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2761  2769  2775  2779  2785  2787  2791  2797  2799  2805  2811  2815  2817  2821  2827  2829  2835  2839  2841  2845  2847  2851  2853  2855  2856  2857  2859  2860  2861  2863  2865  2869  2871  2875  2877  2881  2887  2889  2895  2899  2901  2905  2911  2917  2919  2925  2929  2931  2937  2941  2947  2955  447348 

2.化学方程式

(1)定义

用_________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叫做化学方程式。

(2)化学方程式提供的信息

①哪些物质(_________)参加了反应。

②生成了哪些物质(_________)。

③_________。

④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_________。

⑤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_________。

⑥反应前后_________等等。

(3)化学方程式的读法(以2H2O2H2↑+O2↑为例)

①质的方面:在_________的条件下_________分解生成_________和_________。

②量的方面:每_________份质量的水在通电条件下分解生成_________份质量的氢气和_________份质量的氧气。

答案: (1)化学式

(2)反应物  生成物  反应条件  物质之间的质量比  粒子数量比  质量守恒

(3)①通电  水  氢气  氧气  ②36  4  32

疑难突破

怎样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剖析:(1)质量守恒定律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叫做质量守恒定律。一切化学反应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2)质量守恒的原因(微观解释)

因为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反应物)的原子,重新组合而生成其他物质(生成物)的过程。也就是说,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改变。所以,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

(3)需注意的问题

①该定律只适用于化学变化,如果不是化学变化,则不适合该定律。

②质量守恒定律一定是指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即不能将没有参加反应的质量和反应后剩余的质量计算在内。

③要注意是“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不能遗漏任一反应物或生成物,尤其是气体。

④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同种元素质量相等。

⑤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不变,原子质量也不变。

⑥反应前后,分子种类一定改变,分子数目不一定改变。

问题探究

问题  早在17世纪,质量守恒定律被发现之前,英国化学家波义耳做过一个实验,在密闭的玻璃容器中燃烧金属时得到了金属灰,然后称量金属灰的质量,发现比原金属质量增加了。

   (1)试解释金属灰质量比原金属质量增加的原因。

(2)由于波义耳称量方法上的原因,他错过了发现质量守恒定律的机会,请你改进他的称量方法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探究:(1)金属燃烧是金属与氧气发生化合反应生成金属氧化物,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参加反应的金属和氧气的质量和等于生成的金属氧化物的质量。所以生成的金属灰,即金属氧化物的质量比原金属质量增加了。

   (2)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探究:

   方案一:在底部铺有细沙的锥形瓶中,放入一粒火柴头大的白磷。在锥形瓶口的橡皮塞上安装一根玻璃管,在其上端系牢一个小气球,并使玻璃管下端能与白磷接触。将锥形瓶和玻璃管放在托盘天平①上用砝码平衡。然后,取下锥形瓶。将橡皮塞上的玻璃管放到酒精灯火焰上灼烧至红热后,迅速用橡皮塞将锥形瓶塞紧,并将白磷引燃。待锥形瓶冷却后,重新放到托盘天平上,观察天平是否平衡。

实验现象:白磷在锥形瓶中剧烈燃烧,生成白烟。

结论及解释: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相等。

方案二:在100毫升烧杯中加入30毫升稀硫酸铜溶液,将几根铁钉用砂纸打磨干净,将盛有硫酸铜溶液的烧杯和铁钉一起放在托盘天平上称量,记录所称的质量m1

将铁钉浸到硫酸铜溶液中,观察实验现象。待溶液颜色不再改变时,将盛有硫酸铜溶液和铁钉的烧杯放在托盘天平上称量,记录所称的质量m2。比较反应前后的质量。

实验现象:铁钉表面析出一层红色物质,溶液由蓝色逐渐变为浅绿色。

结论及解释:m1=m2,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因为虽然该反应不在密闭容器内进行,但它既没有气体参加反应,也没有气体生成。

方案三:取一根蜡烛粘在一小块玻璃片上,将玻璃片和蜡烛一起放在托盘天平上,调节天平平衡,点燃蜡烛,观察天平的平衡情况。

实验现象:天平不再平衡,指针向右偏转。

结论及解释:蜡烛燃烧后质量减小,反应不是在密闭的容器内进行,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跑到空气中去了,因而天平不平衡。

典题精讲

   例1  化学反应前后,下列各项中肯定没有变化的是(   )

①原子的数目  ②分子的数目  ③元素的种类  ?④物质的总质量  ⑤物质的种类  ⑥原子的种类

A.①③④⑤⑥             B.①③④⑥

C.①②④⑥              D.①③⑤

思路解析:本题涉及质量守恒定律以及化学反应的实质。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在重新组合的过程中,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变化。因此,元素的种类也不改变,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但是,物质种类(分子种类)一定要改变,分子的数目可能改变,也可能不变。

答案:B

   例2  有一条酸河,经分析发现是由于河水中含有的物质R在氧气的作用下发生反应所致,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R+2H2O+7O2====2FeSO4+2H2SO4,则R的化学式是(   )

A.FeS      B.Fe2S3        C.FeO      D.FeS2

思路解析:此题给定信息,考查质量守恒定律和化学反应实质的运用。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裂解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物质的过程。在此变化过程中,元素的种类、各原子个数都不发生改变。由题给化学方程式确定X的组成元素和原子个数。

答案:D

知识导学

   理解质量守恒定律时要注意:

①该定律只适用于化学变化,如果不是化学变化,则不适合该定律。②质量守恒定律一定是指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即不能将没有参加反应的质量和反应后剩余的质量计算在内。③要注意是“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不能遗漏任一反应物或生成物,尤其是气体。④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同种元素质量相等。⑤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不变,原子质量也不变。⑥反应前后,分子种类一定改变,分子数目不一定改变。

化学方程式的特点:

不仅能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还能体现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体现在反应前后,每种原子的个数都相等,原子的种类也不变。

化学方程式的读法:

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来读。宏观又从质和量两个方面来读,微观从粒子的个数来读。

疑难导析

   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要从三方面阐述:一是什么是质量守恒定律;二是为什么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三是理解质量守恒定律需注意的问题。

有关质量守恒定律的定义,要说明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的质量与生成物的质量的关系。

有关质量守恒的原因,要从微观解释说明化学反应过程中,组成反应物的微观粒子是否变化,也就是说分子、原子是否变化。

有关理解质量守恒定律需注意的问题要说清楚以下几个问题:

①该定律适用于什么变化;

②质量守恒定律中所说的质量的含义,没有参加反应的质量和反应后剩余的质量能否计算在内;

③气体的质量往往忽视,质量守恒定律中所说的质量要强调是质量总和;

④反应前后,同种元素质量是否相等;

⑤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原子质量有无变化;

⑥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和分子数目是否改变。

问题导思

   先要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

要弄清燃烧金属时得到了金属灰,金属灰质量比原金属质量增加的原因,先要知道金属燃烧的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是什么。然后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分析各种反应物的质量和与各种生成物的质量和的关系,进而即可确定金属氧化物的质量比原金属质量增加了。

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探究,重点是会设计实验方案、描述实验现象;能够根据实验现象得到正确的结论。

改进波义耳的称量方法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探究方案可以有多种:

方案一是在密闭的容器内进行,反应前后质量一定相等。

方案一的设计利用了白磷在锥形瓶中剧烈燃烧的实验,根据反应在密闭的容器内进行,可以断定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是否相等,从而可以确定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方案二、三的反应都不是在密闭的容器内进行,因而从直观现象上看质量不守恒。这就为正确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奠定了基础。

方案二的设计利用了稀硫酸铜溶液与铁钉反应的实验,根据反应不是在密闭的容器内进行,可以断定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是否相等,从而可以确定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方案三的设计利用了蜡烛燃烧的实验,根据反应不是在密闭的容器内进行,可以断定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是否相等,从而可以确定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典题导考

绿色通道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分子的种类肯定变化,数目有可能变化;有气体参加的化学反应,反应前后的体积有可能发生变化。

典题变式

   下列关于质量守恒定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的分子总数一定等于生成物的分子总数

B.化学反应的实质就是分子间的重新组合

C.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总质量一定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总质量

D.对于有气体参加的化学反应,反应前后的体积一定不变

答案:C

绿色通道

通过化学反应,能够看出反应物和生成物,以及反应条件,还能体现反应物和生成物各物质间的质量关系,以及发生反应的物质间的粒子个数比,也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典题变式

某物质在空气中完全燃烧只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则该物质中(   )

A.只含有碳元素

B.只含有碳、氢元素

C.一定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

D.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答案:D

试题详情

1.质量守恒定律

(1)质量守恒定律

_________的各物质的_________一定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_________,这个规律叫做质量守恒定律。

参加化学反应的反应物的相对质量_________一定等于生成的各物质的相对质量_________。

(2)质量守恒的原因(微观解释)

因为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反应物)的原子,重新组合而生成其他物质(生成物)的过程。也就是说,在化学反应前后,因为原子的种类_________,原子的数目_________,所以宏观表现出: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

答案:(1)参加化学反应  质量总和  质量总和  总和  总和 

(2)不变  不变

试题详情

2.在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实验中,实验结束时,发现水没上升到集气瓶体积的1/5,原因可能有哪些?

剖析:这道题主要从这些方面考虑:有哪些方面有可能使氧气没被消耗完,或有哪些方面即使氧气消耗完但瓶内压强并没有减少那么多。

①未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装置漏气;②红磷量不足或燃烧不完全,使瓶内有剩余氧气;③未冷却到室温就打开弹簧夹,使进入瓶内水的体积减少。

问题探究

   问题  教材中介绍了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的方法,你能再另外设计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吗?请进行探究吧!

探究:实验设计:在加热的情况下,铜能跟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黑色的氧化铜。

图2-2

在由两个注射器组成的密闭系统内留有30 mL空气。给装有细铜丝团的玻璃管加热,同时交替缓慢推动两个注射器活塞,观察发生的现象。停止加热后冷却至室温,将气体全部推至一只注射器中,读出注射器内气体的体积。

实验数据:

反应前注射器内气体的体积
反应后注射器内气体的体积
消耗掉的氧气体积
30mL
24mL
6ML

   实验结论:氧气的体积大约占空气体积的1/5。

典题精讲

   例1  (2010江苏南通中学模拟)下列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物质,其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

A.碘酒            B.蒸馏水

C.可乐饮料           D.铝合金

思路解析

   纯净物中只含一种物质。碘酒是在酒中加了碘,故它是混合物;蒸馏水中只含有水,是纯净物;可乐饮料中加了一些其他物质,是混合物;铝合金中也不只是有铝,是混合物。

答案:B

例2  我们已经知道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如图2-3所示为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装置示意图。

图2-3

(1)实验时,燃烧匙里为什么要盛过量的红磷?

(2)这个实验除了可以得出氧气占空气体积的1/5的结论外,还可以得出有关氮气物质的哪些结论?

(3)如何证明生成的白色固体溶入水后的溶液显酸性?

思路解析

   本题中用燃烧红磷的方法除去一定体积的空气中的氧气,再通过水面升高的情况来判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这就要求:①红磷必须过量,才能把一定体积的空气中的氧气完全消耗掉; ②产物不能是气体,否则无法测定实验结果。因此,实验中使用红磷作燃烧物,且必须过量。由此可推出:在点燃条件下,氮气跟红磷、氧气、五氧化二磷均不反应,氮气难溶入水,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当五氧化二磷沉降下来溶解入水时,发生下列化学反应:3H2O+P2O5==2H3PO4,由于有H3PO4生成,故其水溶液显酸性,可使紫色石蕊试液变成红色。

答案:(1)红磷过量才能将空气中的氧气消耗完全,测出的氧气体积才更接近空气中氧气的实际体积。(2)难溶入水,化学性质不活泼。(3)将燃烧匙中的白色固体加入一支试管中,加水溶解,再滴加紫色石蕊试液,石蕊试液变为红色,证明生成的白色固体溶入水后的溶液显酸性。

知识导学

   本实验的原理:

在一定量的空气中,利用过量红磷的燃烧完全消耗其中的氧气而又不产生其他气体,导致压强减小,减小的体积即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即上升水的体积就是氧气的体积。

本实验成功的关键:

①装置不漏气。因为若装置漏气,虽然装置内气体压强减小,但是从外界又进入一些气体,并不能使压强减小很明显,因而水并不能上升到集气瓶中。

②燃烧匙里要放入过量的红磷,目的是使红磷燃烧,尽可能消耗尽钟罩内的氧气。

③应该到温度冷却到室温时才可以观察,因为如果温度较高,虽然气体减少,但是压强并不能减少很明显,因而不能上升到集气瓶体积的1/5。

红磷燃烧时生成无氧化二磷固体小颗粒,因此描述为白烟。烟指的是固体小颗粒。

要点提示:

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

要注意空气中各成分的百分比是体积分数,而不是质量分数。

空气中各成分体积分数一般是比较固定的。

物质可以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

纯净物可以用化学式来表示,绝对纯净的物质是没有的,纯净物是相对而言的。

混合物中各成分保持各自的性质。

根据氮气的性质得知其用途广泛,包括:

制硝酸和化肥的主要原料;由于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常用作保护气;由于其沸点较低,用液态的氮气汽化时吸热来提供低温环境,用作液氮冷冻麻醉剂,超导材料的环境改造剂。

根据稀有气体的性质得知其有广泛用途,包括:

①作保护气。②作电光源,稀有气体在通电时发出不同的光。灯管里充入氩气,通电时发出蓝紫色光;充入氦气发出粉红色光;充入氦气发出红光。③用于激光技术。④氦气可作冷却剂。⑤氙气可作麻醉剂。

知识拓展:

有害气体主要是SO2、NO2和CO,燃料的燃烧及汽车的尾气。其中SO2、NO2是造成酸雨的主要原因。

当进入大气中的某些有害成分的量超过了大气的自净能力,就会对人类和生物产生不良的影响。

疑难导析

   本题综合考查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以及考查了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实验的实验原理。实验成功的关键之一是保证装置内气体压强减小很明显,使水能上升到集气瓶。

所以我们要分析红磷、木炭、硫磺、铁丝等物质燃烧前后能否保证装置内气体压强减小很明显,由此即可判断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中,应该选用哪些物质。

   这里主要考查了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实验的实验原理及实验误差分析。要说明水上升体积的多少决定于瓶内压强变化的程度的关系,还要说明影响压强的因素,分以下几种情况分析:①装置的气密性;②消耗氧气的量;③温度。

可见,既然水没能上升到集气瓶体积的1/5,主要从氧气可能没被消耗完的原因,或即使氧气被消耗完而又有其他气体进来的原因,或温度较高时压强也较大等方面分析。

问题导思

先弄清本实验的原理,就是用可燃物燃烧生成固体物质,除去氧气,减少密闭系统内的压强。再利用压强差,使水进入,测出氧气的体积,或利用压强差,使密闭系统的活塞移动,根据活塞移动的体积测出氧气的体积。由此选择与氧气发生反应的可燃物质就必须满足三个条件:①与空气中的氧气能发生反应;②只与空气中氧气发生反应;③与氧气反应后的生成物质状态不能是气态。对照这三个条件,我们除了可以选择红磷外,还可以选择铜丝。为了便于加热铜丝,我们把铜丝放在细的玻璃管内。铜丝消耗密闭系统内氧气,使压强减小,因而活塞向里移动,使密闭系统内的气体减少。所以通过测量密闭系统内气体体积的较少量,就是氧气的体积,从而测知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典题导考

绿色通道

纯净物只含一种物质,有固定的组成,能用化学式来表示;混合物含多种物质。

典题变式

(经典回放)下列各组物质中,都属于混合物的是(   )

A.海水、水银           B.干冰、冰水混合物

C.不锈钢菜刀、铁矿石       D.石墨、氧化铁

答案:C

绿色通道

   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试验的实验原理就是用可燃物燃烧生成固体物质,除去氧气,减少密闭系统内的压强。利用压强差,使水进入,测出氧气的体积。

典题变式

某同学用图2-4所示装置粗略测定了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图中烧杯上方的玻璃管(预先固定好)中部有一可以滑动的活塞,活塞的左端管内有密封的空气,活塞右端的玻璃管口跟空气相通,实验开始前活塞处在5 cm刻度处。

图2-4

(1)向烧杯中加适量水,与生石灰反应放热,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可以观察到玻璃管内发生的现象是:①白磷(足量)________;②活塞开始向________移动(填“左”或“右”);③随着温度的降低,最终向________移动。

(3)实验结束并恢复至室温时,活塞应停在约________cm处,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

答案:(1)使玻璃管内温度升高,达到白磷的着火点,使白磷燃烧

(2)①燃烧  ②右  ③左

(3)4  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大约占1/5

试题详情

1.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中,为什么采用过量红磷消耗氧气,而不采用木炭、硫磺、铁丝等物质?

剖析:红磷燃烧的产物为无氧化二磷固体,消耗了约占集气瓶体积1/5的氧气,瓶内压强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当冷却到室温时,打开弹簧夹,水便流入集气瓶内约1/5体积,从而说明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占空气体积的1/5;不能改用木炭和硫磺,它们燃烧后的产物分别是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气体,使集气瓶内压强变化不大,因此水不会进入集气瓶。

试题详情

4.人类需要洁净的空气

(1)空气中的污染源主要是_________和_________。

(2)保护空气:加强大气质量监测;研制和开发洁净能源;采用化学方法处理工业生产中产生的有害气体;在汽车上安装尾气净化装置;积极植树造林,种草等。

答案:(1)烟尘  有害气体

疑难突破

试题详情

3.氮气和稀有气体

(1)氮气

①物理性质:

通常状况下,氮气是一种_________的气体,_________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的_________。

②化学性质:氮气的化学性质_________,一般情况下不能支持燃烧,不供给呼吸,_________与其他物质反应,但在一定条件下,氮气可以和某些物质反应,例如:合成氨、制氮肥、生物固氮等。

(2)稀有气体

①物理性质:

在通常状况下,稀有气体都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②化学性质:

极不_________,过去人们认为这些气体不跟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曾把它们叫做惰性气体。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发现有些稀有气体在一定条件下也能与某些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其他物质。

答案:(1)①无色、无味  难  略小  ②不活泼  很难  (2)活泼

试题详情

2.纯净物和混合物

纯净物:_________。纯净物有固定的组成和性质。

混合物:_________。混合物没有固定的组成和性质。

答案: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  由两种或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

试题详情

1.探究空气的成分

(1)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装置如图2-1所示)

图2-1

实验步骤:

①连接装置:在集气瓶口连接一个双孔胶塞,一孔插燃烧匙,另一孔插导管,并配上弹簧夹。

②检查气密性:把导管的一端放入水中,用手紧握集气瓶外壁,如果在导管口有气泡冒出,则证明气密性良好。

③在集气瓶内加少量水,并做上记号。

④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立即伸入集气瓶中,并把塞子塞紧。

⑤待红磷燃烧,有大量白烟生成。

实验现象:

①红磷燃烧,有大量_________生成。

②集气瓶内的水面上升,而且上升至集气瓶体积的_________。

实验结论:

①红磷燃烧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

②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大约占空气体积的_________。

(2)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

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_________占78%,氧气占_________,_________占0.94%,二氧化碳占_________,其他气体和杂质占0.03%。

答案:(1)白烟  1/5  磷+氧气点燃五氧化二磷  1/5

(2)氮气  21%  稀有气体  0.03%

试题详情

3.探究结论

①污染湖泊、江河,导致鱼类死亡,影响水中动植物生长和繁殖;②使土壤酸化,破坏农作物和森林的生长;③酸雨腐蚀金属、建筑材料等;④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引起人类肺水肿等疾病;⑤引起河流、湖泊水体酸化。

典题精讲

   例1  我国三峡工程所提供的水电,相当于每年燃烧3000万吨原煤的火力发电站产生的电能,因此三峡工程有助于控制(   )

A.温室效应      B.白色污染      C.酸雨产生      D.农药、化肥污染

思路解析:煤的主要成分是碳,还有少量硫、氮等,它燃烧时产生的CO2气体是温室气体,产生的SO2和氮的氧化物易形成酸雨。所以水电代替煤燃烧有利于控制温室效应和酸雨的形成。

答案:AD

  例2  下列变化过程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            B.分馏石油制汽油

C.制糖工业中用活性炭脱色制白糖       D.将煤炼制成煤气

思路解析:

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和分馏石油制汽油都是根据混合物中各组成成分的沸点不同分离物质;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吸附一些食品和工业产品里的色素,这个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工业上将煤隔绝空气加强热使煤分解而产生焦炭、煤焦油和焦炉气等新物质,这个过程是化学变化。

答案:D

知识导学

 煤中含有少量的硫、氮等元素,在燃烧时排出污染物,它们溶于水会形成酸雨。因此为了保护环境,应该使用脱硫煤。

燃料燃烧对空气造成的危害主要有两点:①形成酸雨(主要由二氧化硫等气体造成);②形成温室效应(主要由二氧化碳、甲烷、氟氯烃、一氧化二氮等造成)。

乙醇属于可再生的清洁能源。

氢气虽然是最清洁的燃料,但是使用不当会发生危险。

疑难导析

燃料燃烧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①煤、汽车用燃料的成分;完全燃烧产生什么物质;排到环境中会产生什么影响,对人的健康、植物生长、自然资源以及建筑物等造成怎样的危害。

②煤、汽车用燃料不完全燃烧产生什么物质;排到环境中产生什么影响等,对人的健康、植物生长、自然资源以及建筑物等造成怎样的危害。

问题导思

 设计实验前先了解酸雨的组成,是哪些物质造成酸雨的形成,然后思考制造这些物质需要哪些仪器、药品,最后设计实验用这些物质(本次探究制造的物质是SO2,所用的药品是硫粉和氧气)与树叶、镁条、大理石等物质接触,观察有何变化,根据实验现象并查阅资料,可总结出硫燃烧后产物对环境会造成哪些方面的破坏。

用树叶、镁条、大理石等物质实验可以推断出酸雨对农作物、金属、建筑材料等的危害。

典题导考

绿色通道

通过一些题目来认识燃烧煤产生的对环境的危害,从而提高认识。

典题变式

减少“酸雨”产生的措施:①少用煤作燃料;②把化工厂烟囱造高;③在酸化的土壤中加石灰;④燃料脱硫;⑤开发新能源。其有效措施是(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④⑤       D.①③④

答案:C

黑色陷阱

石油是一种混合物,它的蕴藏量是有限的;石油不能直接用作飞机燃料。

典题变式

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石油蒸馏     B.煤干馏      C.干冰升华      D.煤燃烧

答案:BD

试题详情

2.步骤

(1)将硫粉放入燃烧匙,在酒精灯上点燃后放入装满氧气的集气瓶;

(2)向集气瓶加入少量水;

(3)分别将树叶、镁条、大理石放入,分别观察现象。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