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229574  229582  229588  229592  229598  229600  229604  229610  229612  229618  229624  229628  229630  229634  229640  229642  229648  229652  229654  229658  229660  229664  229666  229668  229669  229670  229672  229673  229674  229676  229678  229682  229684  229688  229690  229694  229700  229702  229708  229712  229714  229718  229724  229730  229732  229738  229742  229744  229750  229754  229760  229768  447348 

1.按生产对象分为三类

(1)种植业: 如热带雨林迁移农业、种植园农业、水稻种植业、商品谷物农业等。

(2)畜牧业 :如游牧业、大牧场放牧业、乳畜业等。

(3)混合农业: 农民在自己的田地上同时经营种植业和畜牧业。如我国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桑基鱼塘、果基鱼塘等)就属于混合农业。

试题详情

2.产出:农产品——供人们食用或作为工业原料。

 

农业投入—产出的一般模式图

■学法导航

对于农业的投入—产出理论较形象简便地记忆和理解就是要灵活理解和记忆图5-1-1,并结合一些实际例子,这样便能灵活运用。

■探究点拨

[探究]什么叫农业的投入和产出?

点拨:投入指人类生产所需要的各种条件。如自然条件、劳动力、资金、生产资料和科学技术。

自然条件的投入是指动植物(或是植物种子)以及热量、光照、水、地形、土壤等,是农业生产的必要投入。

劳动力的投入是必要条件。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影响农业,一般而言,素质差,数量要求多,只能从事劳动密集型的工作,产出低;素质高,数量要求少,可以从事技术密集型工作,产出高。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生产资料的投入比重逐渐增加,如果生产资料投入(良种、农具、化肥、农药等)得当,自然资源利用率高,导致生产成本下降,农产品产量高;投入过多,产量虽高却出现增产但不增收的低效现象;投入过少,由于自然资源利用率大幅度下降,反而加大成本。

在现代农业中,加大科技投入(培育良种、改进灌溉技术、改革耕作方式等)成为提高农业产出的重要手段,一方面提高产品数量,降低生产成本,促进农业生产形成规模效应;另一方面,提高产品质量,优质优价,市场畅销,前景好,能达到增产增效的最佳效果。发达国家,农业的新增产值中,60%以上是靠科技投入转化来的;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这一比值也已经达到30%以上。例如玻璃温室生产出的反季节瓜果蔬菜、瘦肉型的牲畜、杂交水稻、绿色棉花、无土栽培生产等。

农产品的用途有二:一是供人们食用,如粮食、肉、蛋、奶、水果、蔬菜等;二是为加工工业提供原料,如粮食酿酒,棉花制成纺织品等。

答案:投入指人类生产所需要的各种条件。如自然条件、劳动力、资金、生产资料和科学技术。由于不同生产类型、不同生产性质、不同生产地区以及不同产品用途,投入的主要因素差异较为明显。

产出指人类生产活动过程的终端产物。如农产品、工业产品等。由于投入因素的差异,产品的质量、功能差异很大。

■知识拓展

农业的发展历史

 世界农业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三个阶段。下表列出了这三个阶段农业的主要特点。当今世界,发达国家的农业多已进入现代农业阶段,发展中国家的农业一般处于传统农业阶段,热带雨林地区、北极地区等还分布着原始农业。

世界农业三个历史发展阶段的主要特点

试题详情

1.投入:自然条件、劳动力、资金、生产资料和科学技术。

试题详情

特点地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

含义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农业生产随季节而变化,并有一定的周期性变化

成因①不同生物生长发育要求的自然条件不同②世界各地的自然条件、经济技术条件和国家政策差异很大①动植物生长发育有规律性②影响动植物生长的自然因素(尤其是气候因素)随季节变化,并有一定的周期性

运用关键因地制宜因地制宜或不违农时

■学法导航

□对于农业生产的这两大特点应注意:地域性是指农业生产空间分布上的特点;季节性和周期性是指农业生产时间分布上的特点。

■探究点拨

[探究]下列现象或语句分别反映了农业生产的什么特点?

①“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

②华北平原谚语:“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寒露两旁见早麦。”

③南方低山丘陵宜发展茶树生产,平原地区则种植水稻。

④“橘生淮南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点拨:①误地一时即错过季节,体现季节性;误人一年,体现周期性。

②早、迟、当时、寒露两旁均体现季节性。

③南方土壤为红壤(酸性土壤),适宜茶树生长;平原地区地势低平,水分充足,宜于种植水稻,又经过人类长期耕作,形成了熟化了的水稻土,体现地域性的特点。

④淮南、淮北气候条件不同,导致两地生产的地域性差异,造成作物的“味道不同”。

答案:①季节性与周期性 ②季节性 ③地域性 ④地域性

试题详情

2.从具体意义分析

⑴对西部地区发展的影响 

①西气东输工程的起点在西部地区,气田勘探开发投资的全部、管道投资的3/4都在中西部地区。西气东输工程的大量投资,将推动中西部地区天然气勘探开发和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并强力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②西气东输工程可以将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使之成为当地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⑵对东部地区发展的影响 

①通过管道输送的天然气,稳定可靠,从而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紧缺的状况,优化东部地区能源的消费结构。

②发挥东部地区的经济、技术优势,推动天然气化工、发电等产业的发展,以及用户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⑶ 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东、西部的协调发展

西部地区虽具有资源优势,但对资源的利用效率与东部地区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西气东输则将使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与东部地区的经济、技术优势合理配置,对于东、西部地区的协调发展起着促进作用。

⑷对环境的影响

①有利于改善东部地区的大气质量

②为了最大限度减少对沿线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西气东输工程在建设过程中,严格环境保护的要求。

③在沿线农村地区推广使用天然气,可减少农民对薪柴的需求,从而缓解因植被破坏而带来的环境压力。

试题详情

1.从国家层面的意义

①有利于调配能源资源地域分布不均的状况,优化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改善沿线主要城市的大气质量,促进区域的协调发展。

②为沿途各省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契机,激活沿途省区钢铁、建筑、建材、运输、商业、水泥、土建安装和机械电子等产业的发展潜力。

试题详情

3.影响:

⑴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①对发达国家或地区

产业结构调整导致原主导产业向国外转移,而原主导产业顺利实现向国外转移,可使国内的生产要素集中到新的主导产业,为产业结构顺利调整创造了条件。

典型事例

日本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已经历了两次工业结构调整,现在正在进行第三次工业结构调整。每次工业结构调整,导致主导产业和重点发展的工业部门的转换,同时伴随着原来重点发展的工业部门向国外转移。

②对于发展中国家或地区

接受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可以加快本国或地区的经济结构调整,缩短产业升级的时间,从而加快工业化的进程。

典型事例

韩国从1973年开始重点发展重化工业,至80年代初,已基本形成了以重化工为主的工业结构,比发达国家同样工业化过程所用的时间大大缩短。

⑵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 

①无论是产业的发展阶段还是产品的生产环节,产业转移都促进了区域或国际间的分工与合作。

国际产业转移使各国可以根据自己的优势条件发展相应的产业,从而促进了国际产业分工和合作,推动了区域经济的一体化。一个产业具有一定的发展周期:有些产业处于开发和增长期,如信息产业;有些产业处于成熟或衰退期,如纺织工业。产业转移促使不同经济水平的国家重点生产处于不同阶段的产业,形成产业的国际分工与合作。产业转移还通过企业把转移国和转移对象国对同一产品的生产活动联系起来,形成产品生产过程的分工与合作。

②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是处于成熟期、衰退期和低附加值的生产环节向外转移,而把技术含量高、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产业和高附加值的生产环节留在国内,以保持自己的技术优势并获取高额利润。发展中国家在接受产业转移时就要注意这一点,最好能引进处于研发期、增长期的产业以及高附加值的生产环节。

⑶改变了区域地理环境

①产业转移改变了区域的地理景观,

例如,产业转移使东亚的出口加工区由原来的乡村地区变成高度工业化地区。

②产业转移伴随着环境污染的转移和扩散。

例如,重化工业生产在大量消耗资源的同时,还排放大量的废气、废水、废渣,严重污染环境。

⑷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 

伴随产业转移,就业机会也由转移国或地区转移到转移对象国或地区。如果一个国家产业大量向国外转移,减少国内的就业机会,常常引起失业人口的增加。对于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丰富,大量吸收国际产业转移有助于缓解就业压力。

结合实例,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试题详情

2.典例:

由日本向其他国家或地区逐级、分阶段的产业转移,推动东亚地区保持了几十年的经济快速增长。

试题详情

1.原因:

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创新和新产业往往在一个或少数国家最先发生;在一个国家内部,经济增长往往率先从某个区域发生。产业转移则使某产业从创新地逐渐扩散到其他地区,成为带动整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试题详情

2.典型事例——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

    ⑴该区地理环境:

    ①由长江中下游沿岸若干平原组成

     ②平原上河流、湖泊和沼泽分布较广

     ③地势平坦,土质黏重。

    ⑵不同时期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

    ①一些原来制约区域发展的地理因素得到克服,甚至成为促进区域发展的有利因素。(因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

开发时期
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
原因分析
早期
稠密的水系成为人们交通的阻隔;黏重的土壤使人们开垦困难。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
中后期
①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提供了天然水道;②多水而质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为耕作业的限制条件,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
①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②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

⑵长江中下游平原粮食生产地位的变化

 
总体地位
发展区位条件分析
农业社会
我国粮食的主要产地和主要的桑蚕和棉花生产基地。
①水稻具有单位面积产量较高的优势;②人口稠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使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水稻种植业可以精耕细作
工业社会
全国“粮仓”的地位和全国棉花生产中的地位下降
①人均耕地面积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②稠密的水网,耕地被分割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较低。

区域发展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初期阶段、成长阶段和后期阶段。

 
概念
形成
资源状况
人地关系
初期阶段
区域早期发育阶段
由个别的或几个组合的具有集聚力量的因素,吸引某产业或企业,形成个别经济增长点或个别城镇。
资源对生产来说是充足的,环境也没有受到明显破坏。
基本协调
成长阶段
区域的中期发展和成熟阶段
初始阶段的个别经济增长点或个别城镇向周边不断扩展,形成由点到面的发展局面。
区域内的资源不断消耗,环境也受到了明显的破坏。
已显现出不协调
后期阶段
区域整体发展呈现萎缩阶段
区域整体发展呈现萎缩状态,区域最先存在的优势已几乎丧失殆尽
本地区资源的耗竭
矛盾加剧

结合实例,理解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