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326775  326783  326789  326793  326799  326801  326805  326811  326813  326819  326825  326829  326831  326835  326841  326843  326849  326853  326855  326859  326861  326865  326867  326869  326870  326871  326873  326874  326875  326877  326879  326883  326885  326889  326891  326895  326901  326903  326909  326913  326915  326919  326925  326931  326933  326939  326943  326945  326951  326955  326961  326969  447348 

20.在影视作品中,林黛玉这一人物形象的原型出自

A.《三国演义》    B.《水浒传》       C.《西游记》    D.《红楼梦》

试题详情

19.谚语“苏湖熟,天下足”反映的现象最可能出现在

A.西汉时期      B.三国时期      C.   南宋时期      D.隋朝时期

试题详情

18.历史上为“纸走进人们日常生活”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是

A.李冰        B.孙思邈         C.毕昇           D.蔡伦

试题详情

17.有人说“‘封邦建国’加强了周王室与各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这主要是评价

A.世袭制      B.禅让制         C.   郡县制      D.分封制

试题详情

(六)

1. 下面列出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的理由各若干项,作为参照。  ①积极方面:引进了西方先进科学技术 ,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 ,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②消极方面,由清朝官府举办。为维护反动统治服务,军事工业主要是为了镇压人民革命,不能为国求强 ,民用工业是为解决军事业的困难,不是为社会求富,在很大程度上被洋人控制利用,经营管理腐败。  文字表述:文句基本通顺,思路清晰,积极方面与消极方面不混淆颠倒。 注意:①只答同意某种看法而没有说出理由的,不给分。   ②对“理由”的表述,不强求与上列“示例”一样,意思相同即可;如说出其他理由(有理有据)酌情给分。    2.提示:衡量一场革命的成败,关键是看革命的根本目的和预定目标是否或者在大多数程度上达到了,辛亥革命作为一场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根本目的是要推翻帝国主义压迫,铲除封建制度,使中国成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其直接目标是要推翻满清政权,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从直接结果看,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的腐朽统治,结束了长达两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自由的权利,使民主共和国观念深入人心。中华民国成立后,国民政府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因而辛亥革命成功了。从最终结果看,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大地主买办阶级代表袁世凯所窃取,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所以说辛亥革命是失败了。

3.不对。窃取辛亥革命果实的袁世凯,为实现独裁和专制,颁布《中华民国约法》,规定“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之本”,借以孔教作为复辟帝制的工具。这是违背民主潮流的倒行逆施,必然会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陈独秀等人发起的新文化运动,正是全国人民反封建斗争意志的集中体现。

4.从两段文字材料可以看出,胡适所主张的文学革命首先强调文体形式的革命:“先要做到文学体裁的大解放,方才可以用来做新思想、新精神的运输品”。同时也注意到文学内容的革命:“新文学必须要有新思想做里子”,第二段文字材料即为明证。只是胡适对于解决种种社会问题的态度是改良的,而不是革命的。

5. ①清政府:

为了维护清朝的统治,光绪帝支持维新变法。以那拉氏为代表的反动派反对变法,对帝国主义侵略者屈膝投降。(3分)

②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

为了国家富强,进行维新变法。(3分)

③以义和团为代表的劳动群众:

主张以暴力手段把帝国主义侵略势力赶出中国,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3分)

④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

主张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以挽救民族危机。他们为此做了一系列准备工作。(3)

6. 相同点:向西方学习,试图改变中国的落后状况。(2分)

不同点: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1分)他们兴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编练海军等。(1分)维新派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变君主专制为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1分)他们多次上书,请求变法;并在光绪帝支持下发动了戊戌变法。(1分)革命派主张实行“三民主义”,以革命暴力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1分)他们建立了资产阶级政党;(1分)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和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1分)

教训:上述三派的主张和实践都无法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1分)也不能使人民摆脱受压迫受剥削的境况。(1分)

试题详情

(五)

1. ①洋务派  奕?、张之洞、左宗棠 ②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维护清朝统治。③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④开平煤矿。通过创办民用工业就说“富强之基,从此开始”,这有点言过其实。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向富强的道路,但它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是应该肯定的。⑤洋务运动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起到了一些抵制作用。

2. ①戊戌变法(或百日维新);康有为、梁启超 ②有利于资产阶级参与政权,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传播资产阶级思想。③失败;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破坏,袁世凯的告密,维新派力量弱小,只依靠没有实权的光绪帝。

3. ①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湖北的革命党人 ②中华民国;南京

4. (1)资产阶级民共和国。 兴中会  同盟会。 (2)民族主义是推翻清王朝的统治,解除民族压迫,但缺少明确的反帝内容。 (3)孙中山的论述不符合当时的实际。“民族民权已达到”,北洋军阀统治下的中国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只有民国之名而无民国之实。 (4) 不能。因为当时中国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外反动势力要维护其统治,不允许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资产阶级本身又软弱、妥协,不敢彻底地反帝反封,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5. ①出自《狂人日记》,作者是鲁迅。

②对中国历史上封建统治和封建道德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他号召人们起来革命,推翻那“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的吃人社会。

6. ①光绪帝  ②戊戌变法  ③慈禧太后

7. ①1915年《新青年》。思想领域兴起新文化运动。②提倡“民主”“科学”两大口 号,反对专制和封建愚昧。在社会上掀起思想解放潮流。

8.①外国工业水平高,技术先进,洋纱生产成本低,价格便宜;他们从殖民地掠夺低廉的棉花,原料成本低,运到中国时,关税也很低,因此,洋纱比土纱价廉。 ②中国的手工业产品和其他商品受到外国商品的冲击,使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③洋务运动中办的民用工业对外国经济势力的入侵起到了一些抵制作用。 ④进口外国商品要以发展本国的民族工业为前提,学习外国的先进的技术和工艺,为我所用,发展我们自己的民族经济。大量进口洋货充斥国内市场,会使民族工业萎缩;盲目排斥洋货,只发展民族工业又会使我们与世隔绝,逐渐落伍,这两种观点都是不可取的。

9.①《青年杂志》或《新青年》   新文化运动   维护封建统治的孔教。

②民主 科学  ③陈独秀

试题详情

(四)

 ①误:1915       正:1905

②误:上海       正:东京(或日本)

③误:节制资本     正:平均地权

④误:民主       正:民生

⑤误:新民主主义的   正:民主主义的(或资产阶级的,旧民主主义的)

试题详情

(三)1.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2.中央:奕? 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

3. 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筹建了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创办新式学堂、遣留学生。

4. 陈独秀、李大钊、鲁迅和胡适。

5. 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把斗争锋芒指向维护封建制度的孔教。

试题详情

(二)1. ①康有为  梁启超 ②公车上书  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③资产阶级维新派。

2. ①谭嗣同  1898年9月  ②戊戌六君子  ③第一种:和梁启超一起逃走。因为当时维新派势力弱小,在这样危急时刻,应该选择逃走,留下维新派的种子,以后再图维新大业。挽救民族危亡,图谋人民自由幸福的事业不是一帆风顺的,应该在危难时刻保存自己,以便将来继续奋斗。第二种:留下为维新变法运动而流血牺牲。因为这次变法失败,谭嗣同十分痛心,为了昭示后人,为以后的变法能够成功,甘为变法流血牺牲。表现了谭嗣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对维新事业的赤胆忠心,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④谭嗣同的这些言行,表现了他对旧势力的仇视和对维新大业的赤胆忠心,以及不畏牺牲的凛然正气。

3. ①陈独秀 李大钊 ②陈独秀  1915年  标志着新文化运动开始  《新青年》 

③《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