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42、下图是风力作用形成的一种地貌类型,读图回答问题。(10分)
(1)这种地貌是由风力的_ 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作用形成的。
(2)图中地区的盛行风向是____ ________。
(3)P与Q的相对高度应为________________米之间。
(4)该类地形在我国主要分布的地区是__ _________,近年来我国此类地貌扩大的主要人为因素是 ___、 ___、_ _ __等。
(5)恢复__ ___是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我国治理上述地貌的重要生物工程是
__。
41、下图表示的是地形剖面图以及对应的气候资料,读图回答问题:(10分)
(1)夏季月均温最小值出现在海拔约_____________米处。
(2)冬季出现大面积逆温的两个地区中,地势起伏较大的位于天山_____________侧。
(3)海拔2000米高度上,南、北两坡年降水量分别为____________毫米、____________毫米。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只考虑温度高低,则天山北麓牲畜过冬的牧场应位于海拔_____________米。
40、该铁路穿越的最大地形障碍位于 ( )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座 号 |
|
总 分 |
|
第 II 卷
图中等值线反映某地区多年粮食平均单产分布情况,其中A>B>C>D。读图完成38-39题。
38、影响图中等值线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①地形 ②气候 ③土壤 ④水源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9、制约该地农业发展的最主要自然灾害是
A.地震 B.泥石流
C.旱涝 D.寒潮
下图为我国新建的铁路运输线,读图完成40题。
37、右图为我国西部某区域7月均温(℃)等值线图,导致甲、乙两地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两地距海远近不同
B.甲地为盆地、乙地为高原
C.高山阻挡了水汽输送
D.两地纬度差异大
36、若只考虑风力与沙源因素,我国北方地区的沙尘暴以冬春季最多;若再考虑地面状况及空气对流因素,则尤其以春季最多,原因主要有
①春季与冬季比较,春季的地面状况更干燥、裸露
②春季与冬季比较,春季的地面植被更多
③春季与冬季比较,春季出现逆温现象的时数增加
④春季与冬季比较,春季出现逆温现象的时数减少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下图为中国5个省市粮食产量、人均粮食和人均耕对比图。读图回答34-35题。
34、与乙、丙、丁3个省市对应的依次是
A. 苏、鲁、粤 B. 京、吉、苏 C. 吉、苏、鲁 D. 粤、京、吉
35、与全国相比,戊人均耕地和人均粮食的关系有特殊性,其主要原因是
A. 人口数量增长较快 B. 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C. 耕地面积逐年减少 D. 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增加
中国气象局与交通部2006年10月15日联合发布全国主要公路气象预报:15日20时至16日20时,……内蒙古中部的部分地区有沙尘天气。土壤风蚀是沙尘暴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形成沙尘暴的条件主要是干旱、大风、对流旺盛,若对流层大气出现逆温现象可以抑制沙尘暴。
读表,据此回答31-33题。
我国北纬35°-40°之间大陆上四地的气候资料
地点 |
① |
② |
③ |
④ |
年降水量(mm) |
15.6 |
466.6 |
777.4 |
205.4 |
一月平均气温(℃) |
-8.5 |
-6.6 |
-1.2 |
-9.0 |
七月平均气温(℃) |
27.4 |
23.5 |
23.9 |
23.6 |
31、导致四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海拔高度 D.洋流性质
32、关于四地说法正确的是
A.①、②两地河流都有春汛 B.①、③两地位于青藏高寒区
C.②、③两地位于季风区 D.①、④两地位于半干旱区
33、关于四地所在区域农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以冰雪融水灌溉为主 B.②畜牧业比重高于种植业
C.③以水田农业为主 D.①农作物以小麦和青稞为主
为预防沙尘暴席卷北京、天津,几年前国务院决定在冀北、晋北、内蒙古东南部等地建立了三道绿色屏障--京津防护带,目前已初具规模。但2002年3月中旬的一次沙尘暴,让北京、天津两地的居民感觉扬尘天气比以前还要严重,回答29-30题:
29、这次影响北京和天津两地的沙尘暴源地在
A.东北 B.新疆 C.青藏 D.内蒙古
30、虽然森林面积增加,但2002年春季沙尘暴天气更重的主要原因是
A.2002年春季干旱严重 B.沙源地退耕还草
C.防护带未起到很好的防护作用 D.大气环流异常
28、在小流域综合治理开发模式中,以下做法属于农业技术措施的是
A.培育良种 B.平整土地 C.修基本农田 D.植树种草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