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229584  229592  229598  229602  229608  229610  229614  229620  229622  229628  229634  229638  229640  229644  229650  229652  229658  229662  229664  229668  229670  229674  229676  229678  229679  229680  229682  229683  229684  229686  229688  229692  229694  229698  229700  229704  229710  229712  229718  229722  229724  229728  229734  229740  229742  229748  229752  229754  229760  229764  229770  229778  447348 

1、生物多样性包括三个层次: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试题详情

4.绿色植物的环境效益

①吸烟除尘  ②净化大气 

③涵养水源  ④降低噪声 

⑤保持水土  ⑥减轻污染 

⑦防风固沙  ⑧美化环境

知道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

地理环境的各要素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质物质循环等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彼此间发生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了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

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及其对人类活动的意义

所谓整体性,就是陆地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它有两种表现:①陆地环境各要素的关联性。环境中的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构成一个整体。各个要素都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的。②陆地环境各要素的制约性。整体性还表现在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结合实例,分析自然地理环境从赤道到两极、从沿海到内陆及垂直地带的地域分异规律;

(1)由赤道向两极的分异在低纬和高纬表现明显。

低纬地区:自然带由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过渡

高纬地区:自然带由亚寒带针叶林带→苔原带→冰原带过渡

(2)由沿海向内陆的干湿度地带性在大陆中纬度表现明显

大陆西岸            大陆内部          大陆东部

受西风控制          深居内陆,离海较远      受季风影响

降水量较多          水分趋于减少         降水较多

森林—————草原—————荒漠—————草原—————森林

(3)垂直地带性

①垂直地带性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规律相似于从赤道向两极的变化规律

②山麓带基本上与当地自然带相一致

③山坡自然带谱的多少与山地所处的地理纬度、山地海拔高度及坡向等因素有关

④中低纬度高海拔山脉表现最明显

理解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及其对人类活动的意义。

所谓地域差异,是指不同地区由于环境要素不同,分化成不同的地域单位。①由于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不均匀,形成与纬线大体平行的热量带。②受大气环流和行星风系、海陆分布、地面起伏等因素影响,不同的地域单位分别有一定的热量和水分组合,以及有代表性的植被,在地球表面形成有一定宽度的、呈条带状分布的自然带,显示出地理环境的地域特征。各地的地理环境有相似的,而绝没有相同的。

试题详情

3.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

主要表现在:改变原始大气成分、改变陆地水的化学组成和水分状况、参与岩石圈的改造和土壤的形成。

试题详情

2.生物循环及其意义

 

试题详情

1.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试题详情

2.傅科摆实验——地球自转运动的有力证据

 1851年法国物理学家傅科在万神庙的圆顶上安装了一个摆线长67米,摆捶重27公斤,悬点摩擦减少到最低限度的自由摆动的单摆。这样的单摆,摆动周期长,动量大,减少空气对它的摩擦阻力,从而可使摆持续摆动很长时间;同时,由于悬点的特殊装置,其摆动平面可以超脱地球自转对它的影响。因为摆的摆动平面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摆动方向是不会改变的。然而傅科所作的实验,摆的摆动平面却按顺时针方向慢慢地转动(如左图)。为什么?原来摆动平面的宇宙方向(即恒指一定方向)并没有改变,而是摆下面的地球不停地按逆时针方向转动所造成的。若在南半球做这个实验,摆的摆动平面则按逆时针方向慢慢地转动。在赤道上做这个实验,摆的悬点挂在赤道上空。因赤道上的经线相互平行。所以,摆面永远保持它初始摆动的方向,并不因地球自转而发生偏转现象。

试题详情

 这段课文的重点是用图示的方法说明黄赤交角。对于学生来说,空间概念的建立是一个难点。教师可以借助地球仪来演示。地球公转轨道平面可以用桌面来表示。教师拿着地球仪沿桌面运动一圈,然后指出,在地球仪上过球心的、与桌面相平行的大圆,可以看作是地球轨道面,即黄道面。很显然,黄道面与赤道面有一个夹角。演示说明之后,再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图。

 关于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初中地理第1册已经讲过,本课中讲同样的问题,主要区别是:第一,说明了太阳回归运动起因于两个重要因素,即地球公转和地球以黄赤交角倾斜着自转。如果地球不公转,直射点纬度就不会变化;如果地球不倾斜着自转,直射点将永远在赤道上。这也说明了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是地球自转和公转共同作用的结果。第二,比较细致地说明了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过程。第三,与前面讲到的太阳高度日变化周期太阳日相对应,说明了太阳直射点的回归周期回归年。

1.恒星日——是地球自转一周360°所需要的时间。其长度为23时56分4秒。它是地球自转一周的真正周期。以春分点为参考点进行度量:以春分点某一次在某地上中天为起点,以春分点下一次在同地上中天为终点。由于春分点的向西移动,在恒星日和地球自转周期之间还存在细微的差别。

试题详情

 第一,注意与初中地理相同知识点的衔接。本课主要介绍地球运动的基本规律。学生在初中一年级的地理课中已经学习过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知识。限于初一学生的接受能力,教材中的这部分内容比较浅显,侧重说明地球运动的平均状态。高中地理的这部分知识比初中地理有了一些深化,体现在概念的表述更加严谨、图像的选择更接近实际情况,并注意说明地球运动的变化等方面。比如,以往教材在说明地球公转轨道时,把地球公转轨道半长轴和半短轴的比例夸大很多,学生对比较真实的地球公转轨道形状印象不深。本教材选择了一幅按照真实比例绘制的地球公转轨道图,并介绍了地球公转运动速度的不均匀性,目的是能够把地球公转的状况更接近实际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第二,注意用图来说明问题。教材中涉及的一些知识,尤其是比较抽象的概念,注意用图来使其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

 第三,减少了知识头绪。以前的高中教材在介绍地球自转周期时,出现了两个名词,即恒星日和太阳日。这是两个不完全相同的概念,让学生搞清楚这两者的区别,是以往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本课在讲地球自转周期时,采取了难点分散的办法,这里只讲恒星日,而把太阳日放在讲昼夜变化时,作为昼夜变化周期给出。同理,地球公转的周期有恒星年和回归年之分,在这里只讲恒星年。本课中只讲恒星日和恒星年还有一个考虑,即恒星日和恒星年都是以恒星为参考点,作为参考点的恒星与地球相距十分遥远,以至无论地球怎样运动,指向遥远恒星的方向,都可以看作是不变的方向,以它们为标准考察的运转周期,才是地球真正在宇宙空间运转一周的历时,才是有力学意义的运转周期。教材内容的这种选择,还使知识内容头绪减少,更加精练。

试题详情

2、我国草地退化的原因及其治理措施

⑴原因:

自然原因:①气候干旱,生态环境脆弱②全球变暖,蒸发加剧,降水减少③鼠害,虫害严重

人为原因:①过度放牧②过度开垦③乱采滥挖④滥捕滥猎野生动物⑤人工管理少⑥水资源不合理利用

⑵治理措施:①实行禁牧、轮牧制度②变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方式为牲畜舍饲、半舍饲方式③加强牧场的基本建设④建立饲草料基地,建设“草库伦”⑤优化畜群结构,合理放牧⑥退耕还草,严禁滥牧,滥垦,滥挖

试题详情

1.草地退化

(1)本质:社会经济问题

(2)解决的关键:控制人口增长、改善经济结构、加速经济发展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