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导学程序:西南区经济发展的区位优势和不利因素是什么?近年来区位优势明显加强,原因是什么?
原理透视:
1、自然地理区位
①大西南范围:川、云、贵、藏、渝、桂(面积占全国1/4多,人口约占全国1/5),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劳动力丰富;但劳动力素质不高。
②地处西南边疆:主要邻国有东南亚(越、老、缅)和南亚(印、不、锡、尼)等国,邻国众多,有利于边贸往来
③地处内陆腹地:地域广,腹地深,地形复杂,交通不便;但因此成为我国战略大后方。
3、能源消费结构:是指消费的各类能源分别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目前,我国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占70%左右,而世界能源消费以石油、天然气为主,占60%左右,煤炭只占30%左右。
例1 (05年全国文综)下表为四个国家1998年能源消费情况。读表1,回答l-3题。
国家 |
能源消费总量(亿吨标准煤) |
单位GDP能耗(吨标准煤/万美元) |
能源消费构成(%) |
|||
煤炭 |
石油 |
天然气 |
水电和核电 |
|||
① |
13.2 |
14.22 |
69.6 |
21.5 |
2.2 |
6.7 |
② |
30.7 |
3.73 |
24.9 |
39.7 |
25.7 |
9.7 |
③ |
7.1 |
1.89 |
17.7 |
51.1 |
12.5 |
18.7 |
④ |
8.5 |
30.7 |
17.3 |
20.6 |
55.3 |
6.8 |
(1)上表数据表明( )
A.①国以煤为主,且核电消费量最大
B.②国矿物能源消费构成较均衡,且石油消费量最大
C.③国以石油为主,且石油消费量在四国中居首位
D.④国以天然气为主,且天然气消费量在四国中居首位
(2)①-④所代表的国家依次是( )
A.俄罗斯、美国、日本、中国 B.中国、美国、日本、俄罗斯
C.美国、中国、日本、俄罗斯 D.中国、美国、俄罗斯、日本
(3)人均能源消费量较为相近的一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1)B (2)B (3)C
例2(06年江苏)下图是“我国石油消费、生产和出口状况变化图”,读图回答
(1)关于我国石油消费、生产和出口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产量和消费量同步增长 B.我国消费的石油以国产为主
C.1995年我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 D.20世纪80年代我国石油自给有余
(2)解决我国石油紧缺问题,目前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
A.限制石油化学工业的发展 B.以新能源全面取代石油
C.拓宽石油进口渠道 D.提高石油资源利用率
答案:BD CD
2、发展多元化结构的能源系统的必要性
①从全球发展趋势看,由于人口数量增长,人均能源消费量增长,人类对能源资源的需求持续增长。
②化石燃料的使用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由此引发的全球环境问题日益显著。
所以,今后世界能源的总趋势是发展多元化结构的能源系统和高效、清洁的能源技术。
1、在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能源结构已经由石油时代逐渐过渡到包括石油、天然气、煤炭和核能、水电等多种能源互相补充、竞相发展的时代。
5.实行能源结构改革,在化石燃料中尽可能使用天然气。
从图3.10,可看出天然气在三类化石燃料中所产生的污染物最少,是三者之中最清洁的能源
4.对化石燃料进行深加工和精加工,包括发展煤炭洗选加工,实现脱硫,推广洁净煤技术等,减少在利用过程中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3.在矿区生产中应保护耕地,合理利用土地。因开采能源而扰动、破坏土地,造成地面塌陷时,由采矿者负责进行复垦,恢复到可利用状态。
2.在能源资源开发与使用中,环境保护措施要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同时投入使用。要防止各种有机、无机污染物在资源开发过程中进入大气、水体、土壤,引起环境污染问题。
1.采用科学方法开采化石燃料资源,提高资源的回收率,改变乱采滥挖、采富弃贫、破坏矿产资源的现象,减少生产过程中对资源的严重耗损。
2、中国能源消耗总量仅次于美国(原因:人口多,利用率低),人均消耗能源水平很低。
㈢化石燃料开发与利用中的环境问题-----------以煤炭为例
过程 |
影响 |
开采 |
破坏地表,如露天开采会引发滑坡、崩塌,井下采煤会导致采空区地面塌陷;煤炭堆放要占地,废渣可能会自燃;矿山排水造成水土环境污染;等等。 |
运输与存放 |
运输过程可能会污染空气、水与土壤;煤炭的堆放要占地,可能破坏景观,造成污染。 |
利用 |
会产生大量的CO、粉尘以及多种芳烃化合物,污染空气;释放大量的CO2,造成全球增温;释放SO2和氮氧化物,导致酸雨的形成,进而破坏水生生态系统。并可能改变土壤性状,危害农作物与森林生态系统。 |
㈣化石燃料合理开发与利用的主要措施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