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3092  3100  3106  3110  3116  3118  3122  3128  3130  3136  3142  3146  3148  3152  3158  3160  3166  3170  3172  3176  3178  3182  3184  3186  3187  3188  3190  3191  3192  3194  3196  3200  3202  3206  3208  3212  3218  3220  3226  3230  3232  3236  3242  3248  3250  3256  3260  3262  3268  3272  3278  3286  447348 

6.生活离不开化学,下列认识错误的是

A.氦气可用于填充安全气球  

B.用硬水洗涤衣物,既浪费肥皂,也不易洗干净衣物

C.用洗涤剂除油污是因为洗涤剂能将油污溶解,形成溶液

D.在管道煤气中添加微量难闻的气体是为了及时发现煤气泄漏

试题详情

5.下列实验现象描述不正确的是

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B.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黑色固体

 C.细铁丝在纯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D.在空气中加热铜片,铜片表面有黑色固体生成

试题详情

4.下列图示的各物质(或元素)相对含量错误的是

 

试题详情

3.日本福岛核泄漏危机发生后,世界多个国家都不同程度检测到微量的放射性元素碘-131。在元素周期表中,碘元素的某些信息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碘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B.碘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为53

C.碘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53

D.碘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6.9

试题详情

2.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溶液都是无色的             B. 溶液一定是混合物

C. 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D. 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试题详情

1.下列描述物质的变化中,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硫在氧气里燃烧   B.大米霉变   C.盐酸腐蚀大理石 D.玻璃刀划开玻璃

试题详情

30.某兴趣小组同学为证明NaOH溶液与稀盐酸发生了中和反应,从不同角度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

I、实验方案

方案一:先用pH试纸测定NaOH溶液的pH,再滴加盐酸,并不断振荡溶液,同时测定混合溶液的pH,如果测得的pH逐渐变小且小于7,则证明NaOH溶液与稀盐酸发生了化学反应。

(1)用pH试纸测定NaOH溶液pH时,正确的操作是:       ▲        

(2)简述强调“测得的pH小于7”的理由:       ▲             

方案二:化学反应中通常伴随有能量的变化,可借助反应前后的温度变化来判断反应的发生。如果NaOH溶液与稀盐酸混合前后温度有变化,则证明发生了化学反应。

该组同学将不同浓度的盐酸和NaOH溶液各10 克混合,用温度计测定室温下混合前后温度的变化,并记录了每次混合前后温度的升高值△t(如下表)。

 

编号
盐酸
NaOH溶液
t/℃
1
3.65﹪
2.00﹪
3.5
2
3.65﹪
4.00﹪
x
3
7.30﹪
8.00﹪
14

(1)表中x =   ▲  

(2)某同学在没使用温度计的情况下,通过右图所示装置完成了实验。则该同学根据  ▲  

判断NaOH溶液与稀盐酸发生了中和反应。

II、实验中的意外情况

在实验过程中,他们发现盛放NaOH溶液的试剂瓶瓶口和橡皮塞上出现了白色粉末。他们依据所学的化学知识,对这种白色粉末的成分作了如下猜想:① 可能是NaOH;② 可能是Na2CO3; ③ 可能是NaOH和Na2CO3

(1)小明同学取白色粉末少许,溶于水后,先向溶液中加入足量的  ▲  溶液,看到白色沉淀产生,然后向上层清液中加入酚酞试液,看到溶液呈红色,验证了猜想③是正确的。

(2)为了进一步研究,三位同学取了10.0g上述样品,利用电子天平共同做了下图所示的实验。

实验数据记录如下:

称  量  项  目
称  量  时 间
质量(g)
试样
 
10.00
装置+稀硫酸质量
 
241.20
装置+稀硫酸质量+试样
反应开始后15秒
249.20
装置+稀硫酸质量+试样
反应开始后35秒
249.00
装置+稀硫酸质量+试样
反应开始后55秒
249.00

试通过分析表中数据计算上述样品中各成份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 

(3)有同学提出按上述实验所测得试样中Na2CO3质量分数会偏小,该同学的理由是(实验操作均正确):         ▲        

2010-2011学年度初三第一次学业水平调研测试

试题详情

29.(3分)现测得二氧化碳在空气中的含量为0.038%,当其含量超过0.05%时就会加剧温室效应。所以人们一方面想限制其排放量,另一方面又想对它进行再利用。

(1)目前有以超临界(一种介于气态和液态之间的状态)CO2来代替以前的氟利昂作致冷剂,这种做法对环境的积极意义在于          ▲         

(2)有科学家利用反应:K2CO3+CO2+H2O= 2KHCO3,              ,提出回收利用CO2的构想:把空气吹入碳酸钾溶液,从溶液中提取出CO2,使之在合成塔中变为甲醇(CH3OH)和水。该技术流程如下:

① 合成塔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② 上述过程中可循环利用的物质(写出物质名称)    ▲     

试题详情

28. (4分)金属活动性顺序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有重要应用。现有一化学兴趣小组为探究铁、铜、锌、银的金属活动顺序,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三个实验(其中金属均已用砂纸打磨过,其形状、大小及同种稀盐酸的用量均相同):

(1)一段时间后,观察到实验B的铜片表面有银白色固体附着,这说明铜比银的活动性  

  ▲  (选填“强”或“弱”)

锌或铁
 
(2)甲同学认为通过观察实验A和C中产生气泡的速率快慢的实验现象来比较锌和铁的金属活动性。但乙同学认为用定量的方法测量锌和铁的活动性强弱更科学。他设计了如下图1所示的装置。

 

①要比较产生气体的快慢,可以测量相同时间内产生气体的体积,也可以测量  ▲  。通过有关实验数据,乙得出了锌比铁的活动性强的结论。

②实验测得锌片产生的气体的速率(v)与时间(t)的关系如图2所示,则t1-t2时间内反应速率逐渐加快的主要原因是  ▲ 

(3)丙两位同学认为上述实验方案不足以得出4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并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补充了一个实验(如右图所示),得到了探究结论。则丙同学的实验中:X是金属  ▲  ,Y是  ▲  溶液。

试题详情

27.(4分)下图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物质间的转化关系,其中只有甲为单质,其他都是化合物; A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一种重要原料,B的相对分子质量小于20,C可用于中和酸性土壤。反应②属于中和反应,图中“-”表示两端的物质能发生化学反应;“   ”表示物质间存在转化关系,其余反应条件、部分反应物和生成物均已略去。

 

试推断:

(1) B物质的化学式  ▲  ;E物质所属的类别  ▲ 

(2) 写出下列化学方程式:

甲   B:  ▲  ;反应①:  ▲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