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26.(12分)左下图为“我国某地区年径流深度(毫米)等值线图(年径流深度为年降水量与年蒸发量的差值)”,右下图是该地区调水路线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该区域年径流深度按方位的空间分布规律,并分析年径流深度较大地区的原因。(6分)
(2)图示地区正在实施“北水南调”工程,调水路线如右上图所示。请从自然和社会经济特点方面分析该地区“北水南调”的合理性。(6分)
《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按照“8+2”模式制定,包括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和河北省的石家庄、秦皇岛、张家口等8个城市,如图所示。读图完成24-25题。
24.该地区都市圈的形成和发展对该地自然环境的有利影响是
A. 温室气体排放增多,出现暖冬
B. 改变局部大气环流,降水可能增多
C. 城市绿地面积扩大,增加生物多样性
D. 城市建设改善了环境质量
25.近年来,该地区的核心城市在三环线以外
规划了多个居住用地,商品房价格迅速上涨,
最能解释这一现象的是
A. 建设卫星城 B. 郊区城市化
C. 逆城市化 D. 再城市化
观光农业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农业与旅游交叉的新兴产业。它既是农业生产的一部分,又具有旅游业休闲娱乐、提高旅游服务的功能。据此完成22-23题。
22.发展观光农业所要考虑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A. 发达的农业 B. 丰富的劳动力 C. 国家的优惠政策 D. 充足的客源市场
23.目前在我国农村发展观光农业的最主要意义是
A. 有利于发展生态农业,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B. 有利于扩大农产品销售市场
C. 有利于扩大农业经营范围,调整产业结构
D. 有利于加强城乡交流,促进科技兴农
环境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读“环境负担公式”和“我国人口与耕地变化图”,读图完成20-21题。
20.图中最能反映我国近50年来人口与耕地的环境负担在加重的是
A. 耕地面积在减少 B. 总人口数在增加
C. 人均耕地在减少 D. 环境负担为负
21.从“环境负担公式”中可以看出,创造财富的技术水平的提高能减轻环境负担,下列措施能减轻人口与耕地环境负担的是
A.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B. 开发荒地、滩涂等易耕土地,扩大耕地面积
C. 推广良种,提高亩产 D. 提高粮食进口量,缓解人口对土地的压力
碳排放是指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下图示意1995-2005年我国人均碳排放重心的变动趋势。读图完成18--19题。
18.1995-2005年间,我国人均碳排放重心的变化
A.1995年以来持续向南移动 B.总体有向西南移动的趋势
C.1998年以后移动速度较快 D.1998年至2000年有西移趋势
19.产生这10年间我国人均碳排放重心移动趋势的成因可能是
A.西部大开发使西部的能源消费增加 B.“振兴东北”使东北能源消费增加
C.沿海地区人均碳排放增长幅度加快 D.西部地区能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
下图是“某地植物的含水量、气温及生命活动的日变化图”,读图完成16-17题。
16.图中表示植物日含水量变化的曲线是
A.① B.② C.③ D.①②③都可能
17.如果该植物分布在北半球,则此时说法正确的是
A.北京的香山火红一片 B.山寺桃花始盛开
C.北国风光,千里冰封 D.北印度洋海水自西向东流
2010年8月7日22点左右,甘肃舟曲县突发特大泥石流,造成沿河房屋被冲毁,泥石流阻断白龙江,形成堰塞湖,舟曲县城一半被淹。左下图是“流经舟曲县的白龙江地形剖面图”,右下图是“舟曲附近地形分布图”。读图完成14--15题。
14.此次特大泥石流的发生与舟曲所处的下列哪些特殊地理环境有关
①地处黄土高原, 土质疏松 ②位于我国地势二、三阶梯交界带,地形复杂 ③地处季风区与非季风区交界处附近, 暴雨强度大 ④“5•12”特大地震致使山体松垮,地质条件不稳定 ⑤白龙江山高谷深,断层发育,岩石破碎
A. 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③④⑤ D. ①③⑤
15. 泥石流发生时正值秋收季节,泥石流给当地农业带来巨大损失,在A地区广泛种植的农作物是
A.水稻和油菜 B.冬小麦和甜菜 C.春小麦和玉米 D.谷子和大豆
13.下列活动不受海冰影响的是
A. 海上运输 B. 海洋渔业 C. 沿海风能发电 D. 海上石油开采
2010年以来,渤海和黄海北部出现30年来最严重的海冰冰情。下图为“2010年1月22-26日海冰警报示意图”,读图完成11-12题。
11.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渤海海冰的分布特点是
A. 从南向北海冰面积递增 B. 由东向西海冰厚度递增
C. 海冰的厚度随海水的深度而递减 D. 海湾处海冰的分布面积大于其它地区
12.下列海区,不易形成海冰的是
A. 淡水注入的河口 B. 风浪较大的岬角
C. 风平浪静的海湾 D. 深度不大的浅海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