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326857  326865  326871  326875  326881  326883  326887  326893  326895  326901  326907  326911  326913  326917  326923  326925  326931  326935  326937  326941  326943  326947  326949  326951  326952  326953  326955  326956  326957  326959  326961  326965  326967  326971  326973  326977  326983  326985  326991  326995  326997  327001  327007  327013  327015  327021  327025  327027  327033  327037  327043  327051  447348 

5.“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而我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彼狂澜,若履通衢。”这段话中的“我之云帆高张”是指

A.戚继光抗倭    B.郑和下西洋     C.文天祥抗元斗     D.郑成功收复台湾

试题详情

4.由于推行开明务实政策,唐初出现了什么样的社会局面?

A.开皇之治      B.开元盛世     C.贞观之治      D.康乾盛世

试题详情

3.杜甫的诗句“忆昔与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是描述哪一位皇帝统治时期的社会状况?

A.唐玄宗      B.唐太宗      C.隋文帝       D.武则天

试题详情

2.汉武帝时期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采纳了哪一位思想家的建议?

A.王充       B.张骞      C.司马迁       D.董仲舒

试题详情

1.观察下列钱币图,哪一项是秦朝统一为全国通行的货币

A.        B.           C.        D.

试题详情

1.洋务派与鸦片战争中的抵抗派的比较   抵抗派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提出了“师夷长技以自强”,二者有明显的区别:   (1)从目的上看:鸦片战争中以林则徐为代表的抵抗派提出向西方学习的目的是学习西方的长处以加强国防,抵抗外国侵略,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洋务派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同外国资本主义打交道的过程中,认识到西方船炮的威力,便主张学习西方的技术,以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洋务派之中虽不乏抵抗侵略的有志之士,然而他们的头面人物搞洋务的根本目的还在于镇压国内人民的反抗,力主“借师助剿”,而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妥协退让。   (2)从内容和实践上看:抵抗派和洋务派学习西方的内容都是西方的先进技术。但是,抵抗派由于受到种种压抑和打击,以及客观条件的限制,他们的主张未能实现;洋务派由于客观形势的变化,其主张付诸实施,在中国掀起了长达30年之久的洋务运动。   (3)从作用上看:二者主张学习西方,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对中国的近代化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抵抗派没有提出一条改造社会的有效方案,洋务派也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2.国共两次合作的异同点 相同点:   (1)都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里,都面临共同的强大敌人。   (2)都是在中共的推动下,共产国际的积极促成下实现的。   (3)都经历了复杂的内部斗争,其焦点是阶级利益支配下的领导权问题。   (4)都大大推进了中国革命的发展。 不同点:   (1)背景不同:前者是封建军阀割据,阶级矛盾尖锐;后者是中日民族矛盾已成为最主要的社会矛盾,中华民族处于亡国灭种的生死关头。   (2)合作对象有异:前者是以孙中山为首的国民党,后者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亲英美派。   (3)政治基础不同:前者是新三民主义,后者是共同抗日。   (4)斗争对象不同:前者要打倒北洋军阀,后者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赢得民族解放。   (5)合作方式不同:前者是党内合作,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后者是党外合作,双方各有自己的政权、军队和地盘,即没有一个统一的正式的组织机构,也没有一个两党都承认的正式的政治纲领。   (6)合作的阶级基础有异:前者是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后者包括一切赞成抗日的阶级和阶层,具有广泛的民族性。   (7)中共对领导权的态度和斗争策略不同:前者不重视甚至放弃领导权,以退让求团结;后者坚持领导权,以斗争求团结。   (8)作用和结果有异;前者推动工农运动发展,保证了北伐战争胜利进军,但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合作破裂,大革命失败;后者坚持到抗战胜利,成为抗战胜利的保证。 3.农村革命根据地与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异同 相同点:   (1)战略构想:都是面对敌强我弱的形势,试图通过“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最终取得革命胜利。   (2)发动群众:都是着眼于到农村发动和依靠群众,壮大革命力量。   (3)根据地建设:都是通过发展生产、政权建设、武装民众等方式巩固和建设根据地。 不同点:   (1)指导思想:前者是“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后者是全面抗战路线。   (2)斗争对象:前者是国民党反动派;后者是日本侵略军、顽固派、伪军。   (3)分布地域:前者主要在江南地区;后者主要在华北地区。   (4)政权性质:前者是工农民主专政政权;后者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下的抗日民主政权。   (5)武装力量:前者是共产党独立领导的工农红军;后者是经国共协议按国民革命军序号改编的八路军、新四军。   (6)最后结果:前者因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失败,根据地大部分丧失,红军被迫长征;后者在抗击侵华日军和伪军的激烈斗争中,得到壮大和发展。 4.农业合作化与人民公社化的比较   农业合作化与人民公社化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对农村生产关系进行的两次重大调整,二者发生的背景、内容、影响有明显差异。   从背景和原因来看:   (1)1953-1956年底,我国在农村进行了农业合作化运动。当时我国经过1949-1952年三年经济恢复时期,新政权得到巩固,国民经济根本好转,党和人民面临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迫切任务,需要把发展生产力和调整生产关系有机地结合和统一起来;同时,农村土地改革后的小农 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农村出现了新的两极分化和剥削现象。要解决上述问题,只有把个体农业引向社会主义大农业,实现农业合作化。   (2)人民公社化运动是1958年我党在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在经济建设问题上“左”倾错误发展的结果。1958年,毛泽东和党的一些领导人片面追求社会主义建设的高速度,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力发展,因此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从过程和内容来看:   (1)农业合作化运动是按照积极发展、稳步前进的方针,经过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的过程实现;其核心内容是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农民私有制转变为集体所有制;由一家一户的个体经营转变为集体经营。   (2)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在“大跃进”中一哄而起的,其核心内容是扩大公有化规模、提高公有化程度,其显著特点是“一大二公”、“一平二调”,即公社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公社范围内,贫富拉平,甚至实行平均主义供给制,刮“共产风”。   从结果和影响来看:   (1)农业合作化的实现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使五亿多农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历史上是巨大的进步。它使个体小农经济成为集体所有制经济,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也促进了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城市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人民公社化实现了政社合一。因权力过分集中,基层生产单位没有自主权,没有生产责任制,分配平均化,严重地脱离了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群众觉悟水平,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业生产遭到巨大破坏,农副产品产量急剧下降,造成了农村经济陷入混乱状态和长期停滞。 5.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农业合作化前的农民个体经济的比   (1)生产资料所有制根本不同:在农业合作化前,土地等生产资料归个体农民私有,实行的是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建立在土地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之上,土地和生产资料所有权归国家和集体,农民只是享有经营和使用权。   (2)农业生产的经营管理方式不同: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土地属集体统一管理,在集体统一规划下进行农田基本建设;合作化前的农民个体经济只是单纯的以农民个体力量进行的一家一户的落后的生产方式。   (3)产品的分配方式不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贯彻了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原则,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合作化前的农民个体经济不存在按劳分配和集体提留。   (4)发展后果迥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仅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也有利于改革农业经营结构,有利于我国农业的商品化、现代化。而合作化之前的农民个体经济的经营方式落后,个体力量薄弱,亦无法采用农业机械和新技术,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6.台湾问题与南北朝鲜、东西德问题的区别   第一、问题的产生不同:后两者是二战和冷战的产物,它们是根据二战期间或二战以后的一系列国际协议形成的。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遗留下的问题,二战胜利后,中国政府已恢复了对台湾的主权。   第二、领土和主权的性质不同:后两者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领土和主权分属两个独立国家,都是联合国会员国。而台湾和大陆的领土主权未分割,其本质是中国的内政问题。   第三、问题解决的原则和立场不同:德国统一是通过两国政府和人民的努力,经过谈判达成统一的协议。朝鲜南北方的统一由于外国势力的干涉进程缓慢。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必须在坚持一个中国的前提下,由中国人民按“一国两制”的构想自己来解决,绝不允许外国势力加以干涉。 7.关于英、法、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异同   相同点:   (1)原因相同:三国爆发革命的原因都是因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了阻碍,资产阶级为掌握政权,发展资本主义而发动革命。   (2)领导阶级相同:三国的革命都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   (3)革命动力相同:人民群众在革命中都起了推动作用。   (4)结果相同:三国的资产阶级都取得了胜利,掌握了政权,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不同点:   (1)原因不完全相同:英国革命是为了推翻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美国革命是为了推翻英国的殖民统治;法国革命是要推翻波旁王朝统治。   (2)领导阶级不完全相同:除了资产阶级领导革命外,英国还有新贵族,美国还有种植园奴隶主阶级,法国还有自由派贵族参加对资产阶级革命的领导。   (3)特点不同:英国建立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联合执政的君主立宪制度;美国独立战争既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又是一场民族解放战争;法国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最大、最彻底、最典型的资产阶级革命。   (4)意义不同:英国革命揭开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开辟了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美国独立战争摧毁了英国的殖民枷锁,赢得了国家独立;法国革命扫荡了国内的封建势力,动摇了欧洲其他国家封建制度的基础。 8.美国两次资产阶级革命的比较   (1)从起因上看,北美独立战争是由于美利坚民族的形成,北美经济与宗主国英国的殖民压迫之间的矛盾引起的;南北战争是因为北方的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和南方的奴隶制种植园经济这两种不同的经济形式的矛盾引起的。   (2)从性质上看,都带有资产阶级革命的性质,但独立战争具有民族解放的性质;南北战争则带有内战的性质。   (3)从阶段特征看,独立战争属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处在工场手工业阶段;南北战争则处在工业资本主义发展时期,处在资产阶级在世界范围内确立其统治的时期。   (3)从影响上看,都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前者使美国摆脱了英国的殖民枷锁,为发展资本主义开辟了道路;后者废除了奴隶制度,进一步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 9.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成败原因分析   (1)社会背景不同:   其一、日本明治维新前夕,农民的起义和市民的反抗斗争持续而猛烈,新兴地主和高利贷商人对自身处境越来越不满,统治阶级内部发生分化,中下级武士对现实的不满增强 ,幕府统治已成为众矢之的。   其二、中国戊戌变法前夕的封建统治危机虽然十分严重,但由于封建统治者与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还比较强大。   (2)领导力量不同:   其一、尽管日本资产阶级尚不成熟,但向资产阶级转化的下级武士充当了倒幕运动的领导。他们懂得斗争策略,建立了军队和基地,分阶段完成了清扫敌对旧势力的任务,保证了国内改革的顺利进行。   其二、中国的维新派力量脆弱,仅把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加之守旧势力强大,因而改革不能成功。   (3)政策措施不同:   其一、日本幕府统治被推翻后,明治政府发布命令,采取了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措施,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其二、在中国戊戌变法中,尽管光绪帝也颁布了一系列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变法诏书,但由于资产阶级维新势力并未掌握政权以及守旧势力强大,根本不可能实施。   (4)国际环境不同:   其一、日本明治维新发生在19世纪中期,当时世界还处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夺取殖民地的高潮尚未开始。由于西方列强集中力量侵略中国,客观上为日本的明治维新提供了一个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   其二、中国戊戌变法已是19世纪的90年代末,世界资本主义已经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中国成了列强瓜分的对象。这时帝国主义列强也决不愿意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国际环境对中国维新运动很不利。 10.关于两次世界大战特点的比较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一战相比,除战争规模更大,给世界带来的人力、物力上的损失更大以外,还有两大突出特点:   (1)两次世界大战的背景不一样:一战爆发时,世界上只有一个资本主义体系:二战爆发时,除资本主义体系外,还有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德意日法西斯国家和英法美帝国主义国家都与苏联有矛盾;德意日与英法美之间也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德意日打着反对布尔什维主义的旗号,取得了英法美对它们侵略扩张的纵容和让步,而法西斯国家首先向他们的帝国主义伙伴开战,导致了战争的全面爆发。英法美不得不与苏联结盟,对抗法西斯势力的扩张,直到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2)战争的目的和性质不同:一战时交战双方的目的主要是瓜分殖民地,争夺市场和原料产地。二战时,法西斯国家不仅要打败对方,而且要在战败国内建立法西斯制度。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各参战国并没有把从肉体上消灭战败国当作自己的目的;二战时,法西斯侵略者力图消灭整个的民族和民族集团。这样就在遭受法西斯侵略的各族人民面前提出了一个要不要生存的问题。因此,后者始终是反法西斯战争。 11.关于第二次科技革命与第三次科技革命影响的比较 共同点:   第一,都大大促进了所有国家和地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变化。对发达国家来说,两次革命都成倍地提高了它们的生产力,改变了各自的产业结构和社会关系;发达资本主义由一般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落后国家和地区 或自觉地(如19世纪70年代的日本;20世纪后半期的发展中国家)或被迫地(如独立前的广大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接受两次革命的影响,也都程度不同地加快了自身的社会发展进程。   第二,都有作为次要方面的消极影响,而且这些消极影响的扼制和克服在一定程度上又都依赖于科技革命的深化和新科技革命的发生。   第三,都促进了科学、技术、生产三者的结合和统一。 不同点:   第一,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程度不同。第二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世界工业总产值在1893年-1913年间增长31.44倍,年平均增长率为4.6%;而在1913-1938年间仅增长52%,年均增长率不到1.7%。第三次科技革命后的1946-1970年产值增长4倍,年均增长率6%;70、80年代的“滞胀”阶段增长率有所下降,但也从未出现20年代末、30年代初那样的大波动。   第二,改变产业结构的内容和方向不同。第二次技术革命使发达国家的第二产业──工业总产值超过了第一产业──农业总产值;而第三次科技革命后,这些国家的第三产业──信息和服务业的总产值都跃居榜首了。   第三,导致阶级结构和社会制度演化的后果不同。第二次科技革命使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高涨,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宣告诞生 ;而第三次科技革命导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快速发展,国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社会保持基本稳定。社会主义苏联曾经充分发展了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成果;但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政策失误,发展畸形,导致社会主义制度发生重大挫折。中国面临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机遇和挑战,奋力进取,发展经济,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第四,建立的国际关系格局特点不同。第二次科技革命加剧了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使之在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的斗争中,常常付诸武力,并导致了两次世界大战;第三次科技革命却大大制约了战争的因素。雅尔塔体系延续半个世纪之久的重要原因是美苏双方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各自拥有了“威慑”对方的核武器。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发达国家科技、经济实力的趋于接近和美国相对衰落以及若干新兴地区的崛起,全球一体化和区域协作逐渐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以和平共处、平等互利作为处理关系的准则,成为普遍的共识。   第五,形成的社会主导意识和生活方式不同。第三次科技革命后形成了以下全新概念:知识和信息比物质更重要;科技兴国,科技强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立国之本,等等。生活方式上,第二次科技革命只是延长四肢、增进力度的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却是部分取代人类脑力劳动的革命。

试题详情

34.假如时光能够倒流,我们回到了20世纪30-40年代,你在欧洲.美国.苏联之间旅游,你能看到.听到什么世界大事吗?(要求将当时的五件历史事实展现出来,不能违背客观现实),从中你又得到什么启示?

试题详情

32.2000年四月,日本政府审定通过了左翼学者的初中历史教科书,该书极力否定和美化日本的侵略战争。我们可以通过下列哪些与日本侵略相关的历史进行反驳:    (   )       

① 七七事变  ②太平洋战争  ③废藩置县  ④倒幕运动  ⑤南京大屠杀

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试题详情

31.欧洲共同市场成立于:                         (   )

A.1951     B.1957       C.1958        D.1973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