问 题 |
崩塌、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繁;水土流失严重,使长江中下游泥沙淤积,河床抬高,洪水威胁加大;水能开发程度低 |
洪涝问题严重。自然原因是地势低平、水流缓慢,泥沙余悸,排水不畅;降水多集中在春夏两季;人为原因:毁林开荒和乱砍滥伐;围湖造田、湖泊萎缩、调蓄能力下降 |
水体和大气质量下降,以太湖为代表的水污染相当严重 |
整 治 措 施 |
①加强长江防护林和水源涵养林的建设;②实行封山育林、保护生态环境;③建设三峡工程(防洪、发电、航运、供水、养殖旅游等综合效益) |
①退耕还湖,疏浚湖泊;②搞好分洪工程;③以水土保持为中心,营造中游地区的防护林;④修建水利工程 |
综合治理环境污染。①调整并优化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②加强环境保护 |
1、区域环境与发展
(1)结合实例,说明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以鲁尔区为例:
鲁尔区发展的区位条件:
区位因素 |
特点 |
对工业发展的影响 |
|
位置 |
德国西部、莱茵河下游与鲁尔河与利珀河之间 |
地处欧洲的十字路口,东西欧必经之路、北欧通往中欧、南欧的捷径 |
|
交通 |
莱茵河纵贯南北;铁路、公路密布 |
水陆交通发达,便于区内和区外联系 |
|
资 源 |
煤炭 |
储量大,品种多,煤质好、埋藏较深 |
丰富的煤炭资源是鲁尔区煤炭工业、钢铁工业和电力工业发展的基础 |
铁矿 |
离法国洛林铁矿较近 |
||
水源 |
莱茵河、鲁尔河、利珀河水量充沛 |
充沛的水源与煤炭资源相结合,促进了鲁尔区化学工业的发展 |
鲁尔区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危害:①环境恶化:固体垃圾、大气污染、水污染、热污染等;②传统产业衰落。
鲁尔区综合治理措施:①改造传统产业,大力扶持新兴产业,实现产业结构多元化;②治理环境污染,加强环境管理,营造绿色空间
4、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1)结合实例,理解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产业转移的概念:企业将生产的一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它地区的现象。分类:国内的叫区域产业转移,跨国的叫国际产业转移。目的:降低成本,扩大市场。
影响国际产业转移的三大因素:劳动力成本、内部交易成本、市场。
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①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②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③改变区域自然与人文环境(输出产业的地区环境质量提高 ,输入产业的地区出现环境污染加重,同时可使输入地区由乡村地区变成工业化的城市地区),④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输出国失业率上升,输入地区就业压力减轻)。
产业转移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地理环境的影响:①促进了经济发展,原来的乡村地区变成工业化地区,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城镇人口和数量不断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但人地矛盾、重复建设问题日益突出②伴随着产业转移的环境污染也进一步加重了生态环境的压力。(2)结合实例,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①南水北调工程:
跨流域调水可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修建水库可解决水资源季节分配不均。
南水北调对受水区的积极意义:社会效益:改善受水区的投资环境,缓解城乡争水、地区争水、工农业争水的矛盾,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效益:逐步消除北方经济发展的“瓶颈”,为经济结构调整创造机会和空间,推动沿线经济发展,扩大就业机会。生态效益:增加受水区城市生活用水 和工业用水,改善城乡居民的卫生条件,缓解地下水位下降趋势和漏斗面积扩大,控制地面沉降 。
南水北调消极意义(以东线为例):长江入海水量减少,海水上溯,河口盐度升高,影响下游水质;使长江泥沙淤积加重,使航道淤塞;使输水沿线的低洼地引发盐碱化。
②中国的能源调配:
中国跨区域能源调配的案例有:北煤南运、西气东输、西电东送。
西气东输的起点新疆塔里木盆地的轮南,终点长江三角洲(上海)。
意义:对于调出地,资源优势变经济优势增加就业和财政收入,改善基础设施;
对于调入地,缓解能源短缺,促进经济发展和环境改善。
西电东送,其能源调配产生的意义与西气东输相似。
北通道,将山西陕西蒙西的煤电和黄河上游的水电送到京津唐地区。
中通道,将长江上游干支流的水电送到华中、华东。
南通道,将云贵的煤电和澜沧江、乌江、西江上游的水电送到珠三角地区。
3、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1)结合实例,理解在不同发展阶段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美国匹兹堡发展的四个阶段
发展阶段 |
区位发展 |
空间结构 |
人地关系 |
初期阶段 |
匹兹堡,煤炭资源丰富,利用五大湖廉价水运运入苏必利尔湖附近的铁矿,发展成为美国的“钢都” |
城市与工业发展的空间很大 |
环境良好,人地关系基本协调 |
成长阶段 |
资源开发,经济发展 |
产业由匹兹堡等个别中心扩展,“五大湖”沿岸工业带逐渐成熟;形成“芝匹带”等城市群 |
资源面临枯竭;发展空间受制约;环境污染严重;人地关系比较紧张 |
转型阶段 |
钢铁工业等主导产业衰退;工厂倒闭,工人失业,大量人口迁向南方“阳光地带”成为“冰雪带”,“锈蚀带” |
产业外迁、人口外迁 |
人的关系进一步恶化 |
再生阶段 |
整治环境;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匹兹堡成为“知识城” |
复杂 |
空气清新,环境优美,人的关系由紧张走向协调 |
初期阶段: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微弱,区域的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比较简单,人地关系基本协调。
成长阶段 :人类对资源开发的规模越来越大,区域的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日趋复杂,人地关系开始出现明显的不协调。
转型阶段: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加重,是人地关系不协调的表现;地价上涨,劳动力价格提高,企业效益降低,区域经济衰败,失业率上升。
再生阶段:人地关系逐渐走向协调。区域发展获得再生的措施有:①调整区域产业结构,改造或淘汰无增长潜力的产业部门、大力发展新兴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②治理污染,改善投资环境和人居环境;③加强交通建设;④加大科研投入。
2、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1)结合实例,比较不同区域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差异。
①从气候、地貌、水文、土壤、植被等方面比较自然环境,从经济(发展水平、农业、工业、第三产业)、社会(人口、城市化)、文化等方面比较人文环境。
②英国和日本区域差异比较
自然环境的区域差异
|
日本 |
英国 |
纬度位置 |
中纬度 |
中纬度 |
海陆位置 |
亚欧大陆东侧岛国 |
亚欧大陆西侧岛国 |
地形 |
崎岖,山地、丘陵为主 |
丘陵、平原、高原、低山 |
气候 |
南部为亚热带季风 气候,北部为温带季风气候 |
为温带海洋性 气候,气候特点为全年温和多雨 ,此特点主要是受北大西洋暖流和西风带 影响 |
植被 |
森林覆盖率高 |
植被以草地 为主 |
水文 |
河流短急,不利航行,水能丰富 |
河网较密,大多有运河相连,利于航行 |
经济、社会发展的比较:
|
日本 |
英国 |
经济发展特点 |
后来居上 |
工业化最早 |
传统工业布局 |
多为“临海 型” |
多为“资源 型” |
农业结构 |
以种植 业为主 |
以畜牧 业为主 |
城市化水平 |
高 |
更高 |
③中国三大自然区的比较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与东部季风区大致以400 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为界,青藏高寒区的范围与我国地势的第一级阶梯吻合,大致以昆仑山西段、阿尔金山、祁连山和横断山为边界。
三大自然区差异比较
|
东部季风区 |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
青藏高寒区 |
地形 |
平原、丘陵为主 |
内陆高原、盆地 |
高原 |
气候 |
湿润、半湿润三类季风 |
干旱半干旱温草温沙 |
高原气候 |
植被、土壤 |
森林土、耕作土 |
草原、荒漠 |
高寒草原、寒漠、冻土 |
水文 |
水网密、流量丰 |
咸水湖、季节河 |
咸水湖很多 |
农业 |
种植业水产业林业 |
灌溉农业绿洲农业畜牧 |
河谷农业游牧业 |
人口 |
密集 |
稀 |
最稀 |
城市 |
多、密、大 |
少、稀、小 |
最少、最稀 |
1、区域的含义
(1)结合实例,了解区域的含义。
①区域的含义: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指标划分出的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
②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和界线,有明确的区位特征,其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并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
③区域的划分:划分区域的指标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综合的,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人文的。
④区域的类型一般分为均质区和功能区。
⑤均质区:如根据地形划分出高原区、平原区等;如按照人文要素的相似性划分出人文区域,如方言区、水田区等。
⑥功能区:如城市经济区、工业区、住宅区、商业区等。
⑦以经济的发达程度和经济发展速度可把我国划分为东部经济地带、中部经济地带、西部 经济地带。
⑧综合地形和气候两大要素,可以把我国划分成三大自然区,即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
⑨区域的特征:包括 整体性、差异性、开放性。青藏高原地区地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体现了区域的整体性特征。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