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23334  23342  23348  23352  23358  23360  23364  23370  23372  23378  23384  23388  23390  23394  23400  23402  23408  23412  23414  23418  23420  23424  23426  23428  23429  23430  23432  23433  23434  23436  23438  23442  23444  23448  23450  23454  23460  23462  23468  23472  23474  23478  23484  23490  23492  23498  23502  23504  23510  23514  23520  23528  447348 

12. 近来, 科学家研制了一种新型的乙醇电池(DEFC), 它用磺酸类质子作溶剂, 在200℃左右时供电, 乙醇电池比甲醇电池效率高出32倍且更加安全。电池总反应式为: C2H5OH+3O2 2CO2+3H2O。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C2H5OH在电池的负极上参加反应

B. 1 mol乙醇被氧化转移6 mol电子

C. 在外电路中电子由负极沿导线流向正极

D. 电池正极得电子的物质是O2

[解析]选B。由原电池反应的原理, 原电池中负极发生氧化反应, 正极发生还原反应, 乙醇在反应中被氧化, 发生氧化反应, 则表明乙醇在负极上发生反应, 故A项正确; B项中, 由电池的总反应式可知, 1 mol乙醇被氧化, 同时有3 mol O2被还原, 则转移的电子为3 mol×4=12 mol, 故B项不正确; 外电路中电子流向和电流流向相反, 即从负极流向正极, 所以C项正确; 在正极上发生反应的物质是O2, O2得电子, 所以D项正确。

试题详情

11. 某温度下, 在一固定容积的容器中进行反应H2(g)+I2(g) 2HI(g), 下列情况一定能说明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

A. 压强不再随时间而改变时

B. 气体的总质量不再改变时

C. 混合气体中各组成成分的含量不再改变时

D. 单位时间内每消耗1 mol I2, 同时有2 mol HI生成时

[解析]选C。判断一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 从宏观上看各种成分的量是否再发生改变, 从微观上看正、逆反应速率是否相等。因为此反应中各成分均为气体且反应前后气体的物质的量相等, 所以无论是否达到平衡, 压强和质量都不发生改变, 故A、B两项不正确。消耗I2与生成HI的方向均为正反应方向, D项不能证明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 故D不正确。

试题详情

10.(2009·武汉高一检测)向四个体积相同的密闭容器

中分别充入一定量的SO2和O2, 开始反应时, 按正反应速率

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正确的是( )

①500 ℃, 10 mol SO2和5 mol O2反应

②500 ℃, 用V2O5作催化剂, 10 mol SO2和5 mol O2反应;

③450 ℃, 8 mol SO2和5 mol O2反应

④500 ℃, 8 mol SO2和5 mol O2反应。

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②①④③ D.④③②①

[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所涉及的影响因素为浓度、温度和催化剂。反应速率最快的一定是有催化剂的②; ③和④比较当然是500℃时比

450℃时快, 故反应速率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②①④③。

试题详情

9. 将煤块粉碎、经脱硫处理、在适当过量的空气中燃烧, 这样处理的目的是( )

①使煤充分燃烧, 提高煤的利用率

②减少SO2的产生, 避免造成“酸雨”

③减少有毒的CO产生, 避免污染空气

④减少CO2的产生, 避免“温室效应”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解析]选A。煤块粉碎是为了燃烧更充分, 提高利用率, 减少CO的产生, 但不能减少CO2的产生, 脱硫处理是为了减少SO2的产生, 避免造成“酸雨”。

试题详情

8. 氢气在氯气中燃烧时产生苍白色火焰。在反应过程中, 破坏1 mol 氢气中的化学键消耗的能量为Q1 kJ, 破坏

1 mol 氯气中的化学键消耗的能量为Q2 kJ, 形成1 mol 氯化氢中的化学键释放的能量为Q3 kJ。下列关系式中, 正确的是( )

A. Q1+Q2>Q3 B. Q1+Q2>2Q3

点燃
 
C. Q1+Q2<Q3 D. Q1+Q2<2Q3

[解析]选D。氢气在氯气中燃烧: Cl2+H2 ====2HCl, 该反应放出热量, 即反应中形成化学键所释放的能量大于断裂化学键所吸收的能量。在反应中, 要破坏1 mol H-H键、1 mol Cl-Cl键, 形成2 mol H-Cl键, 所以2Q3-(Q1+Q2)>0, 即Q1+Q2<2Q3

试题详情

7. 下列每组物质中含有的化学键类型相同的是( )

A. NaCl、HCl、H2O、NaOH

B. Cl2、Na2S、HCl、SO2

C. HBr、CO2、H2O、CS2

D. Na2O2、H2O2、H2O、O3

[解析]选C。解此类题目的关键在于弄清各类化学键的形成本质。离子键是由阴、阳离子相互作用形成的, 非极性键是由同种元素原子形成的共价键, 极性键是由不同种元素原子形成的共价键。A项中NaCl与NaOH中含有离子键, 而HCl和H2O中只有共价键, NaOH中也含有共价键; B项Cl2、HCl、SO2中只含有共价键, 而Na2S中只含离子键; 而C项中均含有共价键; D项中Na2O2含离子键、共价键, H2O2、H2O、O3中只含共价键, 故C项正确。

试题详情

6. (2009·山东高考)2SO2(g)+O2(g)2SO3(g)是制备硫酸的重要反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催化剂V2O5不改变该反应的逆反应速率

B. 增大反应体系的压强反应速率一定增大

C. 该反应是放热反应, 降低温度将缩短反应达到平衡的时间

D. 在t1、t2时刻, SO3(g)的浓度分别是c1, c2, 则时间间隔t1-t2内, SO3(g)生成的平均速率为u=

[解析]选D。加入催化剂同时改变正、逆反应速率, A项错误; 若是恒容条件, 增加不参与反应的气体而使反应体系的压强增大, 由于浓度不变, 反应速率就不变, B项错误; 降低温度使反应速率降低, 将增大反应达到平衡的时间, C项错误; 根据计算平均速率的定义公式可得D项正确。

试题详情

5. (2010·连云港高一检测)下列化合物中, 阴离子半径和阳离子半径之比最大的是( )

A. LiI B. NaBr C. KCl D. CsF

[解析]选A。第ⅦA族元素阴离子半径大小顺序是I->Br->Cl->F-, 第ⅠA族元素阳离子半径大小顺序是Cs+>K+>Na+>Li+, 故阴离子半径和阳离子半径之比最大的是LiI。

试题详情

4. 具有下列结构的原子, 其元素一定属于ⅡA族元素的是( )

A. 最外层电子数与次外层电子数相等的原子

B. M层电子数为K层电子数一半的原子

C. 最外层有2个电子的原子

D. M层电子数等于其内层电子数之和1/5的原子

[解析]选D。解题时应根据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推断出具体的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再进行判断。A中最外层电子数可能是2, 也可能是8, 所以A错; K层电子数的一半为1, 所以肯定不在ⅡA族; 最外层有2个电子的原子可以是He也可以是过渡元素, 所以也不一定在ⅡA族; D中原子的内层电子数为10, 则M层电子数为2, 即为12号元素Mg, 属于ⅡA族, 所以D正确。

试题详情

3. 钾的金属活动性比钠强, 根本原因是( )

A. 钾的密度比钠的小

B. 钾原子的电子层比钠原子多一层

C. 钾与水反应比钠与水反应更剧烈

D. 加热时, 钾比钠更易汽化

[解析]选B。金属活动性属于化学性质, 化学性质决定于(原子)结构。钾有4个电子层, 而Na只有3个电子层; 最外层电子数相等, 原子核对外层电子的引力K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