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下面甲图为某地区地形图,乙图为该地区人口密度分布情况图,读图回答24-25题。
24.该地区长城以南最主要的环境问题是
A.凌汛 B.水土流失
C.森林面积减少 D.泥石流频发
25.结合甲乙两图分析造成该环境问题的人为原因是
A.人口密度超过地区承载力 B.A地区的人口密度高于B地区
C.人口密度在北部最合理 D.本区人口合理承载力较大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50分
右图为我国西北某地简图,P地为钢铁厂,读图完成21-23题。
21.图中农业区分布的地形主要是
A.河流边滩地 B.河流中下游平原
C.冲积扇 D.河流三角洲
22.图中城区的分布特点有
①依托矿产资源的开发 ②沿河设城
③东西方向扩展 ④沿交通线分布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23.本地易发生的工业污染事件的主要原因是
A.水源水量不大,导致钢铁厂排放的污染物浓度偏高
B.三面环山,钢铁厂排放的大气污染物不易扩散
C.钢铁厂位于流经城区河流的上游
D.本地农业使用化肥和农药量太大
下面甲图中PQ为晨昏线(且陆地地形较为平坦),乙图中的年径流量曲线图是从甲图中A、E两处测得的,请读图回答19-20题。
1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地位于北半球,PQ为昏线 B.该地位于南半球,PQ为晨线
C.PQ间的实际距离约为30Km D.图中河流径流的季节变化小
20.关于图中河流说法正确的是
① 流向为由E到A ② 流向为由A到E,
③ 甲图所示季节该河流补给湖泊 ④ 甲图所示季节该湖泊补给河流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②④
下图是一组世界区域地图,根据所学知识回答17-18题。
17.图中甲、乙两地发展种植业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分别是
A. 土壤、水源 B. 光热、降水 C. 风向、地势 D. 地形、河流
18.甲国有世界上的大港口,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包括:
① 欧亚大陆桥西端 ② 扼北海航线要冲
③ 位于莱茵河入海口 ④ 经济腹地覆盖整个欧洲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下图为我国某地区略图,读图回答14-16题。
14.图中甲山为旅游名山,其海拔为1474米,有关该山地质构造及地貌的说法正确的是
A.褶皱构造,块状山地 B.断层构造,褶皱山脉
C.褶皱构造,褶皱山脉 D.断层构造,块状山地
15.甲山与乙地比较说法正确的是
A.甲山降水少于乙地,甲山顶气温的日较差大于乙地
B.甲山降水多于乙地,甲山顶气温的日较差大于乙地
C.甲山降水少于乙地,甲山顶气温的日较差小于乙地
D.甲山降水多于乙地,甲山顶气温的日较差小于乙地
16.下列四幅图中,最有可能符合甲山地植被垂直变化的是
下图是“某区域地理环境演变三个阶段示意图”,读图请回答12-13题。
12.引起上图陆地环境地域分异的主要原因是
A.大气环流 B.海陆位置 C.地壳运动 D.人类活动
13.图上陆地环境的演化过程主要体现了
A.地理环境的生产功能 B.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C.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D.地理环境的平衡功能
读右图,回答10-11题。
10.这次天气变化过程最有可能是
A.反气旋过境
B. 气旋过境
C.冷锋造成
D.暖锋造成
11.此类天气系统易造成
A.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天气 B.东北、华北地区的夏季暴雨
C.东南沿海的台风天气 D.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旱天气
读世界某区域图(其中阴影代表海洋),根据图中信息回答8-9题。
8.该岛的地势特征是
A.中间高四周低 B.中间低四周高
C.东南高西北低 D.东南低西北高
9.关于该岛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地下水水温较高
B.地处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的消亡边界
C.渔业和旅游业发达
D.大部分地区有极昼现象
读右侧等压线图,请回答6-7题。
6.图中①②两地风向正确的是
A.① 地偏北风 ② 地偏南风
B.① 地偏南风 ② 地偏北风
C.① 地西北风 ② 地东南风
D.① 地东北风 ② 地西南风
7.当该地气压强盛时一艘船由伦敦经直布罗陀海峡驶向地中海去印度,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 船经直布罗陀海峡时为顺流航行 ② 船经直布罗陀海峡时为逆流航行
③ 船经北印度洋时为顺风顺流航行 ④ 船经北印度洋时为逆风逆流航行
A. ①④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③
读下列材料回答4-5题。
从2009年11月上旬开始,一场前所未有的大范围“气荒”席卷中国部分城市和地区。一些城市的天然气汽车出现加气困难,还有一些城市为了保障居民用气,不得不停掉工业用气,一些企业被迫停工、停产……。
4.作为城市的燃料,天然气比煤炭
①开发利用难度小 ②燃烧效率高 ③使用方便 ④对大气污染严重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②③④ D.③④
5.能源安全是我国目前的一个紧迫而重大的问题,下列措施能保证我国能源安全的是
① 参与国际能源开发,实现能源进口多元化
② 加大能源战略储备,提高能源供给安全性
③ 大量开发使用新能源,以此全面替代煤炭
④ 倡导绿色消费,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