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32.读“我国沿320N所作的地形剖面图”,回答下列问题。(14分)
(1)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地势的特点是 ,试说明这种地势特点对我国河流水系特征的影响。
(2) B、C地形区之间的分界是 山脉;A、B、C三地形区中,气温日较差最大的是 ,原因是
。
(3)A、B、C三地中,降水量最多的 ,原因是
。
(4)该剖面图地跨我国三大自然地区中的 区和 区。
31.读下图,回答问题。(10分)
(1)A是__________(山脉),它的北侧是__________盆地。
(2)B是__________(山脉)。C是______________(山脉),它的东侧是______平原
(3)D山脉的西侧是__________高原。G是世界最高峰__________ 峰。
(4)F是_____________山脉。该山是我国重要的___________地理分界线。
(5)H山脉是江西省和_________省之间的山脉。
下表为四个国家1998年能源消费情况。读表,回答29-30题。
国家 |
能源消费总量(亿吨标准煤) |
单位CDP能耗 (吨标准煤/万美元) |
能源消费构成 |
|||
煤炭 |
石油 |
天然气 |
水电和核电 |
|||
① |
13.2 |
14.22 |
69.6 |
21.5 |
2.2 |
6.7 |
② |
30.7 |
3.73 |
24.9 |
39.7 |
25.7 |
9.7 |
③ |
7.1 |
1.89 |
17.7 |
51.1 |
12.5 |
18.7 |
④ |
8.5 |
30.7 |
17.3 |
20.6 |
55.3 |
6.8 |
29. 表中数据表明
A. ①国以煤为主,且核电消费量最大
B. ②国矿物能源消费构成较均衡,且石油消费量最大
C. ③国以石油为主,且石油消费量在四国中居首位
D. ④国以天然气为主,且天然气消费量在四国中居首位
30.①-④所代表的国家依次是
A.俄罗斯、美国、日本、中国
B.中国、美国、日本、俄罗斯
C.美国、中国、日本、俄罗斯
D.中国、美国、俄罗斯、日本
图为“我国江南丘陵某地地形结构和农业用地结构的饼状图”。对比分析回答27-28题。
27.造成该地农业用地结构不合理的主要原因是
A.过度开垦 B.过度放牧 C.过度围垦 D.过度养殖
28.该地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出路在于
A.缓坡退耕,发展大牧场放牧业 B.修建梯田,扩大水稻种植面积
C.全面封山育林,改善生态环境 D.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立体农业
张某承包了0.5公顷耕地.种植结构变化如图。当地1月平均气温3℃。完成25-26题。
25.张某承包的耕地可能位于
A.珠江三角洲 B.太湖平原
C.华北平原 D.松嫩平原
26.导致种植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市场需求 B.生产经验
C.自然条件 D.国家政策
24.与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纬度相同地区多是沙漠,而我国却是鱼米之乡。形成该地区为回归沙漠带上的“绿洲”原因是
A.属湿润地区,有大面积森林草原分布
B.北回归线穿过,终年受到热带高压控制
C.东临太平洋,深受夏季风影响,夏季高温多雨
D.地处低纬度,东北信风带来充沛的降水
下图为我国某区域示意图。读图回答20-23题。
20.图中湖泊的最大水量一般出现在
A.冬季 B.秋季
C.春季 D.夏季
21.现阶段,图中绿洲退化现象严重。
对这一现象形成的原因,下列推
测最不可能成立的是
A.人口增长迅速
B.气候变暖,蒸发量增大
C.水源污染严重且难治理
D.为争取区域内粮食自给,发展粮食生产
22.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相比,图中绿洲发展农业生产的优势条件是
A.太阳辐射强 B.热量充足 C.水资源丰富 D.土壤肥沃
23.图中a、b、c、d四个聚落,最容易形成城镇的是
A.a B.b C.c D.d
读“我国三大自然区的划分示意图”,回答18-19题。
18.我国三大自然区的划分依据主要是
A.气候、水文两大要素 B.生物、土壤两大要素
C.地貌、气候两大要素 D.地貌、生物两大要素
19.图中①、④区域之间的分界线大致是
A.200毫米等降水量线 B.400毫米等降水量线
C.3000米等高线 D.秦岭一淮河线
17.目前,许多地方提出了“绿色旅游”的口号,主要是针对:
A.旅游活动对动植物的破坏
B.旅游活动对文物古迹的破坏
C.旅游活动对正常社会秩序的冲击
D.旅游活动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16.旅游者在景点内乱刻乱画会直接造成:
A.环境污染 B.对背景环境的破坏
C.对文物古迹的破坏 D.对动植物资源的破坏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