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5.有关东北地区土地资源优势的叙述,正确的是()
A.耕地面积大,但分布分散
B.宜农荒地多,但肥力不高
C.有大面积肥沃的红土地
D.东北平原地势平坦,适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
解析 东北耕地面积广大,约占全国耕地的1/5,大部分地区是有机质含量很高的黑土、黑钙土,生产力较高,是我国肥力最高的土壤之一。东北平原地势平坦,宜农荒地多,耕地集中连片分布,非常适于机械化作业。
答案 D
4.指出四幅图中,地形名称与图中排序相符的是()
A.①三江平原②洞庭湖平原③鄱阳湖平原④江汉平原
B.①江汉平原②鄱阳湖平原③洞庭湖平原④三江平原
C.①江汉平原②洞庭湖平原③鄱阳湖平原④三江平原
D.①三江平原②鄱阳湖平原③洞庭湖平原④江汉平原
解析 从图中可知,①为江汉平原,②为洞庭湖平原,③为鄱阳湖平原,④为三江平原。
答案 C
3..东北区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分布符合由南到北顺序的是()
A.温度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
B.森林类型:暖温带常绿林、温带针阔混交林、寒温带针叶林
C.作物:冬小麦、春小麦、甜菜
D.土壤:黑土、黑钙土、草甸黑土
解析 东北地区由南向北依次为暖温带、中温带和寒温带。
答案 A
2.东北地区的气候类型是()
A.暖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
B.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气候
C.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
D.寒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
解析 东北地区地处我国东部季风区,属季风气候;从温度带上看,属温带;从干湿状况看,属湿润半湿润地区。
答案 C
1.关于东北平原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东北平原分布于黑龙江、吉林和辽宁三省境内,地势北高南低
B.夏季热量充足,日照时间长,能够满足玉米生产所需的热量条件
C.是我国冬小麦、甜菜、大豆、玉米等农作物的最大生产基地
D.冬季气候寒冷,土地冻结对来年春天农业生产、作物播种和生长不利
解析 东北地区夏季热量充足,日照时间长,喜温的玉米等农作物能够在东北种植。
答案 B
31.(6分)读下图及文字材料,回答问题。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生态农业布局的国家。很早以前,我国劳动人民就学会了利用桑叶喂蚕、蚕沙(蚕粪)养鱼、塘泥肥桑的方法,创造了“桑基鱼塘”这种古老的生态农业模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桑基鱼塘”这种农业布局也得到了不断完善和发展。现在我国一些地区的人们改变以蚕沙直接下鱼塘的老办法,将蚕沙、人畜粪便、秸秆、杂草、树叶等投入沼池内发酵,制成沼气作为燃料,然后再用沼渣喂鱼。这样,就把传统的“桑-蚕-鱼”农业结构,变成了“桑-蚕-气-鱼”的新型农业结构。
(1)按农业地域类型,“桑基鱼塘”属于___________农业,这种农业类型能使_________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将农业与副业生产紧密联系,取得了___________效益、社会效益和_____________效益的统一。
(2)该文化景观属于()
A.自然景观
B.物质文化景观
C.精神文化景观
D.非物质文化景观
(3)该系统景观是一个人类活动顺应___________规律,并充分利用___________的生动例证。
(4)“桑基鱼塘”最早出现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后来太湖平原等地也逐渐出现了这种生态农业形式,在文化扩散上这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扩散,扩散的前提条件是后来的地区与珠江三角洲有着相同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该题综合性较强,将农业地域类型、能源分类、文化景观、文化扩散等多方面知识融为一体,要求学生在解题过程中重视前后知识的联系与迁移。
答案 (1)混合土地经济生态(或环境)
(2)B
(3)自然发展 自然资源
(4)刺激 自然环境(或自然条件)
高三地理同步检测十三
商品农业区域的开发
说明:本试卷分为第Ⅰ、Ⅱ卷两部分,请将第Ⅰ卷选择题的答案填入题后括号内,第Ⅱ卷可在各题后直接作答。
第Ⅰ卷(选择题)
30.(6分)南方低山丘陵区许多地方农民使用沼气,沼气的使用,不仅解决了农村燃料不足的问题,而且有利于环境改善。
(1)请将下列备选答案的相关数码写在图中A、B、C、D处。
①生活燃料②沼气池③种植业④畜牧业
(2)图中a表示__________,b表示_____________。
(3)沼气的使用,直接缓解了广大农村生活能源问题,间接保护了_____________,减少了水土流失。
(4)利用沼气的季节,广东与湖北相比,哪个长?
解析 沼气池是利用人畜粪便、秸秆等发酵产生沼气的地方,沼气作生活燃料,池中废渣肥田,发展种植业,种植业的发展可为畜牧业提供更多饲料,从而发展畜牧业,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发展又可为制取沼气提供更多原料--秸秆、畜粪等。只要理顺了上述关系,本题就能迎刃而解。
答案(1)A-③B-④C-②D-①
(2)废渣沼气
(3)植被
(4)广东。
29.(10分)读A、B、C三图,回答问题。
A
(1)A、B、C三图都表示我国不同地区的立体农业模式,其中A模式分布在________地区,B模式分布在____________地区,C模式分布在______________地区。
(2)A、B、C三种立体农业模式,在国土整治中都遵循的共同原则是_______________。
(3)写出三种模式的名称:
A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_____。
(4)A、B、C三种立体农业模式,有哪些经济和环境效益?
解析 该题综合考查了我国在国土整治过程中的三个成功的整治措施。三种不同的立体农业模式都是遵循因地制宜原则而建立的。A图是黄淮海平原的鱼塘-台田模式,B图是南方丘陵山区的立体农业模式,C图是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模式,这三种农业生产模式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而且遵循自然规律,建立了良性循环,改善了生存环境。
答案(1)黄淮海平原的低湿地 南方丘陵山区水土流失 珠江三角洲水网密布
(2)因地制宜(治水)
(3)鱼塘-台田模式 千烟洲立体农业模式 基塘农业模式
(4)使我国的传统农业逐步向现代的集约化经营发展,形成商品性农业和具有一定规模的优势农产品商品基地。最大限度地将资源优势转向经济优势,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正确协调人地关系,建立良性生态循环,防止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改善生存环境。
28.(7分)下表为湖南省南部某山区县1961-2001年有关情况的统计资料,读后回答下列问题。
|
1961年 |
2001年 |
耕地面积(k㎡) |
400 |
521 |
森林覆盖率(%) |
36.79 |
20.46 |
气温年较差(℃) |
24.1 |
27.6 |
年降水量(mm) |
1
369 |
1
087 |
雨季地表径流量(亿) |
7.1 |
8.2 |
水土流失面积(k ) |
31 |
68 |
粮食总产量(万吨) |
9.6 |
11.9 |
人口(万) |
21.5 |
40.1 |
(1)40年来,该县耕地、森林覆盖率的变化为_____________,造成当地农民不断开荒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0年来,该县降水量减少20%,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虽然降水量减少,但雨季地表径流量反而增加,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40年来,该地水土流失面积扩大2倍多,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当地的人地关系状况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改善当地人地关系的基本策略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降水量减少但雨季径流反而增加,这从反面体现了植被在涵养水源方面的重要作用。
答案 (1)耕地扩大、森林减少 人口增长过快
(2)森林被大量砍伐,蒸腾作用减弱 植被破坏,涵养水源能力下降,下渗量减少
(3)毁林开荒,农村生活能源缺乏 矛盾突出(日趋紧张)
(4)控制人口增长 大力发展林业等多种经营
27.(10分)读“黄淮海平原某地盐分变化图”,回答下列问题。
Ⅰ重盐碱0-40 cm土层盐分季节变化与蒸发、降水差值变化图
Ⅱ强排前后土壤盐分变化(盐池刘村,1989年)
(1)Ⅰ图中表示蒸发、降水差值曲线的是____________,表示盐分变化曲线的是。该图反映了蒸发、降水差值和土壤盐分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
(2)该地雨季在__________月,易发生__________灾害。该地易发生干旱灾害的时间在____________________两月。
(3)Ⅰ图表示土壤中水盐运动的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
(4)Ⅱ图表明土壤盐分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_____________。为保证作物生长,必须降低的含盐量,常用的________________方法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5)Ⅱ图不同的时间土壤盐分发生变化的原因是采用了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该方法的最终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首先根据Ⅰ图判断土壤中盐分含量不可能小于零,得出A是蒸发、降水差值曲线,B是含盐量变化曲线,然后再判断两者之间的关系。Ⅱ图主要反应了土壤盐碱化的治理方法及其取得的效果。
答案 (1)A B蒸发、降水差值大时,土壤含盐量高,蒸发、降水差值小时,土壤含盐量低,两者基本呈正相关
(2)7、8 洪涝 4、5
(3)春秋返盐,夏季淋盐,冬季盐分相对稳定
(4)表聚性 作物土壤根区 引淡淋盐 井灌井排
(5)井灌井排 使咸水淡化,土体脱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