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RS、GPS和GIS统称为3S技术,现已在地理学研究及国民经济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运用。联系所学回答1-2题。
1.投资商在某城市内进行大型购物中心区位选择时,可利用该城市的GIS系统作综合分析,调取的主要参考图层是
A.交通图层和人口图层 B.地形图层和供应商分布图层
C.工业区图层和居住区图层 D.服务企业图层和通讯图层
2.一支地理考察队所用手持式全球定位系统信号接收机显示如图界面,据此判断该考察队可能
A.在喜马拉雅山测量珠穆朗玛峰高度 B.在柴达木盆地考察地质构造
C.在塔里木盆地勘探石油 D.在河西走廊寻找地下水
43.人类活动对区域的影响是深刻的.区域内各种人类活动也是相互影响.读我国东部M市相关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
(1)读材料一,说明M市的地形特征。该市有一河流,请在图上画出。(4分)
(2)据材料二分析,M市近15年来产业结构是如何调整的,受其影响对劳动力的需求有何变化。
(3)该市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较快,分析该市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对该市农业的影响。(2分)
(4)试分析评价M市化工产业区的区位条件。(4分)
(材料一、材料二见下页图)
材料一M市等高线地形图 材料二M市产业结构的变化图
42.如下图为我国东南沿海某区域简图,根据图中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7分)
(1)读图比较甲、乙两河的流向。并据图分
析乙河的水文特征。
(2)A是 山脉,在流域开发
利用中应注意什么问题?为什么?
(3)试分析评价甲河流域农业发展的有利
条件。
深圳产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兴建产业园吸引企业入住;第二阶段:原有产业逐步置换为高端产业,如图。读图判断39-40题。
39.各企业集聚在第一代产业园区的主要原因是
A.共用基础设施 B.加强相互竞争
C.靠近原料产地 D.获取邻厂信息
40.从第一代产业园区发展到第二代产业园区,
当地逐渐失去的优势是
A.管理经验B.资金 C.科技D.廉价劳动力
下图为我省海西建设规划中某地生态园的生产体系示意图,读图回答36-38题。
35.该制糖厂临近
A.原料产地 B.消费市场 C.劳动力丰富地区 D.动力基地
36.该生态园
A.实现了无害化排放 B.促进了农林牧多种经营
C.摆脱了生产的季节性和地域性 D.有效保护了土地资源
37.该生态园建设,可以解决的两大难题是
①农业生产成本高 ②生态恶化 ③资源的综合利用 ④农村新能源开发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读“我国能源调运”图,回答32-35题
32.图中①、②、③三条运输路线输送的主要能源分别为
A.煤炭、天然气、水电 B.石油、天然气、煤炭
C.天然气、石油、水电 D.煤炭、石油、天然气
33.为缓解交通工具运输压力和提高经济效益,宜大力发展
“坑口电站”的是
A.①输送线路 B.②输送线路
C.③输送线路 D.三条线路均可
34.“西电东送”的设想的主要目的是
A.保护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 B.治理东部地区的大气污染
C.缓解东部地区的能源短缺状况 D.增加西部地区的河流航行能力
35.“西电东送”三大通道,其中送往京津唐地区的电力来自
A.金沙江干支流水电 B.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水电
C.贵州、云南两省、坑口火电厂的电能 D.黄河上游水电和山西、内蒙古火电
2010年春节后,沿海省份出现了比往年更为严重的用工短缺现象,许多企业主亲自开着豪车抢工人;珠江三角洲地区尤其尤其严重,广东省估计短缺200万。完成30-31题:
30.下列对用工短缺原因的判断,错误的是
A.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企业破产多,欠薪现象严重
B.世界经济回升,沿海地区外向型企业加工定单增多
C.近几年,中、西部经济发展较快,出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近就业的现象
D.沿海地区的生活成本提高速度快于工资的提高
31.用工短缺现象,会刺激
A.我国产业的升级 B.沿海劳动密集型企业向中、西部迁移
C.我国的城市化发展 D.我国人口继续由内地向沿海地区迁移
读 “珠江三角洲产业的升级示意”图,回答28-29题.
28.图示产业变化说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升级方向及影响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轻纺工业方向;棉花、能源供应充足
B.轻纺工业方向;劳动力持续保持低价
C.高新技术方向;环境越来越优美,能源供应越来越充足
D.高新技术方向;政策、劳动力和土地成本等优势逐渐丧失,而技术水平、经济实力增强
29.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相比,珠江三角洲地区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中具有的独特优势是
A.产业基础好,技术水平高 B.能源充足,土地丰富
C.国家政策优惠,经济腹地大 D.毗邻港澳和东南亚地区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