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图12是我国东部某地区土地利用状况的变化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23-24题。
23.关于该地I阶段到Ⅲ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A.河流径流季节变化增大
B.城市人口增加,乡村人口减少
C.该区域出现了城市化现象
D.农业生产产值下降
24.影响该地Ⅲ阶段到Ⅳ阶段农业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政策
B.交通运输
C.劳动力
D.市场
图11是某大洲自然带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21-22题。
2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①自然带呈南北狭长分布,主要受寒流的影响
B.①附近世界著名大渔场的形成与寒、暖流交汇无关
C.②自然带与⑤自然带形成原因基本一致
D.⑤→⑥→③→④自然带更替体现自赤道到两极分异
22.关于⑤自然带所在地区说法正确的是
A.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全年多雨
B.主要农业地域类型是热带迁移农业
C.降水主要类型为地形雨和锋面雨
D.主要的环境问题是土地荒漠化
(二)双项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两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全选对者得3分,其余情况均不得分。
图10为“地理环境中的碳循环”图,回答19-20题。
19.与全球气候变暖关系最密切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0.此图可以说明
A.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
B.地理环境中碳循环,往往跨越圈层界限
C.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相互独立而存在
D.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处在不断的循环之中
农业生产潜力是指单位面积土地上每年所能获得的最大可能产量。图9是我国农业生产潜力分布简图,读图回答17-18题。
17.以下四省区中,农业生产潜力最大的是
A.广东 B.江苏 C.江西 D.云南
18.与我国南方大多数地区相比,甲地农业生产潜力较小的最主要原因是
A.生长期光照时间短 B.土壤贫瘠,有机质含量低
C.纬度较高,热量不足 D.春播期间旱情严重
图8是人类不同发展阶段就业结构变化图,读图回答15-16题。
15.符合人类社会发展先后顺序的是
A.①④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③②④ D.②①③④
16.②阶段人地关系的特点表现为
A.人类与地理环境建立平等友好、互惠共生、和谐互进的伙伴关系
B.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很低,只能被动地适应环境
C.人类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依赖性很大,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也很大
D.人类单纯地把地理环境看成是人类活动的场所和开发的对象
工业化率是工业增加值占全部生产总值的比重,城市化率为城镇常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图7是中国和日本的工业化率与城市化率变化曲线,读图回答13-14题。
13.下列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①--日本工业化率
B.②--中国工业化率
C.③--日本城市化率
D.④--中国城市化率
14.关于中、日两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分析,正确的是
A.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快于日本
B.日本工业生产总值呈现下降趋势
C.中国的工业化与城市化相适应
D.日本工业化水平高于中国
图6为南亚某城市主要功能区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11-12题。
11.图中甲、乙、丙对应的功能区正确的是
A.甲-商业区 乙-工业区 丙-住宅区
B.甲-住宅区 乙-工业区 丙-商业区
C.甲-商业区 乙-住宅区 丙-工业区
D.甲-工业区 乙-商业区 丙-住宅区
12.关于该城市规划及原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A.①处适宜规划建设高级住宅区--地价较低
B.②处适宜规划建设化工厂--交通便利
C.③处适宜规划建设绿化带--减少污染
D.④处适宜规化建没食品加工厂--靠近水源
读图5回答9-10题。
9.图中所永2000年中国人口流动特征是
①上海和江苏迁入人口之和与四川迁出人口大致相等 ②农村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比重约为22% ③图中人口迁出的6个省份均位于地势第二级阶梯 ④图中人口迁入的6个省份均位于东部经济地带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0.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对迁入区的影响是
①高城市化水平 ②改善环境质量 ③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④增加交通压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图4中甲为某区域示意图,乙是甲中P地河谷及其附近的地质剖面图,P地河谷剖面的形成与地转偏向力的作用有关。读图回答7-8题。
7.河谷处的地质构造为
A.向斜 B.背斜 C.断层 D.裂隙.
8.Q地的气候类型是
A.温带海洋性气候 B.温带大陆性气候 C.温带季风气候 D.地中海气候
图3为城市水循环示意圈,甲、乙、丙、丁表示用水终端、污水处理厂、大气水、自来水厂,读图回答5-6题。
5.图中甲表示
A.用水终端 B.污水处理厂
C.大气水 D.自来水厂
6.关于图示水循环各环节的说法,正确的是
A.①的多少不因城市地面性质而改变
B.②的增多可能导致地面沉降
C.③的水质不受农业生产活动影响
D.④的水质不受科技水平影响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