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1、西汉: 建立刺史制度
①编制:
②职权:
2、
1、
(四)少数民族封建化改革的典型
北魏孝文帝改革 背景:①北魏孝文帝时,吏治混乱,财政困难,北部受到游牧民族的武力威胁。②由于各族长期的交往和相互影响,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在这种条件下,北魏孝文帝进行了改革。主要内容:①整顿吏治;②颁布均田令;③迁都洛阳;④学习汉族文化。评价: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和趋势。他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促进了北魏政治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稳定北魏政局和增加政府收入。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为北方的民族大融合创造了条件。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改革家。
(三)封建社会内部调整统治政策的改革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统治阶级内部调整统治政策的改革很多,主要有:王莽改制;北周武帝改革;杨炎的两税法;后周世宗柴荣改革;北宋的“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明朝后期的张居正改革等。
1.王莽改制 公元9年,王莽篡汉以后,为了解决西汉遗留下来的各种社会矛盾,进行了改革。主要内容有:改天下田为“王田”,禁止买卖;将奴婢改为“私属”,禁止买卖;改革币制,铸大钱,重量相当于五株钱的2.4倍,却要当五株钱50枚用。王莽改制严重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没有达到预期目的,激化了各种社会矛盾,最终导致王莽政权在农民起义中被推翻。
2.北周武帝改革 北周武帝即位以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主要措施有: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整顿吏治;经济上,释放奴婢,严惩隐瞒田地、户口的官僚大族;宗教上,实现灭佛政策,强制大批僧尼还俗从事农业生产;军事上,实行府兵制,扩大兵源。经过一系列改革,北周很快强大起来,后来灭了北齐,统一了黄河流域。
3.杨炎的两税法 背景: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盛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无法推行,国家的财政收入大为减少。实行:为了解决财政困难,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两税法的内容: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收税。积极作用和意义:两税法的实行是我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和进步。它统一了税制,在一定时期内保证了国家税收;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不以人丁为本,唯以资产为宗”,表明封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两税法规定贵族、官僚、商人都要交税,扩大了税源,也相对减轻了人民的负担。局限性:土地兼并不再受限制,越来越严重;大地主想方设法隐瞒财产,并把赋税转嫁到农民头上,政府在两税以外有增加许多苛捐杂税,农民负担更加沉重。
4.后周世宗柴荣改革 背景:五代十国后期,统一趋势不断加强,人民渴望统一,迫切需要一个安定的生产生活环境,而分裂割据局面已成为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的阻碍。因此,实现国家统一,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各国统治者为巩固统治,纷纷进行改革。其中,后周世宗柴荣在位期间,努力革除五代弊政,成效最为明显。周世宗改革的主要措施:在政治上,严明法纪,惩治贪官;抑制藩镇,加强中央政权的力量。在经济上,招抚流民,垦种荒田,核定田亩,均定租赋,减免苛敛;裁汰僧尼,使政府控制的土地和劳动力大为增加。在军事上,大力整顿军队,加强训练,严肃军纪,淘汰老弱,使后周的军事力量大大超过其他割据政权。评价:周世宗的改革顺应了当时的形势,增强了后周的实力,为后来北宋结束分裂割据局面、实现统一奠定了基础。周世宗是一个有为的政治家、改革家。
5.北宋的“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 背景:北宋中期,统治集团面临着严重的社会危机,土地兼并、“冗官、冗员、冗费”现象十分严重,导致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农民反抗斗争时有发生。为了摆脱危机,北宋中期先后推行了“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 “庆历新政”:1043年,宋仁宗任用范仲淹为参知政事,以改革时弊。范仲淹提出了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改革主张。宋仁宗采纳其大部分意见,施行“庆历新政”。主要内容有:严格官吏升迁考核制度;限制官僚子弟及亲友通过恩萌做官;加强各级长官的保举和选派;裁并州县,减轻徭役;严肃中央政令,取信于民。“庆历新政”触犯了保守派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与阻挠。仅一年左右,改革措施即被废止。王安石变法: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王安石的变法措施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理财措施: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第二,军事措施:保甲法;将兵法。第三,教育措施:改革科举制;整顿太学。评价:王安石变法是在北宋中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非常尖锐的情况下进行的改革运动。通过变法,政府的财政收入大为增加,各地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不少荒地辟为良田,军事实力也有所增强。这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北宋中期以来的积贫积弱的局面。王安石被列宁称为 “中国11世纪最伟大的改革家”。但是,新法在推行过程中,由于用人不当,出现了一些危害百姓的现象;更主要的是,新法在一定程度上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有些地方官拒绝执行新法。宋神宗死后,保守派司马光任宰相,新法被废除。
6.张居正改革 1581年,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为了缓和阶级矛盾,改革赋税制度,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一条鞭法的内容有:①赋役征银:将原来的田赋、徭役、杂税,“并为一条”,折成银两;②把从前按户、丁征收的役银,分摊在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来分担。
评价:一条鞭法是我国赋役制度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赋役征银的规定,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纳银代役的规定,相对减轻了农民负担,同时也说明农民对封建国家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
(二)新旧社会转型的改革,
1.鲁国的“初税亩” 春秋时期,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和封建制生产方式的产生,井田制趋于瓦解。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规定将公田交给耕者,国家依据田亩征税。虽然鲁国的目的是为了增加国家的赋税收入,但实际上通过改变税收制度公开确认了私田的合法性,也就承认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2.商鞅变法 战国时期,奴隶主的土地国有制大部分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新兴地主阶级随着政治和经济势力的壮大,与原来奴隶主贵族顽固势力的矛盾越来越深,纷纷要求在政治上进行改革,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的统治。各国先后出现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变法运动。其中重要的有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尤其是秦国的商鞅变法影响最大。经过100多年的变法运动,新的封建制度终于在各诸侯国确立起来。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两次变法。第一次变法的主要内容有:“令民为什伍”,实行连坐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军功,按军功受爵;“燔诗书而明法令”。第二次变法的主要内容有:统一度量衡;废分封,行县制;废井田,开阡陌。商鞅变法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其本质是一场地主阶级的政治革命。商鞅变法以后,秦国很快强盛起来,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但其严刑酷法和文化高压政策的消极作用也十分明显。商鞅变法遭到奴隶主贵族的强烈反对。秦孝公死后,商鞅被施以车裂之刑,但是,商鞅变法适应了历史发展趋势,商鞅虽死,“秦法未败”,商鞅变法的措施在秦国继续推行下去,其法家思想也成为秦国占据统治地位的政治思想。
(一)奴隶社会富国强兵的改革
管仲改革 公元前685年,齐桓公任命管仲为相,进行改革。在政治和军事上推行政、军合一的“国野分治”的制度。在经济方面,实行“井田畴均”和“相地而衰征”,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的好坏征收赋税。管仲改革使齐国很快成为春秋时期的东方强国,为齐桓公称霸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现行中国古代史教材总共叙述了10多次改革。按照改革的原因和性质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种类型:奴隶社会富国强兵的改革;新旧社会转型的改革;封建社会内部调整统治政策的改革;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改革。
35.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主集中制
C.我国的政党制度 D.我国的国家制度
34.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一要求的哲学依据是
A.内因与外因相结合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
B.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才具有科学性和指导性
C.前进性与曲折性循环往复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必由之路
D.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的场合可以相互转化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