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11.我国西北地区发展农业生产最主要的限制条件是 ()
A.土地资源不足
B.化肥农药不足
C.劳动力不足
D.水资源不足
解析 西北地区深居亚欧大陆内部,距海遥远,降水相对较少,干旱缺水是农业生产的最主要的限制条件。
答案 D
10.在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
A.广泛分布有肥沃的黑土
B.广泛分布有黄土
C.有淋溶强烈的砖红壤
D.有肥力较低的红壤
解析 A为东北,B为华北,C为华南。红壤发育在亚热带湿润气候下,且“酸、黏、瘦”,肥力较低。故D正确。
答案 D
9.华北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的地形地貌特征是 ()
A.平原广布且三面环山的马蹄形结构
B.以大平原和高原为主,从西到东地势降低
C.以山地、丘陵与盆地为主,地貌结构复杂
D.多低山丘陵
解析 A描述的是东北,C描述的是华中,D描述的是华南,故只有B正确。
答案 B
8.下列地理事物的排列顺序中,反映我国东部季风区热量交替自北向南变化规律的是()
A.针叶林-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
B.冬小麦-玉米-春小麦-水稻
C.棉花-亚麻-桑蚕丝-剑麻
D.一年一熟-一年两熟-两年三熟-一年三熟
解析 这道题综合考查东部季风区的南北差异,从植被类型的变化、粮食作物品种的变化、经济作物的分布和耕作制度四个方面进行考查。A项自针叶林到常绿阔叶林的递变规律正好反映了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到亚热带植被的变化。B项反映的粮食作物按热量由北到南递变应为春小麦、玉米、冬小麦、水稻。耕作制度从北到南应为一年一熟、两年三熟、一年两熟、一年三熟。
答案 A
7.东部季风区内部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热量条件的差异
B.水分条件的差异
C.垂直高度的差异
D.非地带性差异
解析 东部季风区南北跨纬度很大,由于纬度差异而导致南北热量差异大,故其内部差异主要是热量条件的变化而形成的。
答案 A
6.下列地区适宜种植春小麦的是()
A.华北平原 B.江汉平原
C.松嫩平原 D.四川盆地
解析 松嫩平原位于东北,受低温限制,冬小麦不能越冬,只能种春小麦,一年一熟。
答案 C
5.大兴安岭在我国地理分界上的作用是()
①既是中温带和暖温带,又是高原和平原之间的分界线②既是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又是耕作区与畜牧区之间的分界线③既是地势第一、二阶梯,又是内、外流域之间的分界线④既是森林和草原,又是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之间的分界线
A.①② B.②③
C.①③D.②④
解析 大兴安岭也是我国一条重要地理界线,它是我国第二、三级阶梯的界线,又是东北平原和内蒙古高原的界线。
答案 D
4.关于秦岭-淮河一线的叙述,其中正确的一组是()
①从气温来看,大致与1月0 ℃等温线相重合②从结冰期来看,以北地区河流无结冰期,以南河流有结冰期③从热量带来看,大致是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④从降水的情况看,大致与800毫米等降水量线相吻合⑤从干湿区来看,大致是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分界线⑥是油菜适宜种植地区的最北界⑦从植被来看,是森林和草原的分界线
A.③⑦ B.④
C.⑤⑥ D.③⑤⑦
解析 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因为该线有1月0 ℃等温线经过,故以北地区河流有结冰期,以南地区河流无结冰期。该线也是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但此线南北,都有油菜种植,两侧都有森林分布。
答案 B
3.有关我国年等降水量线分布及我国三大自然区分界的叙述,正确的是()
A.400 mm等降水量线大致通过大兴安岭-阴山-吕梁山-兰州-昆明-西藏东南部,它是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与东部季风区分界线
B.800 mm等降水量线大致通过秦岭-淮河一线和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它是东部季风区内华北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和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分界线
C.200 mm等降水量线大致从东北的大兴安岭起,斜向西南到喜马拉雅山脉东部,它是青藏高寒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分界线
D.1 600 mm等降水量线通过我国东南沿海一带,其西段是东部季风区与青藏高寒区分界线
解析 气候和地貌是我国三大自然区划分的依据,所以年等降水量线的分布是反映我国气候的重要指标。400 mm等降水量线是半湿润地区与半干旱地区分界线,它不通过昆明、西藏东南部,位置更偏西;200 mm等降水量线是西北干旱与半干旱区的分界线,大兴安岭大约与400 mm等降水量线吻合;东部季风区与青藏高寒区分界线是3 000米等高线;四条等降水量线的具体位置请从教材第2页图中感知。
答案 B
读“我国三大自然分布区图”,回答1-2题。
1.划分a、b、c三大自然区的主要依据是()
A.植被和土壤 B.土壤和气候
C.气候和地貌 D.地貌和植被
2地跨a、b、c三大自然区的省级行政区是()
A.西藏 B.四川
C.甘肃 D.陕西
解析 划分a、b、c三大自然区的主要依据是气候和地貌。地跨三大自然区的是甘肃省。
答案 1.C 2.C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