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23282  23290  23296  23300  23306  23308  23312  23318  23320  23326  23332  23336  23338  23342  23348  23350  23356  23360  23362  23366  23368  23372  23374  23376  23377  23378  23380  23381  23382  23384  23386  23390  23392  23396  23398  23402  23408  23410  23416  23420  23422  23426  23432  23438  23440  23446  23450  23452  23458  23462  23468  23476  447348 

10、复习记忆法。根据记忆规律,记忆和遗忘总是相伴存在的一对矛盾。已经贮存的知识信息,若不反复运用,强化信息的痕迹,将会自动丧失。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复习。复习时要注意及时性、经常性和综合性。

▲ 多彩化学漫步

人工合成牛胰岛素

早在1948年,英国生物化学家桑格就选择了一种分子量小,但具有蛋白质全部结构特征的牛胰岛素作为实验的典型材料进行研究。于1952年搞清了牛胰岛素的G链和P链上所有氨基酸的排列次序以及这两个链的结合方式。次年,他宣布破译出由17种51个氨基酸组成的两条多肽链牛胰岛素的全部结构。这是人类第一次搞清一种重要蛋白质分子的全部结构。桑格也因此荣获1958年诺贝尔化学奖。

从1958年开始,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和北京大学生物系三个单位联合,以钮经义为首,由龚岳亭、邹承鲁、杜雨花、季爱雪、邢其毅、汪猷、徐杰诚等人共同组成一个协作组,在前人对胰岛素结构和肽链合成方法研究的基础上,开始探索用化学方法合成胰岛素。经过周密研究,他们确立了合成牛胰岛素的程序。合成工作是分三步完成的:第一步,先把天然胰岛素拆成两条链,再把它们重新合成为胰岛素,并于1959年突破了这一难题,重新合成的胰岛素是同原来活力相同、形状一样的结晶。第二步,在合成了胰岛素的两条链后,用人工合成的B链同天然的A链相连接。这种牛胰岛素的半合成在1964年获得成功。第三步,把经过考验的半合成的A链与B链相结合。

在1965年9月17日完成了结晶牛胰岛素的全合成。经过严格鉴定,它的结构、生物活力、物理化学性质、结晶形状都和天然的牛胰岛素完全一样。这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的蛋白质,为人类认识生命、揭开生命奥秘迈出了可喜的一大步。这项成果获1982年中国自然科学一等奖。

问题: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是我国生命科学园中的一朵奇葩。试问:结晶牛胰岛素合成的化学意义和生物学意义分别是什么?

多彩化学漫步

研析:本题从化学史、生物史的角度考查现代科学前沿的有关简单化学、生物知识的问题。重在测试学生分析和综合、比较和论证等能力。

答案:化学意义:它突破了简单有机物和生物高分子的界限,开创了人工合成高分子的新时期,向人工合成生命物质又迈进了一大步。生物学意义:标志着人类在探索生命奥秘的历程中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对揭示生命现象的本质奠定了基础,并推动了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的发展。

优化考题新演练

试题详情

9、改错记忆法。改错是正确认识的开始。改错能为学生提供新的深刻的信息反馈。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因此要有意识地通过改错让学生加深记忆。

试题详情

5、对比记忆法。不同事物之间总有区别,有比较才有鉴别,抓住事物的本质区别。记忆起来就比较牢固了。对比记忆又分相似对比记忆,相反对比记忆和列表对比记忆等法。7、形象记忆法。用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基础来记忆的方法是形象记忆法。有些基本概念和是比较抽象且又难以用实验直接观察到的可用形象的描写、生动的比喻来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8、趣味记忆法。即寓知识球趣味之中的记忆方法,通常利用谐音、顺口溜、歌诀等帮助学生记忆。

试题详情

4、联系实验记忆法。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能使学生获得丰富的大量的感性认识,能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记忆。

试题详情

3、分散记忆法。对于一些繁多,但必须直接记忆的化学知识,要指导学生采取各个突破、分散记忆的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信心,增强记忆的效果。

试题详情

2、有意记忆法。记忆可分为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有意记忆是有预定目标并采用一定方法和步骤,经过一定努力的记忆方法,这种记忆方法,由球学生学习目标明确,注意图集中,有较高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大脑细胞处于强烈的兴奋状态,从而产生深刻的印象,记得快且牢固。

试题详情

典例8:2005年5月29日7时15分,宜昌市远安县茅坪场镇洪家垭煤矿井下南三平掘进头发生一起瓦斯爆炸事故,造成3人死亡,8人受伤。事故发生时有22人在井下作业,其中11人安全撤离。国家针对小煤矿的“关井压产”曾多次发出整治通知,但由于近期煤炭价格上扬,加之乡镇煤矿的停产整顿会直接影响当地财政税收,致使一些小煤矿矿主置工人生命安全于不顾,暗中又恢复了生产。

(1)在煤炭的形成过程中会产生瓦斯。瓦斯的主要成分是甲烷。请写出瓦斯爆炸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爆炸后,坑境内CO气体含量达10%以上,引起人体CO中毒。现场抢救CO中毒者,应立即采取什么措施?

(3)你对此事有何看法?

研析:(2)CO与血红蛋白的结合能力远远强于O2,因此,CO中毒的原理就是使人体缺氧。所以,现场抢救CO中毒者,必须设法改善中毒者缺氧的状态。

答案:(1)CH4+2O2→CO2+2H2O(2)将CO中毒者移至新鲜空气处,并设法改善中毒者缺氧的状态(例如人工呼吸等)。(3)这种只顾个人经济利益,而不顾工人安全的行径应该受到社会的谴责,法律的制裁。一方面,国家应该毫不手软地对小煤矿进行治理整顿,另一方面应对国民加强文化、道德教育,提高国民素质。

总结提升:本题联系小煤矿瓦斯爆炸这一社会热点问题,起点较高。第一问考查的是初中学过的知识,落点较低。第二问则是课本知识和生活中一些急救知识的综合考查。第三问开放性较强,答案会随同学们的情感、认识不同而不完全相同。通过本题,不仅巩固了课本知识,而且提高了同学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热情,有一举多得的作用。

拓展 变式
8. 2005年10月12日9时,我国成功发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遨游太空5天后准确降落。神舟推进舱段安装有4台额定真空推力2500N的轨道控制发动机,推进剂为四氧化二氮和一甲基肼(CH6N2),其主要反应为: CH6N2+N2O4→X+CO2↑+H2O(未配平)。由此可知X中一定含有的元素是
A.碳   B.氢    C.氧   D.氮
8.研析:“神舟六号”的成功发射对增强我国的国防力量和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都具有重要意义。本题起点高,但落点较低,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反应前有C、H、N、O四种元素,而反应后的已知生成物中只有C、H、O三种元素,故X中必须含有氮元素。
答案:D
 

▲   高考思维探究

[考题1](2005春-7)某校学生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下列家庭小实验不合理的是

A.用食醋除去暖水瓶中的薄层水垢

B.用米汤检验含碘盐中的碘酸钾(KIO3)

C.用食用碱(Na2CO3)溶液洗涤餐具上的油污

D.用灼烧并闻气味的方法区别纯棉织物和纯毛织物

研析:水垢的主要成分为碳酸钙和氢氧化镁,二者都可以溶于醋酸而被除去,A合理;淀粉遇碘(单质)变蓝色,此现象可用于淀粉或碘单质的检验,但必须要注意的是,淀粉遇到化合态的碘(如含碘盐中的碘酸钾)无明显现象,B不合理;C则是生活中的常识,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还将学到食用碱(Na2CO3)溶液洗涤餐具上的油污的具体原理,C合理;灼烧纯毛织物会有特殊的烧焦羽毛的气味,此法可用于检验富含蛋白质的纺织品与其它织品,D合理。

答案:B

考向指南:化学与STS关系密切,学习化学的目的就是要学以致用。利用化学知识来解决与之相关的生产和生活中的问题,寻找物质的用途,防止和治理环境污染等等。因此,这类问题必将成为化学联系实际的一类常考题型,也容易出在涉及多种学科的综合性试题里。

[考题2] (2005江苏化学-2)保护环境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下列做法:① 推广使用无磷洗衣粉  ② 城市垃圾分类处理  ③ 推广使用一次性木质筷子  ④ 推广使用清洁能源  ⑤ 过量使用化肥、农药  ⑥ 推广使用无氟冰箱。其中有利于保护环境的是

A.①②④⑤     B.②③④⑥     C.①②④⑥     D.③④⑤⑥

研析:本题考查环境保护的常识。① 推广使用无磷洗衣粉,可以有效控制“赤潮”等危害;② 城市垃圾分类处理,可以有效回收资源,减轻环境污染;③ 推广使用一次性木质筷子会浪费大量木材;④ 推广使用清洁能源能有效控制排入大气的有毒气体量,减轻“酸雨”等危害;⑤ 过量使用化肥、农药会造成环境污染;⑥ 推广使用无氟冰箱可以有效的减缓“臭氧空洞”的形成。

答案:C

课标点击: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也同时出现了两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资源问题,二是环境问题。这两个问题是新课标特别要求的,也必然会成为以后试题的热点题型。应该引起我们每名同学的高度重视。

[考题3] (05上海综合-11)观察下图,若用1 L水来代表地球上的总水量,要比较精确地量取地球上的淡水量,应选择的仪器是

    A. 100 mL烧杯     B. 50 mL烧杯     C. 100 mL量筒     D. 50 mL量筒

研析:由上图不难看出,若用1 L水来代表地球上的总水量,则地球上的淡水量为1 L×3%=0.03 L,即30mL。因此,选取50 mL量具即可,但烧杯不如量筒量筒精确,所以应选择的仪器是50 mL量筒。

答案:D

方法导引:本题联系同学们关心的淡水资源问题,实际考查的是对化学常见实验仪器(烧杯、量筒)的了解情况。如果从精确度考虑,选择量筒的原则有二:①一次性量取原则;②量程最小原则。一次性量取原则可以有效避免多次量取带来的重复误差,量程越小越精确,比如100 mL量筒的最小刻度是2 mL,而50 mL量筒最小刻度是1mL,在一次性量取的前提下,尽量选量程小的量筒可以将误差减到最小。

拓展 变式
9.面粉加工厂的车间里若悬浮着较多的面粉粉尘,遇明火就有发生爆炸的危险。下面是模拟粉尘爆炸的一个实验。如下图,在小塑料筒里放入干燥面粉,点燃蜡烛,用塑料盖盖住金属筒,迅速鼓入大量空气,不久,便会听到“砰”的一声,爆炸的气浪将金属筒上的塑料盖掀起。试问:

(1)在上述实验中,鼓入空气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
(2)下列情况下,不会发生爆炸的是_______________(填序号)。
①金属筒不加盖时;②蜡烛没有点燃时;③塑料筒中装的是煤粉时。
(3)面粉厂为了避免爆炸事故发生,应采取的安全措施有____________(写出一种即可)。
9.研析:本题考查燃烧的条件、爆炸及易燃易爆物的安全知识。实验中不断的鼓入空气,会把面粉吹起来,使金属筒内充满面粉,一旦遇到明火引起燃烧,就可能发生爆炸。燃烧引起的爆炸是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燃烧才可能发生,去掉金属盖使空间扩大了,就不容易发生爆炸,而蜡烛没有点燃根本就不会发生爆炸。
答案:(1)使面粉充满金属筒(2)①②(3)严禁烟火
 

Ž开拓学习新视野

▲ 课标知识拓展

[思想方法]

化学记忆十法

1、理解记忆法。记忆有机械记忆和理解记忆之分。理解记忆是建立在对事物内在规律理解的基础上的记忆,其效果远远超过死记硬背的机械记忆。

试题详情

典例5:由于条件所限,仅有一大一小两支试管和稀硫酸,甲、乙两同学各找来铝制牙膏皮,

各自设计一种装置来制取一试管氢气。他们设计装置如图所示:

(1)上述两装置相比,____________(填“甲”或“乙”)装置设计更合理。

(2)用较合理的装置来制取氢气,现欲使氢气充满收集气体的试管,应采取的措施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还可以用哪些物品代替牙膏皮或稀硫酸来完成反应?___________(填写一种物质即可)。

研析:用甲同学设计的装置实验时,产生的氢气由于密度小,而集中在大试管顶部,这时如果把大试管缓缓上移或小试管慢慢往下移动,就可把空气从试管中逐渐排出,从而收集到较为纯净的一试管氢气。而如果用乙同学设计的装置实验,产生的氢气大都从两试管的缝隙排出,同时由于小试管中的空气不易排出,而很难收集到纯净的氢气。

答案:(1)甲 (2)先使反应的试管口伸入收集试管的底部,然后慢慢往下移动 (3)废铁皮、铁钉、食醋等。

总结提升:本题中两同学设计的实验装置看上去好象非常相似,但从效果上却有天壤之别。甲同学设计的装置相当于我们平时比较熟悉的“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氢气的装置,只不过把中间的导管都省掉了。而乙同学设计的装置由于小试管上方是密封的,没法“换气”,因而不可行。我们平时掌握知识不能停留在表面,而应理解其实质,这样才能达到“以不变应万变” 的效果。

拓展 变式
5.现有下列实验仪器:

(1)写出仪器名称:a是_____,g是_____。
(2)给仪器b中液体进行加热时,液体的体积不能超过其容积的_____。
(3)用上述仪器组装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装置时,不需要用到的仪器是(填序号)_____。
(4)用排水法收集氧气的过程中,判断集气瓶中氧气已经收集满的方法是_____。
5.研析:本题考查同学们对常用实验仪器的识别以及使用常识,只要基础扎实即可顺利作答。
答案:(1)烧杯;酒精灯 (2)1/3 (3)a、d (4)瓶口有气泡冒出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