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空气流越过山脉后,沿坡下降,空气绝热增温,使背风坡空气温度与湿度与迎风坡差异较大,如右图所示,甲、乙海拔相同,读图回答24-25题。
24.有关甲、乙两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A.同一自然带出现的高度乙地<甲地
B.同一自然带分布最高高度甲地<乙地
C.气温甲地=乙地
D.甲、乙二地生物种类甲地>乙地
25.图示现象对当地生产生活的影响是
A.导致甲坡水源充足,昼夜温差加大,农作物营养积累多,产量高,品质高
B.夏末可使乙坡粮食和水果早熟,影响产量
C.该地区聚落多分布于乙坡
D.甲坡交通线路沿河谷布局,乙坡交通线路多沿冲积扇缘布局
卷Ⅱ(综合题,共50分)
23.2008年新春佳节前夕,我国南方广大地区遭遇了50年不遇的暴雪冰冻灾害。有关专
家认为,“拉尼娜”是导致此次极端天气现象的原因之一(“拉尼娜”是指东太平洋
赤道海域水温的异常偏低现象),这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A.整体性 B.差异性 C.地带性 D.非地带性
完成20-22题。
20.下列工厂适于在市中心布局的是
A.自行车零件厂 B.纸箱包装厂
C.高档时装厂 D.新闻印刷厂
21.图中显示的工业规模变化的特点是
A.外围工业规模不断扩大 B.历史继承性突出
C.市中心规模在不断减小 D.工业在城市中地位一直较低
22.这种变化最主要是为了
A.降低运费成本 B.降低土地成本
C.降低能源消耗 D.降低城市人口密度
读中国地理要素分界线图,完成18-19题。
18.图中a、b、c、d各界线描述正确的是
A.a是旱作与水田农业区的分界线
B.b是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C.c是地势第一级阶梯与
第二级阶梯的分界线
D.d是天然牧场分界线
19.图中a、b界线非常接近地区,可能
划分出的区域是
A.牧区、农耕区
B.半湿润区、湿润区
C.汉语言区、少数民族语言区
D.发达区、欠发达区
读某城市工业集聚规模随时间变化示意图,
读人口迁移模式图,完成15-17题。
15.属于国际人口迁移的箭头有
A.(2) B.(4)
C.(5) D.(6)
16.最有可能开发新国土的箭头有
A.(3) B.(4)
C.(5) D.(6)
17.下列国家目前与图中P、Q两国人口迁移状况相类似的是
A.美国 B.日本 C.澳大利亚 D.墨西哥
读下两图回答第12-14题。下图甲中的大圆表示晨昏圈,P点是纬线圈与晨昏圈的切点,Q(0o,90oE)地方时是12点。
12.此时,以下地点位于
昼半球的是
A.45oN,90oW
B.45oS,160oW
C.70oS,120oE
D.0o,160oE
13.若图乙中的曲线表示当日P地太阳高度变化情况,则太阳直射点的纬度约是
A.46o B.23o C.12o D.8o
14.此日之后,大约至少需要多少天P点的太阳高度角可达一年中最大值
A.约半年 B.约三个月 C.约一个半月 D.约半个月
读华北某区域等高线和等潜水位线图。回答9-11题。
9.造成该区域甲地地貌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风力搬运 B.地壳抬升
C.流水侵蚀 D.流水沉积
10.图中一定有地下水出露的地点是
A.甲 B.乙
C.丙 D.丁
11.从等高线分析,图示区域最有可能
经常发生的地质灾害是
A.滑坡 B.火山
C.泥石流 D.地震
读我国部分山地垂直带谱,完成6-8题。
6.按高纬到低纬排序正确的是
A.甲-乙-丙
B.乙-丙-甲
C.丙-甲-乙
D.甲-丙-乙
7.图中针叶林分布高度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A.热量 B.水分
C.坡向 D.地形
8.丙图中苔原带缺失的原因是
A.纬度低 B.海拔高度低 C.处于阴坡 D.处于背风坡
读世界轮廓图,完成3-5题。
3.当图中a点某日最短杆影与杆长相等时,下列各地发生的现象正确的是
A.b地旭日东升
B.c地人影朝西南
C.d地牧民正在剪羊毛
D.e地正值降水稀少季节
4.一个月后,对各地可能发生的现象
描述一定不正确的是
A.b地白昼变长
B.e地牧草茂盛
C.a、d两地河流都已入汛
D.c、e两地气温都在下降
5.图中作物分布与事实最不符合的是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