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229560  229568  229574  229578  229584  229586  229590  229596  229598  229604  229610  229614  229616  229620  229626  229628  229634  229638  229640  229644  229646  229650  229652  229654  229655  229656  229658  229659  229660  229662  229664  229668  229670  229674  229676  229680  229686  229688  229694  229698  229700  229704  229710  229716  229718  229724  229728  229730  229736  229740  229746  229754  447348 

1、太阳直接为地表提供光和热,维持地表温度,为生物繁衍生长、大气和水体运动等提供能量。

试题详情

1.文化依据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狭义文化仅指精神文化,文化景观中的“文化” 指广义文化。 物质文化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较密切,因而变化节奏较;精神文化受社会环境影响大,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相对疏远,因而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保守性。具有一定物质形态的精神文化,人们对它的认识不是物质实体本身,而是物质实体反映的人的观念和意识。 2.文化景观是与自然景观相对的概念,是固定在地表的(利用自然物质创造的)人类创造物,按文化类别可分为物质文化景观精神文化景观两类。 文化景观的主要特性是空间性时间性。前者表现在任何文化景观都占有一定的空间,其位置相对固定——是判断文化景观的依据;后者主要表现在文化景观的功能随时代而变化——往往反映了该地区文化的变迁。 3.自然环境对物质文化景观的影响较,主要表现在其功能形态,特别是农业文化景观;对精神文化景观的影响较,往往是间接影响,且主要影响其功能。 4.通过对文化景观的观察和研究,可以了解自然环境原貌及人类活动影响的程度,因此可以说,文化景观是自然环境的一面镜子(即指示作用)。但自然环境对文化景观的影响并不是决定的,因而文化景观在反映自然环境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且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自然环境对文化景观的影响程度不断降低。 5.文化景观与人文社会环境也有密切关系,如城市公交站牌分布的疏密往往反映了城市化水平,从数量的变化能看到城市化进程;我国一些少数民族自治地区的地名景观,既反映了语言文化的区域差异,也反映出民族自治制度的地区差异;一些地方的标志性文化景观在加强地方文化认同宣传地方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6.文化源地是指某一文化事物(或文化现象)或文化系统最初产生的地方。 文化事物包括物质文化事物(如生产工具生活用具等)、精神文化事物(如语言文字宗教等)。 文化系统由许多简单的文化事物或文化现象构成。若干个具有一定联系的文化综合体(即文化系统)组成文化体系。 7.文化系统源地是指一个结构较为完整特征较为明显的文化系统的产生地。在小比例尺地图上,文化事象源地往往呈状分布,文化系统源地往往呈状分布。 8.文化区指文化事象和文化系统覆盖的地区,狭义概念仅指某种文化系统覆盖的范围。 文化区的类型有语言文化区政治文化区经济活动文化区等。 其空间特点是:①范围有大有小,②边界有实有虚(政治文化区是实文化区),③不一定与自然区重合。 我国传统的三级划分:文化地区(3个)→文化亚区(2个)→文化副区。 9.文化扩散是文化传播的一种形式,是以人为载体把文化事象从一地传往另一地的过程。 一般以扩散过程中人的空间移动距离的长短,分为两类:扩展扩散迁移扩散。扩展扩散中人的移动距离,新旧文化区具有空间上的连续性,往往导致了文化变异;迁移扩散中人的移动距离,该文化与迁移的人或集团紧密联系,往往把“原汁原味”的文化带到新的地区,因而新旧文化区具有空间上的不连续性。 10.扩展扩散以其传播情况不同分为三类:传染扩散等级扩散刺激扩散。 传染(接触)扩散:由已接受者不分条件和等级地传给再接受者(不强调地区差异) 等级扩散:由高到低由低到高有等级的扩散(可以有地区差异) 刺激扩散:保留了思想实质,摈弃了具体形式的扩散过程(必然有地区差异→形式差异) 11.一种文化事象的扩散过程往往包含着多种形式;现代社会文化扩散形式日趋多元化。 意义:有利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

试题详情

1.旅游活动的三要素:旅游者(主体)、旅游资源(客体)、旅游业(媒介)。 2.旅游需求成为群体需求是指近代旅游,近代旅游的标志是出现了旅行社。现代旅游起始于 20C 50年代,其产业特征是高度产业化阶段。促使该阶段旅游业以空前速度向前发展的主要原因有:经济的繁荣社会的安定交通条件的改善。 3.现代旅游的主要特点:①旅游主体的大众化;②旅游空间的扩大化;③旅游方式和内容的多样性;④旅游目的的娱乐性——旅游发展的一大原动力。 4.旅游活动的作用:①满足人类需求;②促进经济发展;③扩大交流。 促进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①发展进口旅游,能够增加国家的外汇收入;②发展国内旅游是回笼货币、稳定市场的重要途径;③发展旅游业能够扩大就业;④可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现代旅游业基本上是劳动密集型的服务性行业,具有资金需要量小,劳动力需要量大,以及技术限制较小,人员培训期短等特点;是综合性行业,能带动和促进其他部门的发展。 5.旅游资源按本质属性分为两类: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前者包括地质地貌景观、气象气候景观、水文地理景观、生物景观四类景观;后者包括建筑景观、文化艺术景观、风土民情。 6.旅游资源中对探险猎奇、游乐、疗养等具有重要意义的是自然景观,其中核心是地质地貌景观;该类资源除了具有多样性非凡性长存性的特点,还具有季节性地域性。主要体现教育性意义的是人文景观,它除了具有可创造性的特点,还具有可变异性可移动性。 7.旅游资源的价值中,美学价值科学价值主要是针对自然景观而言;历史文化价值主要是针对人文景观而言;经济价值则是共有的。自然景观美包括形象美色彩美动态美听觉美,其中形象美是核心。 8.自然景观的欣赏需要合适的观赏位置:雄伟山峦——远眺;峡谷、洞穴、一线天——置身其中近观;地貌的酷似造型——特定观赏点(发挥想象);瀑布——适当距离仰视;江河湖海——登高俯览兼远望;湖沼池塘——低临水面近观;山水组合景观——乘船(筏)游览。 9.我国南方一些高山最宜夏季观赏,原因是:①夏季雨水多,山中多云雾,景色丰富并具有变化;②兼受避暑之效。风景名山的云海日出最宜雨过天晴时观赏,原因是:①具有朦胧美;②霞光丰富了景观的色彩美。 10.常用的园林构景手法有主配层次框景借景主景是园林景观的精华,配景借景起衬托作用,不能喧宾夺主,而要和谐统一;框景往往以门、窗、洞为景框,具有组合、集中、凝练风景和造型的作用;借景往往是园外的山峦峰林衬托园内景色。 在丰富园林景观层次的手法中:采用欲藏先露、欲扬先抑的手法,以求山重水复、曲径通幽之境界的是障景法,往往借用假山、屏风、竹林等景物;隔景法则常用墙、廊、篱、堂等物,把园景隔为不同景区,不仅丰富了景观层次,且造成隐约呈现难窥全貌、近在咫尺但不可及的意境。 11.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统一是人文景观建造的最高准则,其设计的基本思想是因势、得体与自然协调并突出自然美,往往还通过诗词楹联、神话传说、名人轶事等文学艺术形式来渲染人文景观。民俗风情则是一定地区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结果。 12.欣赏自然景观,不仅要达到悦形、怡情的审美境界,还应追求精神上的升华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是人体验美的最高境界。 13.旅游活动中的环境问题包括:①环境污染;②破坏动植物资源;③破坏背景环境;④破坏文物古迹;⑤冲击正常社会秩序。它会影响旅游活动的可持续发展。 14.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包括:①游览价值;②市场距离;③交通位置及其通达性;④地区接待能力;⑤旅游的环境承载量。其中游览价值是基础,其余四方面是制约因素。 15.旅游的游览价值不仅体现在资源本身的美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还要考虑该地区旅游资源的集群状况和景观的地域组合状况。 市场距离主要指旅游地与经济发达地区的距离;经济距离指游客从出发地到旅游目的地再返回出发地所用的时间和费用。 旅游市场需求大小,与经济水平正相关,与经济距离负相关,与资源开发价值正相关。 交通条件是通过影响经济距离游客心理,进而影响旅游资源的开发价值。 地区接待能力不仅取决于景区的基础服务设施(硬环境)、服务质量(软环境),还取决于景区的环境承载量(与开发程度有关)。从根本上说,与经济水平有关。 旅游的环境承载量是指一定时空条件下的旅游活动容纳能力,常以容人量来衡量。容人量是指在满足游人游览的最低要求——心理需求的基础上,不破坏旅游环境的前提下,景区旅游单位面积内所容纳的游人数。 旅游活动的规模应与旅游区的环境承载量相适应。 16.一个地区经济水平高,则旅游的市场需求,市场距离,交通状况,地区接待能力,旅游资源的开发程度,因而环境承载量就

试题详情

3、我国森林保护有哪些措施

①加强法治,严禁滥砍滥伐②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建自然保护区③计划采伐,采育结合④植树造林,积极营造人工林⑤鼓励保护性开发,改变山区经济结构⑥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

试题详情

2.中国: 

     198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简称《森林法》)

A.政府 

2002年   森林法的实施条例       --为森林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

B.民间团体:不仅积极植树造林,而且发起各种保护森林的行动。

试题详情

1.世界:1992年 在里约热内卢通过了《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在国际范围内确立了保护森林的原则

试题详情

9、98年洪灾灾情与往年相比加剧的原因

98年锋面雨带长期停留此地,流域内普降暴雨;中上游山区植被破坏;中下游围湖造田

试题详情

8、长江流域洪涝灾害频繁的原因:

自然:①流经湿润区,雨季长,降水量大,集中于夏季且多暴雨

②流域面积广,支流多

③有些年份季风活动异常,流域内普降暴雨,南北支流洪水与川江洪水叠加

④河道泄洪能力不足,特别是荆江段,地势低洼,河道弯曲,水流不畅

⑤中游无足够的调洪和滞洪场所

人为:①中上游山区植被破坏,涵养水源能力下降,河流洪峰流量增大

②中上游山区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含沙量增大,泥沙淤积,河床抬高,泄洪能力下降

③中下游,由于泥沙淤积和围湖造田,湖泊萎缩,调蓄洪水能力减弱

试题详情

7、林破坏的原因:①过度的焚耕开垦②大规模的农场和牧场开发③商业性采伐④采矿、水利、公路建设,城镇建设⑤农业时代的毁林开荒,滥砍滥伐⑥战争,森林火灾

试题详情

6、森林破坏的后果:生态失调,环境恶化,洪水频发,水土流失加剧,土地沙化,全球气温升高,物种灭绝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