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233708  233716  233722  233726  233732  233734  233738  233744  233746  233752  233758  233762  233764  233768  233774  233776  233782  233786  233788  233792  233794  233798  233800  233802  233803  233804  233806  233807  233808  233810  233812  233816  233818  233822  233824  233828  233834  233836  233842  233846  233848  233852  233858  233864  233866  233872  233876  233878  233884  233888  233894  233902  447348 

5.有关东北地区土地资源优势的叙述,正确的是()

A.耕地面积大,但分布分散

B.宜农荒地多,但肥力不高

C.有大面积肥沃的红土地

D.东北平原地势平坦,适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

解析 东北耕地面积广大,约占全国耕地的1/5,大部分地区是有机质含量很高的黑土、黑钙土,生产力较高,是我国肥力最高的土壤之一。东北平原地势平坦,宜农荒地多,耕地集中连片分布,非常适于机械化作业。

答案 D

试题详情

4.指出四幅图中,地形名称与图中排序相符的是()

A.①三江平原②洞庭湖平原③鄱阳湖平原④江汉平原

B.①江汉平原②鄱阳湖平原③洞庭湖平原④三江平原

C.①江汉平原②洞庭湖平原③鄱阳湖平原④三江平原

D.①三江平原②鄱阳湖平原③洞庭湖平原④江汉平原

解析 从图中可知,①为江汉平原,②为洞庭湖平原,③为鄱阳湖平原,④为三江平原。

答案 C

试题详情

3..东北区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分布符合由南到北顺序的是()

A.温度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

B.森林类型:暖温带常绿林、温带针阔混交林、寒温带针叶林

C.作物:冬小麦、春小麦、甜菜

D.土壤:黑土、黑钙土、草甸黑土

解析 东北地区由南向北依次为暖温带、中温带和寒温带。

答案 A

试题详情

2.东北地区的气候类型是()

A.暖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

B.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气候

C.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

D.寒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

解析 东北地区地处我国东部季风区,属季风气候;从温度带上看,属温带;从干湿状况看,属湿润半湿润地区。

答案 C

试题详情

1.关于东北平原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东北平原分布于黑龙江、吉林和辽宁三省境内,地势北高南低

B.夏季热量充足,日照时间长,能够满足玉米生产所需的热量条件

C.是我国冬小麦、甜菜、大豆、玉米等农作物的最大生产基地

D.冬季气候寒冷,土地冻结对来年春天农业生产、作物播种和生长不利

解析 东北地区夏季热量充足,日照时间长,喜温的玉米等农作物能够在东北种植。

答案 B

试题详情

31.(6分)读下图及文字材料,回答问题。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生态农业布局的国家。很早以前,我国劳动人民就学会了利用桑叶喂蚕、蚕沙(蚕粪)养鱼、塘泥肥桑的方法,创造了“桑基鱼塘”这种古老的生态农业模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桑基鱼塘”这种农业布局也得到了不断完善和发展。现在我国一些地区的人们改变以蚕沙直接下鱼塘的老办法,将蚕沙、人畜粪便、秸秆、杂草、树叶等投入沼池内发酵,制成沼气作为燃料,然后再用沼渣喂鱼。这样,就把传统的“桑-蚕-鱼”农业结构,变成了“桑-蚕-气-鱼”的新型农业结构。

(1)按农业地域类型,“桑基鱼塘”属于___________农业,这种农业类型能使_________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将农业与副业生产紧密联系,取得了___________效益、社会效益和_____________效益的统一。

(2)该文化景观属于()

A.自然景观

B.物质文化景观

C.精神文化景观

D.非物质文化景观

(3)该系统景观是一个人类活动顺应___________规律,并充分利用___________的生动例证。

(4)“桑基鱼塘”最早出现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后来太湖平原等地也逐渐出现了这种生态农业形式,在文化扩散上这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扩散,扩散的前提条件是后来的地区与珠江三角洲有着相同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该题综合性较强,将农业地域类型、能源分类、文化景观、文化扩散等多方面知识融为一体,要求学生在解题过程中重视前后知识的联系与迁移。

答案 (1)混合土地经济生态(或环境)

(2)B

(3)自然发展 自然资源

(4)刺激 自然环境(或自然条件)

高三地理同步检测十三

商品农业区域的开发

说明:本试卷分为第Ⅰ、Ⅱ卷两部分,请将第Ⅰ卷选择题的答案填入题后括号内,第Ⅱ卷可在各题后直接作答。

第Ⅰ卷(选择题)

试题详情

30.(6分)南方低山丘陵区许多地方农民使用沼气,沼气的使用,不仅解决了农村燃料不足的问题,而且有利于环境改善。

(1)请将下列备选答案的相关数码写在图中A、B、C、D处。

①生活燃料②沼气池③种植业④畜牧业

(2)图中a表示__________,b表示_____________。

(3)沼气的使用,直接缓解了广大农村生活能源问题,间接保护了_____________,减少了水土流失。

(4)利用沼气的季节,广东与湖北相比,哪个长?

解析 沼气池是利用人畜粪便、秸秆等发酵产生沼气的地方,沼气作生活燃料,池中废渣肥田,发展种植业,种植业的发展可为畜牧业提供更多饲料,从而发展畜牧业,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发展又可为制取沼气提供更多原料--秸秆、畜粪等。只要理顺了上述关系,本题就能迎刃而解。

答案(1)A-③B-④C-②D-①

(2)废渣沼气

(3)植被

(4)广东。

试题详情

29.(10分)读A、B、C三图,回答问题。

 

             A

(1)A、B、C三图都表示我国不同地区的立体农业模式,其中A模式分布在________地区,B模式分布在____________地区,C模式分布在______________地区。

(2)A、B、C三种立体农业模式,在国土整治中都遵循的共同原则是_______________。

(3)写出三种模式的名称:

A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_____。

(4)A、B、C三种立体农业模式,有哪些经济和环境效益?

解析 该题综合考查了我国在国土整治过程中的三个成功的整治措施。三种不同的立体农业模式都是遵循因地制宜原则而建立的。A图是黄淮海平原的鱼塘-台田模式,B图是南方丘陵山区的立体农业模式,C图是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模式,这三种农业生产模式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而且遵循自然规律,建立了良性循环,改善了生存环境。

答案(1)黄淮海平原的低湿地 南方丘陵山区水土流失 珠江三角洲水网密布

(2)因地制宜(治水)

(3)鱼塘-台田模式 千烟洲立体农业模式 基塘农业模式

(4)使我国的传统农业逐步向现代的集约化经营发展,形成商品性农业和具有一定规模的优势农产品商品基地。最大限度地将资源优势转向经济优势,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正确协调人地关系,建立良性生态循环,防止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改善生存环境。

试题详情

28.(7分)下表为湖南省南部某山区县1961-2001年有关情况的统计资料,读后回答下列问题。

 
1961年
2001年
耕地面积(k㎡)
400
521
森林覆盖率(%)
36.79
20.46
气温年较差(℃)
24.1
27.6
年降水量(mm)
1 369
1 087
雨季地表径流量(亿)
7.1
8.2
水土流失面积(k )
31
68
粮食总产量(万吨)
9.6
11.9
人口(万)
21.5
40.1

(1)40年来,该县耕地、森林覆盖率的变化为_____________,造成当地农民不断开荒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0年来,该县降水量减少20%,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虽然降水量减少,但雨季地表径流量反而增加,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40年来,该地水土流失面积扩大2倍多,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当地的人地关系状况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改善当地人地关系的基本策略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降水量减少但雨季径流反而增加,这从反面体现了植被在涵养水源方面的重要作用。

答案 (1)耕地扩大、森林减少 人口增长过快

(2)森林被大量砍伐,蒸腾作用减弱 植被破坏,涵养水源能力下降,下渗量减少

(3)毁林开荒,农村生活能源缺乏 矛盾突出(日趋紧张)

(4)控制人口增长 大力发展林业等多种经营

试题详情

27.(10分)读“黄淮海平原某地盐分变化图”,回答下列问题。

Ⅰ重盐碱0-40 cm土层盐分季节变化与蒸发、降水差值变化图

Ⅱ强排前后土壤盐分变化(盐池刘村,1989年)

(1)Ⅰ图中表示蒸发、降水差值曲线的是____________,表示盐分变化曲线的是。该图反映了蒸发、降水差值和土壤盐分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

(2)该地雨季在__________月,易发生__________灾害。该地易发生干旱灾害的时间在____________________两月。

(3)Ⅰ图表示土壤中水盐运动的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

(4)Ⅱ图表明土壤盐分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_____________。为保证作物生长,必须降低的含盐量,常用的________________方法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5)Ⅱ图不同的时间土壤盐分发生变化的原因是采用了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该方法的最终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首先根据Ⅰ图判断土壤中盐分含量不可能小于零,得出A是蒸发、降水差值曲线,B是含盐量变化曲线,然后再判断两者之间的关系。Ⅱ图主要反应了土壤盐碱化的治理方法及其取得的效果。

答案 (1)A B蒸发、降水差值大时,土壤含盐量高,蒸发、降水差值小时,土壤含盐量低,两者基本呈正相关

(2)7、8 洪涝 4、5

(3)春秋返盐,夏季淋盐,冬季盐分相对稳定

(4)表聚性 作物土壤根区 引淡淋盐 井灌井排

(5)井灌井排 使咸水淡化,土体脱盐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