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2.辛亥革命时期:武力推翻清政府,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
1.戊戌变法时期:允许官民上书言事,有利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与政权。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
1992年中共“十四大”宣布,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中共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过多年改革开放的实践所得出的科学结论。经济体制改革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
性,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胜利地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
略目标,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人民生活开始步入小康社会。
4.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及时、果断地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
来,作出了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开始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
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从而开创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在农村的重点是普遍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
这种责任制,把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开,家庭变成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调动了广大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家庭联承包责任制,为中国农村由自给半自给的自然经济向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转化创造了条件。在城市的重点是改革计划管理体制,实行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切实贯彻按劳分配,在经济发展中逐步改善人民生活。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加快,在大中型企业推行公司制、股份制,向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迈进。
(2)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对外开放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的一项基本国策,目的是积极发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与交
流,扩大对外贸易往来,吸收国外资金,引进先进技术,学习先进经济管理经验,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
建设服务,加速现代化的进程。经济特区是中国开放最早、开放层次最高的地区。随后,对外开放区从
沿海向内地发展,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
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2.工业化建设的开始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1953年,党中央制定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一五”计划。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
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初步确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到1957年,第
-个五年计划的经济指标超额完成,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开始改变,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
础。
1.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初步发展
建国伊始,人民政府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建立了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稳定了市场物价,合理调整工商
业,统一财政经济,大力恢复和发展生产。到1952年底,工农业生产达到并超过历史上最高水平,国
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从而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备了条件。
4.官僚资本主义经济:依附于英美,迅速聚敛巨额财富,控制了全国经济命脉。新中国成立后将
其没收,变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3.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1)19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2)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3)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比较迅速发展
(4)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春天
(5)20世纪三四十年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曲折;新民主主义经济发展壮大
(6)新中国成立后--民族工商业得到合理调整;1956年经过社会主义改造转化为社会主义公有
制经济。
2.外国资本主义在华企业:甲午战争后取得合法地位,加紧对华资本输出。新中国成立后,将其
没收变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