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328829  328837  328843  328847  328853  328855  328859  328865  328867  328873  328879  328883  328885  328889  328895  328897  328903  328907  328909  328913  328915  328919  328921  328923  328924  328925  328927  328928  328929  328931  328933  328937  328939  328943  328945  328949  328955  328957  328963  328967  328969  328973  328979  328985  328987  328993  328997  328999  329005  329009  329015  329023  447348 

2、和谐实践与社会改革--古今中外,历朝历代,都采取措施发展生产,缓和社会矛盾。其措施和成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种手段。

①中国古代休养生息及发展社会生产的措施

秦国: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战,禁止弃农经商;

秦朝:统一货币、度量衡;

西汉:休养生息;

北魏:均田制;

唐朝:唐朝前期出现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封建盛世可以说是古代理想的“和谐社会”。

宋朝:王安石变法中募役法;

元朝:农业生产作为评定地方官标准;

明朝;明初奖励垦荒,减免赋役,实行屯田;推广植棉。

清朝:奖励垦荒;实行“摊丁入亩”。

②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均匀”的原则,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软”的理想社会。

③孙中山:提出民生主义。主张核定全国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地价进步所增长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做到“家给人足”。“平均地权”是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

④《人权宣言》:人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自由、平等、安全和反抗压迫都市不可动摇的人权;法律是公共意志的表现,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⑤《独立宣言》:“一切人生来就是平等的,他们被造物主赋予它们固有的、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有生命、自由以及追求幸福的权利……如果遇有任何形式的政府损害这些目的,人民就有权利改变或废除它……

⑥罗斯福新政与就业问题:新政中积极推行“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减少失业人数等措施,缓和社会矛盾,维护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遏制了法西斯势力扩张。

⑦二战以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汲取历史教训,不同程度地推进了社会福利政策,缓和社会矛盾。作用是缓和社会矛盾,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

⑧20世纪新加坡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重视道德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稳定社会秩序。也是创建和谐社会的一个经验。

⑨新中国成立后在民主建设、经济建设中的经验

1949年多党合作民主协商政治制度的建立;

1954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形成、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政治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参政议政、当家作主的权利,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及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不断完善、发展等;经济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的需要,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向小康社会迈进;文化上也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的需要。依法治国、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繁荣的原则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高度重视和关心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

试题详情

1、和谐思想--和谐思想是构成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础

(1)“以人为本”思想的历史渊源

构建和谐社会是千百年来人类追求的一种理想目标。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

①孔子、孟子、荀子的儒家“民本”思想

孔子强调“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以爱人之心调解和和谐社会人际关系,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统治者要爱惜民力,取信于民,正身律已。

孟子强调仁政,“民贵君轻”、“政在得民”,反对苛政,反对统治者“虐民”“暴民”,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宽刑薄税。

荀子大体遵循了孔孟的路线。

新课标对比: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相同处和不同处。

思想家 思想比较  
孔子
孟子
荀子

仁的思想
爱人
仁政
仁义
民本思想
为政以德
民贵君轻
君舟民水

人性论
性相近
性善论
性恶论

②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

③统治者的“民本”思想--强调君民和谐

古代开明统治者关心百姓疾苦、以民为本的思想。如唐太宗强调“存百姓”的思想,励精图治。唐太宗把老百姓和君主的关系比喻成水和舟的关系,认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为避免“覆舟”悲剧的出现,他反复强调“存百姓”的思想,主张“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乐乎”、“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乐乎?”并努力做到戒奢从简,轻徭薄赋。

西方和谐思想、“人文主义”和启蒙思想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提出过建立理想国、构建和谐社会的主张。近代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提出了铲除给广大劳动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资本主义“文明制度”,以和平方式建立和谐制度,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主张。但由于当时并不具备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所以这些设想最终只停留在书本上,是一种空想。

人文主义思潮: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主流社会思潮的核心。人文主义重视人的价值,崇尚人性,反对宗教束缚和封建等级观念,追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是资产阶级反封建、反中世纪神学世界观的思想武器。

启蒙思想:呼唤用理性的阳光驱散现实的黑暗,集中力量批判封建主义、教权主义、号召消灭专制王权、贵族特权和等级制度,追求政治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 提出、宣扬天赋人权、三权分立、“社会契约”论、“人民主权”说,自由、平等、民主与法制等思想原则得到广泛传播。

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观

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灵魂

中国共产党奋斗历程体现出的“以人为本”精神

①毛泽东提出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

②邓小平提出的“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答应不答应”;

③江泽民提出的“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

④胡锦涛提出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及“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2)人与自然、人际之间和谐的思想

①道家:

老子: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动着,有无、难易,是相互依存变化的,提出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观点,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在政治上主张“无为”,反对严刑峻法。

庄子:鄙视富贵利禄,痛恨“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不公平现象。

②法家: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主张“以法为本”来治国。法治对象是广大臣民,除国君以外,不论贵贱,一律要受法的制约,“法不阿贵”。

③天人和谐。如“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而不是对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强调人类必须以遵循自然规律作为自己的行动准则。--战国时期荀子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人定胜天”的思想。

④佛教:宣扬灵魂不灭、生死轮回、因果报应,为苦难中挣扎的穷苦百姓找到了一条精神解脱的道路。统治者利用佛教教义,使人民甘心忍受压迫、安于现状。

试题详情

3、贞观之治、武则天的统治和开元盛世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试题详情

2、唐太宗与唐玄宗的政绩有哪些相同点?

试题详情

1、  何谓贞观之治?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试题详情

3、汉唐盛世的表现及出现原因、启示

盛世的表现:①政治清明。

②经济高度繁荣。

③民族和睦,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发展。

④对外交往盛况空前,对双方影响大。

⑤科技文化高度繁荣,博大精深,给世界文明影响深远。

  汉唐盛世出现的共同原因:

①两朝都是在农民起义推翻前朝统治后建立的,都对封建生产关系进行了一定的调整。

 ②前期的君主都很注意吸取前朝暴政而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轻徭薄赋,注意发展生产。

③都是在结束战乱,社会趋于安定.国家统一时,社会经济才得以恢复与发展的。

④农业发展都与生产技术改进、水利兴修有重要关系。

⑤统治者大都能正确处理民族关系。既打败了侵扰中原的少数民族,又积极发展同各民族间的友好往来与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边疆与各民族发展。

⑥统治者都重视发展同外国的友好关系,通过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双方的发展。

⑦劳动人民的勤劳动是汉唐盛世出现的重要原因。

启示: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前提

②正确的政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③先进科技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力。

④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民族间、国家间经济文化交流是经济繁荣的重要因素。

  ⑤人民群众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主体。

思考题:

试题详情

2、对封建社会的盛世局面的认识

(1).从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看:盛世局面的出现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在整个封建社会中是不多见的。

A、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B、农民战争推动,迫使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与民休息;

C、统治者勤政爱民、励精图治;

D、广大劳动人民辛勤劳动;

此外还跟制度的革新、开明的民族政策、开放的对外政策等因素有关。

(2).从盛世局面的表现看:一般都表现为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发展,人民生活有所改善。

(3).从盛世局面的实质看:盛世不是人间天堂,所谓的盛世,都是封建社会的盛世,不能改变封建统治的本质,不能消除封建的剥削和奴役。

(4).从盛世局面的前景看:由于封建制度自身难以克服的矛盾,盛世的背后潜伏着危机,盛极而衰是必然的。

A、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不可能从根本上调和;

B、封建经济分散性容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

C、封建土地私有制必然加剧土地兼并;

D、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极易滋生腐败、暴政。

两汉、唐朝统治后期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足以证明这一点。

(5).封建社会盛世局面的出现和结束给现在的人们提供的启示:(言之有理即可)

A、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

B、对生产关系的合理调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C、人才和制度是社会发展的条件和保证;

D、执政党必须加强自身廉政建设,居安思危;

E、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并举。等等。

试题详情

1、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①隋朝的政治制度和经济繁荣为唐朝加强中央集权和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②隋末农民战争推翻了隋朝,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使唐初的统治者鉴于隋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

③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他开明务实的驭政才干是出现“贞观之治”的重要因素。

④广大劳动人民的辛李勤劳动是促成社会经济繁荣的基础。

试题详情

4、历史地位:                                 

基础网络

开国:618年,李渊称帝,国号唐,定都长安,李渊即唐高祖。几年后全国基本统一。

时间: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

思想:吸取隋亡教训,强调“存百姓”思想,励精图治。

成效: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发展快,国力逐步增强,百姓生活有所改善。 

用人
纳谏
 
 
①认为“为政之要,惟在得人”,令臣下“广开耳目,求访贤哲”。

政绩
 
 
贞观
之治
 
 
 
②不避仇怨,不拘门第、民族,量才授职。

③贤相房玄龄、杜如晦,名将李靖、李勋,谏臣魏征,人才济济。

革新政治:在隋制基础上,进一步革新、完善制度。

经济
 
 
轻摇薄赋,劝课农桑;多次减免租税,兴修水利,促进生产发展。

唐朝的开国和盛世
 
戒奢从简,力倡节俭:不准修建台榭,禁止进贡珍奇宝货。

文化:兴科举,以儒为师,大办学校。

当权:高宗懦弱多病,武则天以皇后身份协助处理朝政,逐步掌权。高宗死后,改国号为周,成为我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

武则
天的
统治
 
 
 
 
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政绩
 
 
 
 
 
破格用人

发展科举
 
 
 
 
①创立“自荐”求官制。

②破格录用有才能的庶人,如名相狄仁杰、姚祟等。

成效:当权半个世纪,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国力不断上升。

时间:唐玄宗李隆基统治前期。

①选贤任能。选拔德才兼备、年富力强者为相,如姚祟、宋景等;精简官吏,定期考核。

开元
之治
 
 
 
 
政绩
 
 
 
 
 
②大力发展生产。

③限制佛教。裁汰僧尼,禁建新佛寺。

④实行募兵制。

⑤大兴文治。发展科举,设集贤院,广聚学者。

成效:出现继西汉前期之后的第二个鼎盛局面--政治清明、国家强盛、经济空前繁荣,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之治”或“开元盛世”。

重点、难点、考点

试题详情

3、历史概念: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