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20.下表中所列的是12月22日甲、乙、丙、丁四地白昼时间。四地所处纬度从高到低顺序排列的是 ( )
A.甲乙丙丁 B.甲乙丁丙 C.丙丁乙甲 D.丁丙乙甲
|
甲地 |
乙地 |
丙地 |
丁地 |
白昼时间 |
5小时30分 |
9小时09分 |
11小时25分 |
13小时56分 |
随着南京到启东的宁启铁路的建设,江苏省内将形成苏北陇海线.苏中宁启线.苏南沪宁线与南北向新(沂)长(兴)线构成的“三横一纵”的铁路网,外加“两横一纵”的水运网和和高速公路网,江苏交运将上一个新台阶,据此回答18-19题。
18.宁启线上的扬州市未将火车站设置在城区边缘,而是设在离城区较远的西北郊,其目的不是为了: ( )
A.降低铁路建设和车站建设的成本
B.减轻铁路运输对扬州市区的环境污染
C.为城市发展拓展和预留新的空间
D.避免铁路与南面的长江水运产生恶性竞争
19.下列关于扬州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古代因大运河的开凿和中国南北方贸易活动的日渐频繁,扬州一度成为中国商业贸易最繁荣的城市
B.近代海运的发展和京沪铁路的建成,促进了扬州市的发展
C.扬州是中国六大古都之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促进了扬州市旅游业的发展
D.扬州附近的江都抽水站已成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起点,将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提供水源保障
17.在下列地理事物的排列顺序中,反映我国降水量从东南向西北变化规律的是( )
A.水田为主的农业--旱地为主的农业--灌溉农业
B.水田为主的农业--灌溉农业--旱地为主的农业
C.草原牧业--灌溉农业--高山牧业
D.草原牧业--高山牧业--农区牧业
16.形成东部季风区南北差异的主要原因和重要因素是( )
A.南北跨度广,热量条件变化大
B.东西距海远近不同,年降水量变化大
C.南北跨省区多,人口分布密度不一
D.东西跨经度多,时间差异大
读下面我国某地区东西和南北铁路干线的示意图,回答13~15题。
13.图中铁路交通枢纽a是
A.开封 B.商丘 C.徐州 D.合肥
14.我国建设图中丙铁路线的主要原因是
A.加快北方的煤炭外运 B.沿线地区经济发达.交通落后
C.缓解南北铁路运输的紧张状况 D.沿线以平原为主,工程造价低
15.图中东西向的铁路干线分布有我国重要的工业地带,位于这个地带上的工业基地是①武汉钢铁、轻纺工业基地 ②洛阳机械工业基地 ③上海综合性工业基地 ④新疆石油化学工业基地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 D.②④
12、我国西北地区发展农业生产最主要的限制条件是( )
A.土地资源不足 B.劳动力不足
C.化肥、农药不足 D.水资源不足
读广东省内部区域划分图和海南岛轮廓图,回答7~11题
7.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区的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有扩大的趋势,与这种差异形成无关的是
A.地形及海洋资源的利用条件有较大差异
B.国家给予这三个地区的对外开放政策有差异
C.这三个地区的社会经济科学文化基础有一定差异
D.三个地区所拥有的气候资源和城市数量有明显差异
8.广东西部沿海和海南岛都是重要的北运菜生产基地,蔬菜生产的旺季出现在冬季,造成这一现象的主导因素是
A.市场、热量 B.交通、热量
C.市场、水分 D.交通、水分
9..根据图中信息判断,海南岛的地势特征是
A.西高东低 B.北高南低
C.四周高,中间低 D.中间高,四周低
10..海南岛的制糖和制盐工业都很发达,其共同的区位优势是接近
A.消费市场 B.原料产地
C.科学技术 D.能源基地
11.关于我国海岛开发的叙述,正确的是
A.海南岛和台湾岛的淡水资源丰富,河流径流的季节变化很小
B.目前,我国主要海岛的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可再生能源和资源的加工利用
C.保护好海南岛中部山地植被,对全岛水资源供应至关重要
D.为保护生态环境,发展旅游经济,海南省始终限制发展重工业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l 下图为某时刻太阳高度分布状况(同心圆为等太阳高度线,圆心为90º),读图回答1-3题。
1.此刻,北京时间为
A.10:00 B.14:00
C.8:40 D.15:20
2.①②两地经度相同,①③两地
纬度相同,则此刻的太阳高度
A.①>② B.①=②
C.①<③ D.①=③
3.甲地的昼夜长短状况是
A.昼夜平分 B.昼长夜短 C.极夜 D.极昼
l 下图为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回答4-6题。
4.图中等高线所表示的景观是
A.小溪 B.平原 C.沙滩 D.梯田
5.该景观最有可能位于我国的
A.青藏高原 B.江南丘陵 C.黄土高原 D.四川盆地
6.下列农作物在该区大面积种植的是
A.青稞 B.谷子 C.甜菜 D.甘蔗
33.分析我国北方地区某地1970年和1980年有关统计资料,回答下列问题。(16分)
统计项目 |
耕地面积 (万公顷) |
森林覆 盖率(%) |
气温年 较差(℃) |
年降水 量(mm) |
河流含 沙量(%) |
人口(万人) |
1970年 |
4 |
18 |
33 |
430 |
1.5 |
30 |
1980年 |
4.4 |
10 |
38 |
370 |
4.5 |
40 |
(1)该地区1970-1980年间,土地利用构成明显的变化是:耕地增加了 %,森林覆盖率减少了 %。根据表格所示,该地区人均耕地是减少了还是增加了? 。(6分)
(2)根据上表,回答该地区的自然环境条件发生了怎样的改变?(6分)
(3)分析上表,说说本地区环境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
东北师大附中2010-2011学年(上)高二年级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