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5.怎样理解可再生资源的有限性?
答案:由三个方面理解:
(1)人类可以利用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
(2)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自然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
(3)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和技术水平条件下,人类利用能力是有限的。
4.具有明显地带性分布规律的一般是什么自然资源?
答案:土地、水、生物等与水热条件关系密切的可再生资源,一般具有明显的地带性分布规律。
3.简述自然资源的四个特点和规律。
答案:(1)陆地自然资源是有限的。
(2)陆地资源的利用潜力是无限的。
(3)陆地资源有一定的分布规律。
(4)一个地域的自然资源组成相互联系的整体。
2.陆地资源分为几种类型?
答案:分为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生物资源。
授课时要讲清楚资源与人类的供求关系,用唯物主义观点阐明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同时要建立可持续利用的观点。
[自学导引]
[思考导学]
1.什么是自然资源?
答案:自然资源是人类直接从自然环境中获取,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
讲述自然资源的基本情况时,可利用课本框图,并结合学生初中所学知识加以说明,对其他资源的利用,教师可补充一些例子加以说明。例如:耕地、林地、草地等都是农业用地的主要方式;我国农村使用的沼气可以看做是一种植物燃料;甘蔗和甜菜都是制糖工业的重要原料。
讲述自然资源的整体特征时,要培养学生运用辩证的观点去分析,使学生明确自然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因此,要珍惜和爱护自然资源。讲述自然资源的无限性时,应强调科技的力量;讲述自然资源的规律性和整体性时,要紧密联系前面所学知识,从地理环境要素分布的规律性引出自然资源分布的规律性,再结合必要的例子加以分析说明。关于新能源和常规能源,教学时应指出新能源与常规能源是相对而言的,一种能源,在它没有大规模利用以前,都属于新能源,但是随着人们对它认识的深化和广泛应用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新能源就变成常规能源了。
1.世界政治地图是表现全球政治区域划分和国际政治关系的地图,它着重表示各个国家的地理位置、管辖范围、国界和领土轮廓。国家间的政治和经济冲突以及国际竞争,是世界政治地图演变的主要原因。 2.世界政治地图的变化:地理大发现揭开序幕;一战后,德国缩小、奥匈崩溃、苏联出现、英法衰败、美日兴起,出现芬兰、波兰、奥地利、匈牙利等国;二战后,德国分裂,欧洲东部很多成为苏联的加盟共和国,广大亚非拉国家摆脱殖民统治;80年代末,捷克斯洛伐克分裂,德国统一,南斯拉夫分裂,苏联解体,逐步形成“一超多强”的多极化格局。 3.地缘合作→区域性国际组织,如阿盟、非统、东盟。 地区性冲突:阿以冲突、印巴之争、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英阿战争、朝鲜战争 阿以冲突的原因:巴勒斯坦问题、耶路撒冷问题、被占领土问题、水源问题。 地区性冲突的影响因素:①民族宗教矛盾;②领土纠纷;③资源问题;④外来势力干涉。 4.巴以冲突和海湾战争产生原因的异同:同——地理位置都很重要,都有西方国家的插手;异——巴勒斯坦地区的民族、宗教矛盾原因更主要,而海湾地区跟石油资源的关系最大。 印巴之争根本上是宗教原因,也有历史原因——蒙巴顿方案。 5.世界经济的核心地区首先出现在西欧,后来有北美、日本和澳大利亚(南非)等地加入;同时使拉美、非、亚广大地区变成边缘地区。 发达国家的经济特征:技术先进,人均收入高,进口原料、燃料,输出产品、技术和资金——处于世界经济的核心地位;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特征:技术落后,人均收入低,输出原料、燃料,进口产品、技术和资金——处于世界经济的边缘地位; 6.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因素:①科技进步;②跨国公司。 跨国公司采取全球化战略,在资本过剩的国家筹集资本,在原材料和劳动力低廉的国家加工产品,在物资短缺的国家销售产品。 它通过遍布全球的经营网络,实现人员自由流动、新技术和新观念同步应用,促进了技术和管理的空间扩散。 7.经济全球化的地理意义:①南北差距可能进一步扩大;②发展中国家内部差距可能进一步扩大。 发达国家是全球化的最大收益者,具有制造业和金融业发达、科技基础雄厚、基础设施完善、法制健全等优势,主导世界贸易和国际金融市场。广大发展中国家具有资源和劳动力优势,需要从发达国家引进资金和技术;有些国家政局动荡,社会不稳定。 8.世界经济区域化的产生背景:二战后,全球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竞争越发加剧。 原因:①有经济利益共同点;②大国为抢占市场份额;③发展中国家为迎接挑战而合作。 特点:内向的保护性、外向的竞争性。 职能:对内实行关税互惠,实现经济互补合作;对外实现竞争。 意义:是走向经济全球化的阶梯。 9.欧盟的发展过程:荷比卢联盟→欧洲煤钢联盟→欧洲共同体→欧盟。25个成员国。 宗旨:建立一个没有边界的内部空间,加强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统一货币;使各成员国经济社会均衡持久地发展。 性质:经济和政治一体化;全球最大的区域性贸易组织。 10.北美自由贸易区:由美国、加拿大、墨西哥组成,成为与欧盟相抗衡的共同市场。 11.亚太经合组织:性质——松散的非正式集团;目标——投资和贸易自由化。 成立于1989年,中国于1991年加入。 12.综合国力的基本要素:基本实体、经济力量、军事力量、内政和外交、科学和技术。 13.基本实体反映一个国家生存空间的大小及其位置优劣、资源状况、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 一个国家国土面积辽阔,则:①资源丰富;②战略回旋余地大;③便于分散配置工业基地和国防设施。 14.经济力量是综合国力最重要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农业生产能力、工业生产能力、交通和通信能力、国际竞争能力等要素。 军事力量:高素质军事人才和现代化设备日益成为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 内政和外交:是综合国力各要素形成合力并发挥最大效能的黏合剂。 科学和技术:是转化为生产力的最关键因素,对国力影响深远。 15.我国提高综合国力的途径:①坚持改革开放,保持经济快速增长;②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③重视农业和农村问题;④实行计划生育,积极发展教育和科技;⑤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战略,壮大世界和平和安定的力量。 16.综合国力评价的意义:恰当地评估各国的综合国力,是分析国际形势和进行战略决策的基础。 方法:对综合要素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评估出各国的相对位置。
1.人口发展包括 数量的变化 、 素质的提高 、 结构的改变 。 2.人口再生产类型由出生率、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决定;类型的转变由死亡率的下降开始,但真正实现必须通过出生率下降来完成,其转变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过渡型人口再生产类型:随着社会向工业化发展,生活质量不断改善,死亡率逐渐下降;工业和城市人口比重增大,不再需要多生子女从事农业生产,加上节育措施逐渐普及,出生率下降;导致自然增长率下降,人口增长缓慢。 4.现代型人口出生率低的原因:社会进步和生活观念的变革——①儿童衣食教育等花费多;②人们晚婚晚育甚至不愿生育。 5.发展中国家人口再生产类型多数属于过渡型,主要人口问题是:人口增长过快、少年儿童比重大,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是:①人均资源不足,②就业困难,③经济和生活水平下降。 发达国家人口再生产类型属于现代型,主要特点是:①人口增长缓慢,②人口老龄化严重;影响是:①劳动力不足,社会负担重,②生产资料过剩;解决的措施是:①改变生活观念,鼓励人口生育,②接受移民。从全球看,人口再生产类型处于过渡型阶段。 6.我国的人口政策:基本内容——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具体要求——晚婚晚育,少生优生优育;关系——少生是控制人口的关键,优育是提高人口素质的先决条件。 7.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一是由于人的自然增长,二是由于机械增长,即人口迁移引起。从全球范围看,仅取决于人口的自然增长。 8.环境对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生育率和死亡率来实现。生育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出生人数与育龄妇女(指15岁到49岁妇女)数之比,它是决定出生率大小的基础。 9.环境因素中对人口生育率和死亡率的影响主要是社会环境因素,其中①经济发展水平越高,②妇女受教育程度越高,生育率越低。 10.一些地方性疾病往往与当地气候、水土因素有关,如我国北方的克山病由于缺硒,氟骨病由于多氟,大脖子病由于缺碘,等等。 11.一个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主要受如下几大因素影响:①资源、②科技发展水平、③地区的对外开发程度、④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其中资源是首要(直接的制约)因素,其他因素往往通过它产生影响。 12.环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的双重性质。由于其影响因素的不断变化,决定了它的不确定性。 13.一般认为,世界人口的最大容量是110亿左右,合理容量是60亿左右;我国人口的最大容量是16亿左右,合理容量是7亿左右。 14.我国可耕地资源的特点是:①人均不足(占世界1/3),②还在继续减少;其根本原因是人口过多,直接原因是:①城市发展,交通住房占地多,②水蚀风蚀,沙漠侵吞,③不合理耕作产生次生盐碱化;措施:①控制人口数量,②切实保护耕地。 15.我国淡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但人均仅为世界的1/4,且地区分布不均,水资源短缺的问题严重。原因:①降水时空分布不均(自然原因),②工农业生产用水量大,③水污染水浪费严重;总的措施:①控制人口数量,②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两项基本国策:计划生育,环境保护 16.人口素质的内容: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 在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因素中,遗传因素是基础,环境因素也起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即使是遗传因素,也受到环境因素的长期影响。 17.在环境因素中,社会环境因素是主要因素,而自然环境因素早期曾是决定性因素;后者又包括原生环境因素和次生环境因素。 18.一个地区环境质量的好坏,人口数量多少并不是最重要的,而是人口科学文化素质有突出影响,它包括人口的平均受教育水平,以及人口对科学技术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程度;它从整体上影响着人口的资源观、环境观、发展观,具体说它直接影响着人口对资源开发利用的广度、深度、效率,进而影响着人类活动的环境后果。所以,大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是实现环境保护的根本途径。 19.人口迁移的三大要素:①较长距离的空间移动,②长期性,③居住地的改变。 按地理范围划分,可分为国际和国内的人口迁移;按迁移方向分,国内人口迁移可分为四类,其中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的主要类型,这是由人口的城市化和劳动力的产业转移决定的。 20.人口迁移的基本原因是地区生存环境的差异,具体包括:(1)自然环境因素,特别是气候、淡水、土壤、矿产因素;(2)社会经济因素,特别是经济发展、交通和通信、文化教育、婚姻家庭因素,其中经济因素是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3)政治因素,主要是政策、政治变革及战争等因素。 21.人口迁移对迁出地的影响:①加强了与外界的联系,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②对农村可以缓解人地矛盾,更加合理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更好地保护环境。 对迁入地的影响:①开发资源,发展经济;②增加了环境压力,可能造成生态破坏。 22.我国历史上人口迁移起始于秦汉时期,最直接的原因是:移民支边、战争和自然灾害。人口流向主要是两类:一是北方草原的少数民族内迁,二是北方人南迁,从而促进了民族融合和民族间文化经济的交流。一般认为,“安史之乱”后,我国人口分布的格局发生了根本改变,人口分布中心由黄河流域移到了长江流域。 23.80年代中期以前,我国人口净迁出的省区:辽宁、山东(鲁)、上海(沪)、四川;大致持平的是:西藏;其余为净迁入的省区。 24.我国改革开放后国内人口迁移的特点:①流动人口大量增加,②流动日趋合理,自发流动为主;主要方向是:①从农村到城市,②从内地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地区;原因有①农村劳动力过剩,②户口政策放宽,③城乡收入差距大;主要迁出区:四川、广西、江苏、河北;主要迁入区: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唐地区;目的:①务工,②经商,③学习、培训、工作分配。 三个迁入区的产生原因:①经济发展较快,水平较高,②就业机会多,③工资较高。 四川成为主要迁出区的原因:经济水平低,人口多。 新疆吸引大量移民的主要优势是:①矿产资源丰富,②是我国重要的商品棉生产基地,③人口密度小。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劳务输出对家乡经济发展的贡献是:带回资金和先进的管理经验。
2.按投入多少分为两类
(1)粗放农业
(2)密集农业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