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6.生活离不开化学,下列认识错误的是
A.氦气可用于填充安全气球
B.用硬水洗涤衣物,既浪费肥皂,也不易洗干净衣物
C.用洗涤剂除油污是因为洗涤剂能将油污溶解,形成溶液
D.在管道煤气中添加微量难闻的气体是为了及时发现煤气泄漏
5.下列实验现象描述不正确的是
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B.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黑色固体
C.细铁丝在纯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D.在空气中加热铜片,铜片表面有黑色固体生成
4.下列图示的各物质(或元素)相对含量错误的是
3.日本福岛核泄漏危机发生后,世界多个国家都不同程度检测到微量的放射性元素碘-131。在元素周期表中,碘元素的某些信息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碘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B.碘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为53
C.碘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53
D.碘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6.9
2.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溶液都是无色的 B. 溶液一定是混合物
C. 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D. 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1.下列描述物质的变化中,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硫在氧气里燃烧 B.大米霉变 C.盐酸腐蚀大理石 D.玻璃刀划开玻璃
30.某兴趣小组同学为证明NaOH溶液与稀盐酸发生了中和反应,从不同角度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
I、实验方案
方案一:先用pH试纸测定NaOH溶液的pH,再滴加盐酸,并不断振荡溶液,同时测定混合溶液的pH,如果测得的pH逐渐变小且小于7,则证明NaOH溶液与稀盐酸发生了化学反应。
(1)用pH试纸测定NaOH溶液pH时,正确的操作是: ▲ 。
(2)简述强调“测得的pH小于7”的理由: ▲ 。
方案二:化学反应中通常伴随有能量的变化,可借助反应前后的温度变化来判断反应的发生。如果NaOH溶液与稀盐酸混合前后温度有变化,则证明发生了化学反应。
该组同学将不同浓度的盐酸和NaOH溶液各10 克混合,用温度计测定室温下混合前后温度的变化,并记录了每次混合前后温度的升高值△t(如下表)。
编号 |
盐酸 |
NaOH溶液 |
△t/℃ |
1 |
3.65﹪ |
2.00﹪ |
3.5 |
2 |
3.65﹪ |
4.00﹪ |
x |
3 |
7.30﹪ |
8.00﹪ |
14 |
(1)表中x = ▲ 。
(2)某同学在没使用温度计的情况下,通过右图所示装置完成了实验。则该同学根据 ▲
判断NaOH溶液与稀盐酸发生了中和反应。
II、实验中的意外情况
在实验过程中,他们发现盛放NaOH溶液的试剂瓶瓶口和橡皮塞上出现了白色粉末。他们依据所学的化学知识,对这种白色粉末的成分作了如下猜想:① 可能是NaOH;② 可能是Na2CO3; ③ 可能是NaOH和Na2CO3。
(1)小明同学取白色粉末少许,溶于水后,先向溶液中加入足量的 ▲ 溶液,看到白色沉淀产生,然后向上层清液中加入酚酞试液,看到溶液呈红色,验证了猜想③是正确的。
(2)为了进一步研究,三位同学取了10.0g上述样品,利用电子天平共同做了下图所示的实验。
实验数据记录如下:
称
量 项 目 |
称
量 时 间 |
质量(g) |
试样 |
|
10.00 |
装置+稀硫酸质量 |
|
241.20 |
装置+稀硫酸质量+试样 |
反应开始后15秒 |
249.20 |
装置+稀硫酸质量+试样 |
反应开始后35秒 |
249.00 |
装置+稀硫酸质量+试样 |
反应开始后55秒 |
249.00 |
试通过分析表中数据计算上述样品中各成份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
(3)有同学提出按上述实验所测得试样中Na2CO3质量分数会偏小,该同学的理由是(实验操作均正确): ▲ 。
2010-2011学年度初三第一次学业水平调研测试
29.(3分)现测得二氧化碳在空气中的含量为0.038%,当其含量超过0.05%时就会加剧温室效应。所以人们一方面想限制其排放量,另一方面又想对它进行再利用。
(1)目前有以超临界(一种介于气态和液态之间的状态)CO2来代替以前的氟利昂作致冷剂,这种做法对环境的积极意义在于 ▲ 。
(2)有科学家利用反应:K2CO3+CO2+H2O= 2KHCO3, ,提出回收利用CO2的构想:把空气吹入碳酸钾溶液,从溶液中提取出CO2,使之在合成塔中变为甲醇(CH3OH)和水。该技术流程如下:
① 合成塔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
② 上述过程中可循环利用的物质(写出物质名称) ▲ 。
28. (4分)金属活动性顺序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有重要应用。现有一化学兴趣小组为探究铁、铜、锌、银的金属活动顺序,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三个实验(其中金属均已用砂纸打磨过,其形状、大小及同种稀盐酸的用量均相同):
(1)一段时间后,观察到实验B的铜片表面有银白色固体附着,这说明铜比银的活动性
▲ (选填“强”或“弱”)
|
①要比较产生气体的快慢,可以测量相同时间内产生气体的体积,也可以测量 ▲ 。通过有关实验数据,乙得出了锌比铁的活动性强的结论。
②实验测得锌片产生的气体的速率(v)与时间(t)的关系如图2所示,则t1-t2时间内反应速率逐渐加快的主要原因是 ▲ 。
(3)丙两位同学认为上述实验方案不足以得出4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并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补充了一个实验(如右图所示),得到了探究结论。则丙同学的实验中:X是金属 ▲ ,Y是 ▲ 溶液。
27.(4分)下图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物质间的转化关系,其中只有甲为单质,其他都是化合物; A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一种重要原料,B的相对分子质量小于20,C可用于中和酸性土壤。反应②属于中和反应,图中“-”表示两端的物质能发生化学反应;“ ”表示物质间存在转化关系,其余反应条件、部分反应物和生成物均已略去。
试推断:
(1) B物质的化学式 ▲ ;E物质所属的类别 ▲ ;
(2) 写出下列化学方程式:
甲 B: ▲ ;反应①: ▲ ;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