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233001  233009  233015  233019  233025  233027  233031  233037  233039  233045  233051  233055  233057  233061  233067  233069  233075  233079  233081  233085  233087  233091  233093  233095  233096  233097  233099  233100  233101  233103  233105  233109  233111  233115  233117  233121  233127  233129  233135  233139  233141  233145  233151  233157  233159  233165  233169  233171  233177  233181  233187  233195  447348 

   图7为西气东输干线管道走向示意图。读图完成18-20题。

18.西气东输干线管道

  A.穿过三大高原  B.途经四大气候区

  C.跨越三大河流  D.经过三大自然区

19.甲地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有

  A.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加剧荒漠化

  B.破坏自然植被,导致水土流失

  C.不合理的灌溉方式,引起土壤盐碱化

  D.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引发酸雨

20.该工程对乙地环境的有利影响主要是

A.保护植被   B.调节气候   C.减少酸雨   D.保持水土

试题详情

   21世纪是向海洋进军的时代,近年来我国海洋污染却有不断加重的趋势。据此完成15-17题。

15.我国海洋的主要污染源来自

  A.海洋运输   B.石油开采   C.工业生产   D.农业生产

16.我国四大海域中污染最严重的是

  A.南海   B.东海   C.黄海   D.渤海

17.治理我国海洋污染的根本途径是

  ①发展清洁生产,提高资源利用率②广开源流,开发利用新能源③配备除污船,随时清除海上油污和垃圾④开展综合利用,变废为宝⑤无害化处理,实行达标排放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 ①④⑤

试题详情

14.图6为我国甲、乙、丙三地区优势产业形成要素构成示意图。

  下列地区分别与甲、乙、丙三地情况相符的是

  A.大庆油田、浙江舟山、安徽黄山   B.上海浦东、广西桂林、新疆塔北

  C.北京郊区、云南丽江、广东深圳   D.甘肃敦煌、胜利油田、北京中关村

试题详情

读图完成12-13题。

12.四时期中,人口总数最多的是

  A. a  B. b  C. c   D. d

13.四时期中,城市化水平最高的是

  A. a  B. b  C. c   D. d

试题详情

图4为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10-11题。

10.云贵高原年太阳辐射总量较青藏高原低,主要由于

  A.①  B.②  C.③  D.④

11.全球变暖主要是由于

A.①增强   B.②减弱   C.③增强   D.④减弱

   图5为某地a ,b,c,d四时期人口增长状况示意图。

试题详情

  图3为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完成7-9题。

7.甲、乙、丙、丁四处可能发育河流的是

  A.甲、乙   B.乙、丙   C.丙、丁   D.甲、丁

8.沿a-b剖面相对高度可能为

  A. 99米   B.149米   C. 199米   D. 264米

9.图中高速公路建设工程中,难度最大的是

  A.跨过河谷,架桥困难    B.穿越陡崖,起伏太大

  C.地形复杂,地基不稳    D.地势高峻,能见度低

试题详情

图2为地表甲、乙、丙、丁四点地理位置示意图。读图完成4-6题。

4.关于甲、乙、丙、丁四地相对位置的描述,正确的是

  A.甲在乙的东北   B.乙在丙的西南  C.丙在丁的东南   D.丁在甲的西北

5.甲、乙、丙、丁四地点中

  A.甲地地方时最晚    B.乙地地转偏向力最大

  C.丙地距地心最远    D.丁地自转线速度最慢

6.当晨昏线通过甲、乙两地时

  A:地球公转速度不断加快    B.太阳直射点正向北移动

  C.极圈内有极昼极夜现象    D.南京正午太阳高度增大

试题详情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太平洋岛国所罗门群岛(见图1)当地时间2007年4月2日7时19分(北京时间4月2日4时39分),发生里氏8级强烈地震,所引发的山体滑坡和海啸,造成至少3人丧生,多人失踪。据此完成1-3题。

1.所罗门群岛位于

  A.东半球   B.西半球

  C.南半球   D.北半球

2.此次地震震中位于

  A.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

  B.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

  C.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

  D.印度洋板块与南极洲板块交界处

3.本次地震引发山体滑坡和海啸,反映了灾害的

  A.地域性   B.渐进性

  C.突发性   D.关联性

试题详情

16.读南极地区的三则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据南极长城站消息:中国第14次南极考察的气象科技人员在长城站测得降水的PH值为5.46,这是近半年来测得的第八次PH值小于5.6的酸性降水。

材料二:1987年南极哈雷湾上空臭氧总量变化图

材料三:科学家最近发现,南极上空渐渐出现了一种低空云团,象一团褐色的云雾,而且年复一年,越来越大,越来越浓没有消散或飘走的趋势。据分析,烟雾是由水汽、冰晶及悬浮在空气中密度很大的固体飘尘组成,飘尘主要成分是硫的氧化物。

(1)南极长城站位于60°W附近,它所面临的大洋是     

(2)从材料二可知,臭氧含量最低值为   DU(多布森单位),当臭氧含量在    DU时称臭氧层空洞。

(3)当南极臭氧层空洞最大时(  )

A.南极为秋季

B.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区的绵羊饲养即将进入忙碌期

C.华北平原冬小麦开始播种

D.北极地区极昼现象明显

(4)从材料三可知,南极上空含硫氧化合物是由人类      而来,请结合大气环流知识,分析烟雾在南极上空持久不散的原因。

(5)综合三则材料,南极地区环境问题的出现主要是           污染的结果。

说明:极地考察同样是重大地学科研项目。近年来我国对南极、北极科考都取得了很大进展,北极建设了科考站--黄河站,南极成功地确定的DOMA-A点,并将在此建设我国第三个南极站。本题主要引导学生观注极地地理现象和地理特征,以及人类活动对极地环境的影响。本题可以联系到极地气候、资源、洋流、极昼(夜)现象、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等内容。

答案:(1)大西洋  (2)110  200  (3)C  (4)燃烧煤和石油  南极上空有稳定的极地冷高压控制,致使烟雾持久不散  (5)大气环境

17.下为江苏省交通示意图(为简明起见,管道、航线没有表示),读图回答以下问题:

(1)江苏省境内由宁启铁路、新长铁路、               等和它们的站点共同构成了        运输网。沪宁、宁通、宁连、宁徐、京沪等高速公路和密如蛛网的其它公路、站点构成了      运输网。由京杭运河、    及支流和现代化港口组成了       运输网。而由上述运输网以及管道、航空运输网共同构成了       运输网。

(2)江苏的交通运输网络与全国和世界连接在一起,使江苏与世界联系更加密切而便捷。其中东起连云港,西到欧洲的     港的铁路被称为“         ”。这条铁路大大缩短了亚欧之间的距离,成为东西交通的大动脉。

(3)江苏的交通发展体现了现代交通发展的趋势是:

说明:在遇到考江苏的考题时,把江苏这个小区域放在一个大背景中去分析。如从自然地理角度来说,淮河以北的自然特征、与自然环境相关的农业生产等地理现象与黄淮海平原特征相近,南部则与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南方丘陵山区的气候、地形、水文特征相似。从人文地理角度看,苏南与苏北的差异,可以从分析我国三个经济地带或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差异的角度去分析。本题是以江苏交通建设为背景考查交通建设的相关知识,具体涉及的是交通运输网的形式和等级,以及交通运输发展的趋势。老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观注我省一些重点交通项目的建设,如宁启铁路建设的意义、线路选择,润扬长江大桥,京沪高速铁路的建设和站点区位选择等有关的内容。也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交通运输网在江苏的疏密差异、交通运输线路的走向所反映的地理特点以及形成原因等(与文化一章相联系)。

(1)津沪铁路、陇海铁路,铁路运输网;公路运输网;长江,内河(水运)运输网;江苏省级运输网  (2)鹿特丹,(第二)亚欧大陆桥  (3)高速化、专业化、网络化

18.下为我国某地地形示意图,读图回答:

 

(1)图中AB之间的水平距离约为       km。

(2)图中A、B中      点适合种植橡胶,原因是:

这里种植橡胶的限制性因素是:

(3)世界范围内橡胶种植纬度大体在南北纬17度之间,但该地区却达22度,主要是因为:

A.北有高大山脉,阻挡冷空气南下,气温高于同纬度其它地区

B.由于农业科技的发展,通过培育良种、改革农业种植技术

C.由于全球变暖,导致气温上升,使橡胶种植范围扩大

D.人们根据经济技术条件,对不适宜农业生产条件进行改造

(4)在图上画出一个最主要的分水岭。

说明:橡胶的北限扩展是我国农业科技人员数十年的艰苦努力成果,它也是人类改良品种、选择有利地形发展农业生产的一个典型事例,在课本中有具体的叙述。本题主要从本区种植橡胶的有利条件和限制性因素考虑。教师在指导学生答题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审题,注意两个问题的含义,并指导学生如何分析。

答案:(1)  55 

(2)  B  ;与A相比,B地处背风向阳的南坡,热量条件优于A地。热量条件不好,受台风和偶尔南下的冷空气影响,春季多阴雨等。

(3)B

(4)如图所示

 

19.南水北调是“十五”计划四大工程之一。由于北方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与大量浪费现象并存。因此,南水北调必须坚持“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生态后用水”的基本原则。读南水北调示意图,回答:

(1)东线从江苏扬州抽水站抽水,经________运河到天津;中线从汉江________水库引水,从郑州附近通过黄河;西线从金沙江________、大渡河等河流将水引入黄河。

(2)华北平原地区严重缺水的原因是:

人为原因是:

(3)南水北调对北方地区的意义:

说明:南水北调是近年来的热点问题,南水北调的线路、南水北调的原因、南水北调的意义以及南水北调的基本原则,一直是我们需要关心的问题。

答案:(1)京杭运河,丹江口水库,雅砻江。(2)自然原因:降水少蒸发量大,属于半湿润地区,且降水集中在7、8月份,许多都以洪水形式流入海洋;河流湖泊少,积蓄水量少。人为原因:工农业发达、人口稠密、污染和浪费现象严重。

(3)缓解水资源紧缺的局面,促进经济发展;改善北方地区投资环境,带动沿线地区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北方地区水资源,有利于改善北方地区生态环境。

20.2005年5月9日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日,同盟国对德国法西斯的伟大胜利,改变了世界历史进程和政治割据。下为当今欧洲政治地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字母代表的地理事物:

国家:A     ,B     ,C    

海峡:D     ;半岛:E    

(2)H和G是俄罗斯两个重要港口,根据它们的区位条件分析,     吞吐量较大,理由是                 

(3)下为城市F与北京的降水量示意图,试分析莫斯科与北京相比,降水季节分配有什么特点,原因是什么。

(4)简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什么影响。

(5)试从综合国力分析二战中苏德间的胜败原因。

说明:今年是二战胜利60周年,世界许多国家举行了规模盛大的庆祝活动。二战对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二战有可能成为今年高考的命题背景之一。本题是以二战为背景,综合考查欧洲的地理特征。这里选编了欧洲国家、城市、海域、岛屿等地理事物考查题,选编了气候特征的内容,还从世界政治地理格局的角度考查了二战的影响和综合国力的知识。我们出此题的目的是让老师和同学注意欧洲和俄罗斯的地理概况,以此为背景还可以考查许多内容,如欧洲的地形特征、气候特征、欧盟、欧洲的环境问题等。同时还可以关注日本的问题。

答案:(1)德国、法国、意大利、英吉利、巴尔干;(2)H,因为这里是俄罗斯经济发达的地区,且有四通八达的铁路运输网,腹地广阔。而G虽然终年不冻,且出海不需经过其他国家海域,但远离发达地区,吞吐量较小。(3)与北京相比,莫斯科降水相对均匀,其中冬季降水明显多于北京,而夏季降水远少于北京。原因是两者处在不同的大气环流控制之下,莫斯科受西风控制,而北京受季风环流影响;由于欧洲沿海有北大西洋暖流,加上海岸线曲折,地形平坦,海洋带来的水汽可以影响到莫斯科。而北京因处于我国北方,夏季风影响的时间较短,降水集中。(4)二战使美苏两国强大起来,英法严重削弱,德国一分为二,欧洲东西出现了分裂。美国和苏联由合作转向对立,形成两极格局。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殖民体系瓦解,广大发展中国家成为一支北新兴的政治力量。(5)二战中尽管德国在对苏联作战初期,采用闪电战术,在短期占据了优势,但最终是以彻底失败而告终。从综合国力角度看:①从基本实体看,德国国土面积较小,资源相对于苏联贫乏,人口数量也相对较少;而苏联国土辽阔,尽管在战争初期几乎完全失去了西部重要工业基地,但在东部地区建立了强大的工业体系;②从经济力量看,德国和苏联均为重工业为主的工业体系,生产能力强大;③从内政外交看,德国发动了战争,在国际上处于孤立地位,而苏联与世界广大爱好和平的国家组成了强大的同盟国,并且在抵御外来侵略面前,苏联国内人民团结一心。④此外两国均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和雄厚的科技实力。

试题详情

15.登山最佳时间在5月份而不是6月,可能是下列哪个现象有关:…………………(  )

A.5月份是珠峰地区白昼最长、气温最高的时间

B.5月份太阳高度最小,观测效果最佳

C.6月份西南季风活跃,山区风速增大

D.6月份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最强,危害较大

说明:珠峰高度的测量是今年一项重大地学科研项目,本题意在引导学生关注这些地学科研的进展。第一题是较为传统的题目,第二小题对学生可能有一定的难度,这里要注意引导学生了解南亚季风活动的规律及对该地区农业生产的影响,也可以与东亚季风的活动与我国雨带的移动规律联系起来。此外我们也可以关观注我国第一次进行海洋环球调查的有关情况。

答案:B、C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