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由于流水侵蚀作用,使地表呈现出千沟万壑的地貌特征。其中典型地貌有黄土塬,又称黄土平台,其顶面平坦宽阔、周边为沟谷切割的黄土堆积高地。据此回答5-7题。
5.下列地形图中能够反映出黄土塬地貌的是
A. ① B.② C.③ D.②③
6.对黄土塬的治理措施是
A.平整土地,增加水流入渗,削减地表径流
B.缓坡修筑水平梯田,发展林果基地
C.打坝建库,拦泥蓄水
D.在支沟分段营造防护林
7.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有
A.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华南的丘陵山地、北方的土石山
B.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西北沙漠地区、北方的土石山
C.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华南的丘陵山地、北方的平原地区
D.黄河流域、珠江流域、华南的丘陵山地、北方的土石山
右图为我国某河流示意图,分析完成3-4题。
3.该河
A.有较长的结冰期
B.在800mm等降水量线以南
C.流域内多涝洼地
D.流域内主要经济作物是甜菜
4.治理该河流域洪涝灾害的根本措施是
A.在受灾地区大力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
B.在上、中游修建蓄洪水库
C.重灾区大规模移民,并不再布局大、中型企业
D.在下游疏浚并增加泄洪通道
右图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降雨量与径流量关系图,读图回答1-2题。
1.由图可知,甲、乙、丙三种土地利用中,对地表保护程度的高低是
A.丙>甲>乙 B.乙>丙>甲
C.丙>乙>甲 D.甲>乙>丙
2.若图中甲、乙、丙分别表示我国东北平原、江南丘陵和珠江三角洲三地,则甲、乙、丙的正确排序是
A.江南丘陵、东北平原、珠江三角洲
B.东北平原、江南丘陵、珠江三角洲
C.东北平原、珠江三角洲、江南丘陵
D.江南丘陵、珠江三角洲、东北平原
35.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11分)
(1)图中的①~⑤点,气压最高的是______,最低的是______。
(2)用箭头在图中表示A、B、C三地间的水平气流方向及三地垂直气流方向。
(3)造成B处有空气垂直对流的原因为________,这使B处高空形成________气压。
(4)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是________,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形成风的原动力是________。
34.读我国东部某日8时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1分)
(1)影响A处的天气系统是 ,在该系统控制下,A处的天气特点是 ;
影响B处的天气系统是 ,在该系统控制下,B处有天气特点是 。
(2)C、D、E、F四地中,即将发生明显天气变化的是 、 原因是该地将受 到 锋的影响,届时将出现 天气,当此天气系统过境后,天气变化是 。
(3)图中G处的风向为 ,G处与C处相比,风力较大的是________处。
33.读地球大气热量传递与平衡示意图,回答:(8分)
(1)冬半年的霜冻灾害发生在晴朗的夜间,原因是
。这一原因与图中甲、乙、丙的 过程
有关。
(2)多云的白天比晴天气温低,原因是
,这一原因与图中甲乙丙的 过程
相关。
(3)对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原因是 ,这一原因与图中甲、乙、丙中的 过程有关。
(4)一般情况下,多年平均而言,有B=A+C+D,但是,近若干年来,上述平衡被打破,变成了不等式,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是 ,这种趋势带来的具体危害是 。
32.读太阳光照图(阴影表示黑夜,非阴影表示白天),回答下列问题。(15分)
(1) 在图上画出太阳照射光线。
(2) 图中EF线的名称叫_____。(晨线、昏线)
(3) 该图表示北半球的节气为___________,
其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此时此刻,A、B、C、D四点中太阳高度小
于0的是 ,等于0的是 。
(5) 该日A、B、C、D四点中,正午太阳高度
最小的是_______,白昼时间最长的是_____。
(6) 此时此刻,A点的地方时是___________, C点的地方时是___________。D点的日出时间是_______。这一天C点的昼长是______。
(7)我国正是 季(节),盛行偏 风。
31.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太阳是一个巨大炽热的气体球,主要
成分是 和 。
(2)太阳辐射的巨大能量主要来自太阳内
部高温高压环境下的 反应。在此反应过程中,太阳 不断减少而转化成了能量。
(3)图中字母A表示的数值约为 千米,这一距离有利于地球 过程的形成和发展。
(4)C处的温度约为 ;B、D两点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上获得太阳辐射能量值比较大的是 。
(5)由此图可知, 是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是人类日常生活和生产的 源泉。
30.北半球大陆上的最高气温出现在:
A.7月 B.8月 C.1月 D.2月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55分)
29.地球大气圈内,随着高度的增加
A.气温逐渐上升 B.气温逐渐下降 C.密度逐渐增加 D.密度逐渐减小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