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231869  231877  231883  231887  231893  231895  231899  231905  231907  231913  231919  231923  231925  231929  231935  231937  231943  231947  231949  231953  231955  231959  231961  231963  231964  231965  231967  231968  231969  231971  231973  231977  231979  231983  231985  231989  231995  231997  232003  232007  232009  232013  232019  232025  232027  232033  232037  232039  232045  232049  232055  232063  447348 

1.现代五种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的比较(教材63页表7.1)

试题详情

24.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即自然带的分布规律)

⑴由      的地域分异:因太阳辐射的纬度变化(    差异为主)

⑵由      的地域分异:因海陆分布,由沿海向内陆的变化(    差异为主)

⑶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由山麓到山顶的    差异;与(1)的规律近似。

试题详情

23.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⑴地理环境要素组成:                           。陆地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⑵地理环境四大循环:   循环、    循环、    循环和   循环

⑶陆地环境的整体性的表现:

①在景观上,陆地环境各要素总是力求保持一致,与环境的总体特征相统一。

②某一要素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

试题详情

22.土壤的形成

⑴生物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起着    作用

①土壤的形成和发育过程(如图3.49) 

风化作用     低等植物      高等植物

     裸露的岩石     成土母质     原始土壤     成熟土壤

②生物对母质的改造作用图3.50)

a有机质的积累过程:植物吸收   ,合成有机质,有机质在   作用下转化腐殖质,腐殖质能释放母质中没有的    养分,并土壤颗粒团聚,形成土壤肥力。

b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矿物质分解释放的元素一部分逐渐    ;而另一部分养分元素由于参与生物循环则在      富集起来。

  ⑵土壤的形成除生物作用外,还有气候、地形等因素。

⑶人类活动对土壤形成的影响:自然土壤形成后,经人类翻耕、施肥、灌溉,由生土变熟土,再变成肥土。如我国北方的     土,南方的      土。

试题详情

21.土壤的肥力特性及其重要性

  ⑴土壤肥力:土壤能同时并不断地供应和调节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所需的       

           的能力。

  ⑵土壤的物质组成:              。(图3.48 理想土壤成分的体积分数)

     -- 成土母质(风化壳或风化堆积物)风化形成的土壤固体颗粒,它是土壤的物质基础,组成了整个土体的“骨骼”。土壤中矿物养分的主要来源,如钾 磷 钙 镁等供植物吸收。

      -- 多集中在表层,在土壤中含量不高。通过微生物的分解释放以氮素为主的养分,供植物吸收,同时放出二氧化碳,加强植物的光合作用。 它是衡量土壤肥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③土壤水分(水溶液)和空气-- 贮存在土壤空隙中,具有很大的流动性,两者组成比例的变化,影响着土壤的     状况。

 水分多,空气被排挤 →土温下降,土壤缺氧,影响植物生长;  空气过多而水分缺少→养分和水分供应不足,植物就会枯萎;性状良好的土壤→既能通气透水,又能蓄水保温。

试题详情

20.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⑴处于    圈、   圈、   圈、    圈相互紧密接触的过渡地带,是陆地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⑵土壤是地表   循环和   转化非常活跃的场所,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  环节;

⑶土壤具有能够生长植物的   特性,从而使地表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

试题详情

19.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⑴其中的根本原因是绿色植物能进行      作用。

光合作用:绿色植物通过叶绿素,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贮藏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糖类),并且释放出氧的过程。

             光能 

6CO2 + 6H2O      C6H12O6 + 6O2    

        叶绿素          

  生物循环: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贮藏能量的有机物,而光合作用的产物又是动物的食物来源;植物和动物的有机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环境中。这种有机质的合成和分解过程,称为生物循环。

 

⑶作用:

①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

使自然界           不断迁移运动,    不断地流动、转化,从而把地理环境中    界和    界联系起来。

改造了大气圈:大气中的   来源于光合作用;大气中的氮部分来自    作用。

    改变了陆地水的化学成分;也改善了陆地的水分状况。

    参与了沉积岩的形成;加快了岩石的风化,促进了     的形成。

②绿色植物在改造自然、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等方面的作用 -- 即环境效益

1)净化空气:吸收CO2,放出O2

2)保障农牧业高产稳产:植树种草、营造防护林,可以调节   、涵养   、保持  、防风固沙等,从而改善生态条件,保护农田、牧场。

3)城市绿地的作用:               及美化环境等作用。

 [训练]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⑴在图中直线上画箭头完成居民区与绿地间的空气对流运动。

⑵由于对流运动,使清洁的空气由    流向     ,使居民区的空气湿度     ,气温日较差      ,从而改善了局部的小气候。

⑶空气对流运动的原因是          

⑷如果在居民区与工业区之间建绿地,绿地具有     、         等作用;如果在居民区与公路之间建绿地,绿地还具有        等作用。

试题详情

18.生物分布与环境     

⑴环境影响生物分布: 是影响陆地生物分布,尤其植物分布的最重要的因素。

①光照--绿色植物生活的必要条件。

喜光植物  分布于向阳的地方,或林中的上层

喜阴植物  分布于背阳、荫蔽的地方,或密林的底层。  

②热量和水分条件

     赤道向两极植被带的变化 -- 热量和温度

例:  沿海向内陆过度为森林、草原、荒漠 -- 水分

       山麓到山顶植被带的垂直分布 -- 热量和水分

⑵植物对生长环境的适应性现象及其指示作用


湖沼等水湿环境
叶硕大、柔嫩
根系欠发达
骆驼刺
干旱沙漠环境
叶变成细刺
根系发达

树冠(旗形)指示     ;植物对   的指示作用:华北地区“枣发芽,种棉花”;干旱地区借助    来寻找水源;有些植物(如矮牵牛)对         的指示作用。

试题详情

17.水循环的主要环节

             水汽输送

    植物蒸腾  降水

蒸发  B     A

 地表径流   蒸发C   降水

          下渗                   

           地下径流         

A海陆间大循环:由海水蒸发、水汽输送、陆地上的降水、地表径流、地下径流,最后由江河汇集返回大海,完成海陆间大循环。

B陆地循环(内陆循环):陆地水蒸发或植物蒸腾、水汽凝结又形成陆地降水。

C海上内循环:海水蒸发,水汽凝结又形成降水

水资源更新最主要依靠海陆间大循环,陆地循环(内陆循环)对水资源更新也有一定的作用。

试题详情

16.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以河流为例)

补给类型
汛期时间
影响因素
在我国的分布
雨水
雨季(我国为夏秋)
雨量
东部季风区
冰川融水
夏季
气温(冬季断流)
西北地区
河、湖、地下水间有水源互补关系(决定于水位是否更高);
自然界水资源不断运动更新和相互循环转化
湖泊水和水库可调节河流径流季节和年际变化(如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鄱阳湖和洞庭湖)

其中     是陆地水最主要的补给(课本P103的两幅图要会判别各是哪种补给)。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