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5、(2008恩施)2007年10月15日至21日,中共十七大在北京召开,会议确定科学发展观
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
思想。下列做法中能体现科学发展战略思想的是
①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②增强社会生态文明观念,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 ③统筹城乡发展,开起城乡直通车 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⑤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⑥坚持教科书的循环利用,生活用水再利用中#考#资#源#网
A.①②④⑤⑥ 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
4、(2008四川广安) 漫画《流水作业》给我们的启示是
①提倡一水多用,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②利用自然资源应完全满足人们的需要 ③从小事做起,合理利用资源,有利于建设节约型社会 ④应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 D.①②③④
3、(2008温州)2007年10月24 ,“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在四川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嫦娥一号”的任务之一是评估月球资源的开发利用前景,它对我国解决资源问题的重要意义在于
A.改变资源区域分布不平衡的现状 B.加强资源的回收利用
C.用月球资源完全替代地球资源 D.扩展资源的开发范围中#考#资#源#网
2、(09杭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木要求是全面协调可待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下列观点与“全面协调可持续”思想相一致的是
①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最基本的权利
②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
③ 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中#考#资#源#网
④ “一个中心”与“两个基本点”互相依存、缺一不可
A .① ② B.① ③ ④C .① ③ D.② ③ ④
1、(09舟山)为检验“限塑”和普及环保袋工
作成效,某市统计局对3000户居民进行了调查。统计结果显示该市
①限塑工作初显成效 ②环保意识不断增强
③节能减排任重道远 ④“白色污染”已经消除
A.①②③ B.①③④ 中#考#资#源#网
C. ①②④ D.②③④
真题(09杭州)下列观点与“全面协调可持续”思想相一致的是
①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最基本的权利
②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
③ 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④ “一个中心”与“两个基本点”互相依存、缺一不可
A .① ② B.① ③ ④C .① ③ D.② ③ ④中#考#资#源#网
评析
此题考查的可持续发展这个考点。既包括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及相互关系,又包括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问题。这个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协调的主要关系,属于社会政治类问题中较难的内容。但公民权利问题与此关系不大。所以答案选D。
5、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内涵。
(1)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中#考#资#源#网
(2)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能够认识到自己对自然、社会和子孙后代应负的责任。要求人们必须有很高的道德水准,保护好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资源和环境基础。
4、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简称PRED问题。
3、环境问题及对策中#考#资#源#网
(1)环境问题实质是发展问题。
(2)环境问题分两类:生态环境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环境污染(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污染)
(3)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国策:保护环境的国策。方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4)具体措施:①“三北”防护林的建设;防治荒漠化纳入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中;实行封山育林、退耕还林、退耕还湖和退耕还牧工程。②重点治理大江大湖的水体污染;治理重工业地区和城市的大气污染
(5)环境问题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影响社会安定,危害人民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成为威胁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
2、资源概况及解决的途径
(1)自然资源是人类安身立命的基本条件,人类与自然资源休戚与共;自然资源出现短缺的根本原因是人口急剧增长和人类需求的无节制。
(2)我国资源基本特征: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少(我国既是资源大国,也是资源小国。)
(3)问题:人均占有量少;总体质量不高;分布不均;利用率低;资源破坏浪费严重等
(4)危害:资源短缺,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建设的步伐。
(5)解决措施:实行保护资源基本国策。
①开源与节流--用可再生资源代替非可再生资源,努力发掘新资源、研制新材料;大力发展“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科学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
②跨区域调配--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
③立法--加强立法工作,如:《土地管理法》《草原法》《森林法》
④加强保护资源宣传,提高保护资源的意识。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